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拥有更多受教育选择权

  这几天比较关注江苏教育改革的事,今天还是谈谈教育的事吧。

  我的小学生涯是在村小上的,初中是在乡里的中学上的。那个时候,乡镇的孩子是没有什么择校啊、补课啊之类的烦心事。小学就在村里的学校上,初中就在乡里的学校上。中考时,成绩特别好的上中专、中师、重点高中,成绩比较好的上普通高中,成绩一般又想拿个文凭好找工作的就上职中。成绩不好又不想继续上学的呢,自然是出去打工了。

  后来,情况有了变化。中专、中师沦陷了,只有分数不够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学生,才会去读。本来是第一梯队,沦落为第二梯队了。再后来,不少普通高中都被砍掉了。孩子想上普通高中,难了。一半以上只能去读“3+2”,毕业以后拿个大专文凭。初中去读3+2,和高中去读大专,是不一样的。

  江苏教育本来就一直在折腾,宿迁教育闹得又特别欢,所以家长都是叫苦连天。

  我高中的同学,很多都上了师范类院校,当了老师。和他们相聚交流时,他们的话题总是围绕着孩子成绩怎么样、到哪读初中高中进行。那时我刚从苏州回来,对宿迁的教育状况不是很了解。我就很纳闷,现在的教育资源比以前丰富多了,孩子只要不是特别读不下去的,总会有学上的,家长何必如此操心?

  我那些同学纷纷摇头摆手:你不理解行情,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学上,而是有没有好学上!

  他们都是老师,跟他们争辩显然是不明智的。他们的孩子,从小就被送进兴趣班补课,补得天昏地暗。

  我初中时的班主任,也在同学群里。他已经退休了,但还是很关心教育的问题。有一次,他在群里问我的同学,亲戚家的孩子六年级了,到哪里读初中好?我们的初中母校还在,但已然不是选项。

  教育投入越来越多,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大家应该越来越轻松才对,为什么大家如此焦虑?

  这个问题积弊已久,大家都看到了,就是没有人去解决。想解决的人没有能力解决,有能力解决的人没有动力解决。不解决也没有人问责,瞎折腾呢,不仅能顶着“改革”的帽子,还有利益。于是,折腾复折腾,不亦乐乎。

  具体到我自己的孩子,心里也是很纠结的。孩子今年读小学四年级,明年就五年级了,初中到哪上?

  孩子班级里的同学,很多都参加了补课。我一直坚持不让孩子上补习班,把课本学好就行了。但不上补习班,不代表他会很轻松。

  孩子在上幼儿园时,从小班到大班,都开设了语数外三门课。我对孩子说,你的任务是快乐成长

  孩子上小学时,我对他说,你的任务是刻苦学习。我不提倡“快乐学习”,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快乐当然是有的,但主基调应该是“刻苦”。

  学生要有学生的样子,刻苦学习是学生的天然使命。学生时代不刻苦,中年时就会一事无成,老年时就会一无所有。

  学校要向孩子打开大门。孩子有受教育权而无选择权,是不幸福的。孩子拥有更多受教育选择权,可以自主把握方向,看到光明希望,拥有灿烂未来。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他所希望的教育,这当然是很难的,但应该是办学努力方向。中考后选择学校时,有志于研究学问的进入普通高中,动手能力强的进入职业学校,如果进校后发现选错了还可以转校,这比根据分数一刀切决定就读普职要好。

  世上难事,难在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