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央企巨擘 出峡入海

2018年3月,中国房地产500强测评结果发布。中海地产位列恒大、碧桂园、万科、保利、融创和绿地之后,排名行业第七。2017年,中海地产的位次是第六;2015年,中海的位次是第五;2012年中海排名第四。

这一排名或许说明不了所有问题,但从一个方面折射出,近几年来,作为曾经的行业骄子,中海地产正在经历一个不容易的过程。

作为央企背景的房企,中海地产曾经一直是包括万科、龙湖等行业翘楚追逐的目标。

曾经的辉煌

“地产教父”冯仑曾说过,学习万科好榜样。但在万科创始人王石那里,曾经也一直在学习中海。

中海地产隶属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1979年创立于香港。这比内地最早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房集团前身、中国房屋建设开发公司还早。1984年,中海在香港进军住宅开发全业务。这一年,万科还不叫万科,其前身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才成立;又过四年,万科才开始进军房地产业务,并把中海作为学习借鉴的榜样。万科开始不断派人在中海学习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

对于万科和王石来说,这种单纯的学习还远远不够。1998年王石甚至游说中海掌门人孙文杰,希望能实现万科与中海的合并。当时,中海的房地产开发规模是万科的三倍。

当然,中海万科没有合并。众所周知的是,从2000年,万科开始推行“海盗计划”,持续、大规模地从中海挖人。根据当时媒体统计,两年的时间,万科从中海引进了50-60位高管人才。

无论是规模发展、人才培养,中海地产都曾经是行业的榜样。

当然,中海被业内普遍认可的,还有其企业盈利能力、运营效率、成本控制等。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就曾在2014年的文章中这样评价中海:“在千亿企业中,中海盈利能力最强,城市布局最优,运营效率最高。中海是建筑出身,但品质已经不是今天中海的杀手锏,反而成本控制和高溢价却成为中海的标签。”

不过,近年来,中海地产开始面临“盈利能力下降”的质疑。而在单项凸显的指标变化背后,还有中海几年来的“纠结”。

现实的徘徊

根据东方财富旗下choice数据统计,2012年-2017年中海地产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为21.46%、20.95%、20.76%、17.39%、16.66%、15.34%——连续五年出现下降。同期,中海地产净利润增幅也是连续五年放缓。

另外,从另一个更直观的销售数据看——根据克尔瑞排名,2012年,中海地产以935亿元的销售排名行业第四;2017年,则是以2024亿元的销售金额排名第七。

而在这几年间,中海地产更引人瞩目的则是企业内部的整合纷争。回顾作为一家央企背景公司的整合之路,中海的这种央企优势也可能在某种阶段性因素作用下变为劣势。

2013年8月,中国建筑宣布启动中建地产、中建国际房地产业务与中海地产的合并。同时,中海一代功勋主席孔庆平卸任,并选定了年富力强者郝建民上位。

20个月后,中海地产在2015年3月宣布,中建将30个项目注入中海,中海则为之支付338亿元。这也宣布了中国建筑旗下房地产业务整合,迎来了阶段性成果。中海地产成为中建系统内部房地产板块整合的胜利者。

但新的动荡也在酝酿之中。在多位高管离职后,2016年1月,带有中建地产背景的执行董事陈谊宣布辞职,并在一封告别信中留下“忠义二责已了”之语,引发了业内外对中建地产、中海地产整合过程中相关事宜的猜测。

陈谊辞职近10个月后,2016年11月,中海公告郝建民辞去执行董事、主席兼行政总裁的职务。郝建民的去职,有关其铁腕风格的副作用、公司内部调整或者说内部斗争引发总公司不满的声音也随之传出。

而发生在同一年中信旗下地产业务与中海重组,或可能加剧了中海原来的内部震荡。对于央企来说,这种大规模的整合并没有在短期内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中海的新时代

中海的人事动荡,在2016年底渐近尾声。标志性的事件是颜建国从龙湖执行董事的位子上回归中海,任行政总裁;并在2017年5月正式接任中海董事局主席。

无论如何,中海地产这艘巨轮经过几年的颠簸,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时代。正如船过峡谷,中海正朝着更广阔的前方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