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对敌战略很奇葩:以鱼塘为兵,以大树为将

2020年3月13日和21日,我用两篇文章的篇幅介绍了明朝为了解决京师及其周边地区煤炭需求,在弘治元年,由《大学衍义补》作者丘浚提出了“九边种树”的思想。一方面,解决煤炭需求;一方面,用以对付蒙古骑兵。

大明“九边种树”与北宋“鱼塘为兵、大树为将”战略

从弘治(1488—1505年)开始到万历(1573—1620年)的百年历史中,“种树御敌”思想逐渐从空想变成实际行动。嘉靖统治期间广种树木千万棵,民族英雄俞大猷在北部边关地区为将时,提出了更完善的主张——九边地区也应种植经济树种,既完成“御敌战略”,又提高百姓的经济收入。

总体看,“种树御敌思想”是没有效果的,但却对后来左宗棠在西北地区以植树为代表的“民生建设体系”奠定了基础。其实,明朝的“九边植树御敌”的思想来源也是北宋政权,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宣宗之后的统治逐渐向北宋靠拢。

北宋对敌战略很奇葩:以鱼塘为兵,以大树为将

植树御敌政策就是北宋政权在河北路(包括今天的河北大部分地区、山东、山西北部地区)地区广泛地种植人工林。

从咸平三年即公元1000年开始,宋真宗便要求河北州县广种榆树、柳树。同时规定各地官员要自觉维护人工防御林,百姓不得砍伐。与明朝在九边地区广泛种植榆柳御敌不同,北宋朝廷更多地是依靠民间种植和保护。

一方面,榆柳不能直接带来粮食和经济效益,民间更主动的是种植桑树。再加上北宋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比较差,植树效果一般。

另一方面,北宋政策有“朝令夕改”的特点,再加上“澶渊之盟”后,对辽以“花钱买太平”为思想主轴。所以,其实际效果并不好。

有人会说,这对植被恢复很有好处呀。但问题是,老百姓的肚子问题最重要,特别是河北路乃是抗辽前线、耕地比较少,肚子问题一直是非常关键的事情。但宋朝没有俞大猷将军,更不会有左文襄。因此,北宋的“大树御敌”既没有什么御敌效果,也没多大用处。

北宋对敌战略很奇葩:以鱼塘为兵,以大树为将

北宋的“塘泊战线”属于“消极防御军事战略”,在早之前还有一个更早的“塘泊防线”,这一战略确实有一定效果,而且对千年历史也有好处,最主要的就是白洋淀的形成。

北宋政权的塘泊防线与白洋淀崛起

北宋与辽国以拒马河(大清河至海河)为界,对辽前线主要是河北路,河北路主要包括今天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河南黄河以北的地区。

为了应对辽国骑兵南下,北宋政权在河北平原构建了“塘泊防线”和“植树御敌”政策。“塘泊防线”也就是利用河北地区多河流的自然环境。自自保州西北沈苑泊,东尽沧州泥姑海口的八百里(只是概数)全部构建塘泊,大塘可达六十里。滹沱河、胡卢、永济等河,都与塘泊相通。由此,北宋构建了庞大的“水上长城”。

这一战略由何承矩提出。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后,宋太祖时代构建的“积极防御战略”变为“消极防御战略”,也就是不主动进攻而是力图自保。

雍熙北伐(986年)前后,何承矩(946—1006年)上奏建议:从顺安砦(寨)西的易河蒲口导水东入海,破堤坝贮水以作为屯田种植水稻,这样既可以破敌又可以有粮食。因为北伐失败,宋太宗忙于保卫政权、内斗,同时,辽军南下还得不断抵抗。因此,宋太宗对何承矩的建议不置可否。

北宋对敌战略很奇葩:以鱼塘为兵,以大树为将

3年过后的端拱二年(989年),何承矩再次提出“潴水为寨、限隔敌骑”战略,宋太宗深以为意,便下诏修建塘泊、种植水稻。为了更好把这一战略付诸实施,淳化四年(993年)春,

宋太宗再次命令六宅使何承矩等,督戍兵一万八千人,自霸州界引滹沱水灌稻做屯田,用以充军廪,并且作为御敌之法。这条战线从保定的满城到海滨。

宋军在雄州、霸州、平戎、破虏等地修筑堤堰600多里,修建水闸、引各道水渠灌溉良田,种植水稻。各种河如滹沱、胡卢、永济等都与之相连,宋人谓之“绵亘七州军,属曲九百里,深不可以行舟,浅不可以徒涉,虽有重兵,不能度也。”

北宋的“水上长城”和“大树御敌”效果如何

历来,我们将北宋打造的塘泊战线誉为“水上长城”。这条“塘泊防线”的西半段就是白洋淀(保定、沧州界,今天的白洋淀比宋辽时期小多了)。白洋淀的开发和改造,也源于何承矩。当时,何承矩镇守雄州瓦桥关(保定雄县)。

对于这一军事战略,北宋朝廷觉得广布塘泊,一方面可以便于运输,减少劳力;一方面还可以限制辽国骑兵。可谓是两全其美。综合说来,塘泊战略有其效果,这与金国进入南宋后,面对南方的水道时的局面类似。但如此广泛的人造工程,对河北地区也有很大问题。

北宋对敌战略很奇葩:以鱼塘为兵,以大树为将

其一:夏天雨水较多,造成雨灾,塘泊与河流相连通加大了灾情;

其二:广泛侵占农田。雄州、莫州、霸州、平戎军、破虏军、顺安军间尽为塘水,民不得耕者十之八九。塘泊内的芦苇种植、鱼虾养殖反而成为失地农民的主要收入。

虽然,宋军也在屯田,但是与侵占的农田相比不成比例。

塘泊战线虽然迟缓辽兵进军速度、减少军队人数的目的,甚至杨怀敏曾对宋仁宗夸耀“塘泊”如同增加百万兵。但在军事上没有实际效果,只是在民用上有经济效果。

一方面,塘泊战线水面虽然广泛、树木也虽然多,但不可能把整个河北路都变成一片汪洋(森林)呀。因此,辽军南下的道路还是比较多的。

同时,作为“消极军事防御”的战略,塘泊、树木既阻挡了辽军,又阻挡了宋军进攻。这就使得“澶渊之盟”前,放弃“燕云十六州”在宋太宗两次北伐后,就在宋朝君臣头脑中慢慢开始了。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实现了“和平”,两个战略基本上就没什么“军事上的用途了”。

北宋对敌战略很奇葩:以鱼塘为兵,以大树为将

白洋淀

“水上长城”的效果比植树效果更好、价值也更大,以白洋淀为例就很能说明问题,但这种好处只是对后人而言,对今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如京杭大运河一样,后人得到了好处就觉得它好,但当时的人却受了无尽苦难甚至生命!

宋朝从重文轻武到辱武,与藩镇割据、五代无必然关系

李煜清平乐,宋朝醉东风,今人忆萝月:盛世图景幽云泪

永乐火炮放在欧洲巨炮面前,犹若大象与绵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