打開這本“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你就能瞭解日本文化

對於藝術研究而言,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應該是潛入藝術生命的最深層去探尋其文化的底蘊,而不能只停留於藝術的表層作技術性的探討

”。一每一種藝術都有與其相配的美學理論與文化內涵,也就是說,每一種美學理論只有針對某些特定形態的藝術時候才能顯示其真理性與合理性。在美學領域,沒有絕對的標準,也無絕對的真理,特定的美學具有特定的審美意識與文化內涵。這是毋庸置疑的。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期的平民藝術,它被譽為“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它比較直接地表現出了江戶民間的人物和生活場景,如浴女、歌舞伎、美人、遊女、妓女、俠士、浪人、紅樓、花街和風景等。在日本的藝術史上,它第一次赤裸裸地表現了人們追求官能主義和享樂主義。在表現生活的真實時,也揹負著“負面”的情緒,讓人突生“冷漠”之嫌。這些是浮世繪的特質,分析其與日本或其他民族藝術形式之不同,得從其內在的審美意識與文化內涵著手。

打開這本“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你就能瞭解日本文化

從真正意義上說,浮世繪的出現是日本美術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從貴族繪畫向民間繪畫轉化的標誌。從浮世繪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平民階層的氣質與趣味,也可以瞭解江戶的地域性特色與時代性。浮世繪是以江戶動盪的社會萬象為題材,生動地描繪普通人性,是表現平民化的生命欲求以及個人意識。在幕府政府嚴厲統治下,江戶市民的表現慾望和欣賞需求只能以浮世繪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來傳達。這是江戶市民平民文化選擇的結果。浮世繪獨特的表現方式和審美心理,記錄了當時社會的文化心態與行為。浮世繪畫師是江戶平民階層的代言人,他們促使版畫的發展並且將版畫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創造出了獨特而具有傳媒性質的繪畫。它們既不受樣式傳承的限制,也不受個人喜好的影響,真實地反映現實與人們的生活,以至於浮世繪可以鮮活地呈現江戶時期的社會文化與思想狀態。因此,通過對浮世繪的研究,我們可以解讀江戶時期平民階層的獨特文化心理,可以瞭解他們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參照方式,還可以體會到日本民族獨特的自然觀與人生觀。

一、“武士道”精神

日本是一個極為崇尚“道”的國度‚信仰方面有“神道”,修身養性則有“茶道”、“花道”,而普羅大眾所熟知的“武士道”,則是關乎個人修養和行動準則的道法。如同櫻花是日本的象徵一樣,“武士道”也是日本本國所特有的“國道”。

打開這本“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你就能瞭解日本文化

“武士道”起源於日本鎌倉幕府時期,後經江戶時代吸收佛家及儒家的思想而逐漸形成。起初,“武士道”是僅僅侷限於信義、名譽、忠誠、廉恥及尚武等思想範疇。但是,作為封建幕府時代的政治產物,佛家及儒家的一些理念已不能滿足“武士道”的“官方”需求,取而代之的則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神道教。日本神道教的信念基礎就是“無論是非”,因而導致武士在人格發展上極其容易導致極端的兩重性,就如美國人類學者本尼迪克特對日本民族性格的精闢歸納概括所言“極其好鬥而又非常溫和,默武而又愛美,倔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冥頑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順服又不願受人擺佈,忠貞而又易於背叛,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

“武士道”紮根於日本傳統的泥土之中,不僅是武士階級的專屬,也是與江戶百姓密切不可分的。首先,受武士道的影響,人們崇拜英雄人物,熱衷於生死殊搏場面的欣賞,江戶時期的浮世繪出現了武士繪這一繪畫題材類型,武士道的精神也貫徹在武士繪的繪畫中。其次,武士道中的生死美學也影響著江戶浮世繪的版畫,成為日本浮世繪特別的絢麗之彩。

二、“物哀美”的意識

“物哀”這一詞在日本哲學中是指由外物引發人們內心的感動‚而產生優美、哀愁而深沉的情感體驗。“物哀”在《日本國語大辭典》中的解釋是一種由事物而引發的內心感動,是一種悲愁而低沉的情緒與情感,而不同於“雅美”、“有趣”等華彩的、理想化的情趣是理念化了的情感之“哀”與外在之“物”相契合而成的情趣世界由人生百態和自然觸發、引生的關於纖細、優美、哀愁的理念。從古時候起,“哀”便深深影響了日本文學,其內涵也在不斷推移的歷史中豐富與發展,最終形成了日本藝術美的特殊形態——“物哀”。

打開這本“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你就能瞭解日本文化

“物哀美”是一種靠感覺的美,它不能用理性和理智來判斷,必須要用心和直覺來體會。“物哀”不只包括悲傷、悲慘、悲哀等解釋,它也含有同情、壯美、哀憐與感動的意思。“物哀”的悲哀感情,是一種經過藝術錘鍊而昇華了的獨特美感,並不是由於外界自然的壓抑而毫無抵抗力所表現出的悲哀。因而“物哀”規定了日本藝術的自律性和主體性,是一種純粹的美的意識。

“物哀”這一日本藝術美的基本特性,是日本民族共有的審美意識,是日本人追求的藝術趣味,成為了日本大眾化審美的根基。不僅平安時代的日本古文學受其支配,後世日本人的人生觀與文化觀也深受其影響,特別是浮世繪版畫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物哀”這一潛在的精神美學。特別是美人繪中流露的淡淡悲傷,風景繪畫面中幽玄、寂靜之感,及流露的鄉愁之情。

三、強烈的“生”之意識

“生”是浮世繪的本質精神,是江戶時期獨特的審美意識。這個“生”是具有獨特深刻精神內涵的概念,它不僅僅是“生命”、“生活”與“生存”,而是既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又有幽默華麗的含義,以江戶時代平民階層為對象、表現“人”的藝術,是具有寬泛且深刻的內涵的市民文化概念。日本人文學家九鬼周造在其所著的《“生”的構造》一書中曾指出,“生”具有三個方面的涵義“媚態”、“意氣”與“超脫”。“媚態”是“生”的基礎結構,是指女性在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品味。“意氣”是對江戶文化道德思想的反映,即江戶時期平民百姓的基本精神面貌。“超脫”在日語中是“諦”,意思是在認知了命運後而產生的灑脫。因此,“生”與具有文化特徵的理想主義的道德觀相互聯繫、互為因果,以對權威的無視的表現特徵而成為精神存在,影響深遠,它也從整體上支配了江戶時期平民的個人品格形成。

打開這本“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你就能瞭解日本文化

浮世繪是存在了兩百餘年的繪畫,它存在著強大的生命力,它是將生活歷程對象化、客體化的藝術。浮世繪中所表現的平民階層中“生”的審美意識,和以往的貴族和武士文化相比,更廣泛且更具深刻的內涵。歌舞伎明星和吉原美人構成的風流世界,對於平民階層來說既是“生”之美的具體化客體,也是浮世繪的題材來源,是平民階層獲得了足夠的文化消費能力後而表現出來的文化觀念和審美意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浮世繪創造了平民社會的歷史。江戶百姓在經歷了長年戰亂後,盡情享受了“生”的愉悅,從而迸發出無限的能量推進了社會的創造,而這種創造正是在對“生”的無限感悟體驗中所產生的價值實體。

四、崇尚自然的傾向

自然觀是日本傳統的審美意識,在觀念上深受中國道家文化的影響。自然在日本神話一中是作為神而被崇拜,日本人視自然與神為一體。他們以為山川樹木等皆有靈性,是神的化身。所以,日本人的自然觀最重要的特徵是對自然、四季、花草的變化感觸極其敏銳,並且富有纖細而多彩的感受。

打開這本“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你就能瞭解日本文化

日本人稱在大自然中所孕育的藝術與精神為“自然思維”或“自然感悟”。在這一精神之上,日本民族孕育了崇尚自然、愛戴自然的深沉文化心理,並以此為基礎,造就了與自然親近、接觸、交流的思維特點,他們認為自然是具有靈性的。對自然的感悟,是日本人內省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審美活動的重要內容。從日本藝術的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人對自然的態度是親近的,而不是敬畏和恐懼。所以,我們便說‘舊本美術的內在動力是生命解放的幸福感以及由裡及表的感情傳達,生命感被壓制的無機意向不存在日本人的靈魂中”。

“日本文化形態是由植物的美學支撐的”。日本民族喜愛自然,崇尚自然,對自然有著深厚的感情,而日本美術的形成與其對自然的情感也有直接的關係。大自然影響著人的感情,而人將自己的感情寄託於自然,人與自然之間的交流是相互的,是可以彼此融合的。因此,受大自然的影響,日本美術的造型是流動的,並且富有植物的曲線的有機形態。

在日本審美觀點中,各種事物的不同屬性是無法清晰辨別的,日本民族視所有的事物都是具有靈性和生命的。在他們眼中,自然萬物與人類都是平等且融為一體,較之於任何客體,都不存在更優秀或更高一等之說。人與自然可以互動,人可以從山少、森林那接收來自自然界的信息,而自然界也會感應到人的意念。基於這樣的認識,在主觀的能動作用下,人與自然界的交流就異常的廣泛且豐富。而對於江戶市民來說,最能體現他們與自然的親近的描繪便是浮世繪的風景畫和花鳥畫,他們表達了日本民族獨特的自然觀。無論是歌川廣重溫存濃厚的山水還是葛飾北齋對山水的激情寫實,都呈現出大自然博大的情懷。

打開這本“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你就能瞭解日本文化

總結

浮世繪是個表達平民的慾念以及描繪江戶市民真實的現世生活的繪畫,雖然它的表現空間是很有限的,可是卻也有著讓人驚歎矚目的完整性。在整整兩個多世紀裡,它以各式各樣、變化多端的形式來反映日本這個民族的一個特殊階段,進而描繪社會生活的背景,甚至於對其根源的描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