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拿到下一個生產資質:康迪?蔚來?還是……特斯拉?

並非我們偏愛這三家,只是三家代表了三股勢力:車企背景新企業、新造車勢力和外資企業。

特斯拉是個新問題,在《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出臺的2015年,外資獨資在華建汽車廠還沒有具體時間表,但純電動乘用車獨資今年確定放開。特斯拉是明顯的先吃螃蟹者。而且,在中美貿易談判當中,特斯拉以接近國民待遇入華,看來是特朗普的底線之一。

新形勢促使主管部門重修汽車產業投資政策。那麼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政策可能會怎樣修改?三股勢力誰更能受益於新政?

繼續放權地方,但產能過剩全省“連坐”

新政策調整的方向,應該是繼續放權於地方。一個最為激進的傳聞是,所有汽車項目改為地方備案制,中央主管部門只是抽查,發現問題嚴令整改。

這豈不是會天下大亂?未必。

新政策的邏輯是,誰放誰管,如果地方來“放”,那就要以地方為單位,設置“放”的門檻,而不是全國通盤考慮。

無論哪個地方,燃油車新建項目已經全面禁止。燃油車擴產能和新建電動汽車即便放權地方備案,對地方汽車產業要求也會提得很高,很高。

比如,如果某省份產能利用率不到全國平均水平,或者有燃油車殭屍企業,可能會全省“連坐”,不能備案擴產燃油車項目。

比如,存在新能源汽車殭屍企業,或者已經批了新建純電動企業但還沒達產的省份,可能會全省“連坐”,整個省不能新建純電動汽車生產企業

想投新建電動汽車,股東得更給力

對於新建電動汽車項目,除了受省內同行的約束,自身實力也得更強,才能跨過更高的備案門檻。

以往15個新建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申請產能多數是5萬輛、7萬輛。但新政策可能會要求直接從10萬輛產能起步。

這對股東方的實力是一個挑戰。但不止於此,針對前15個項目出現的苗頭,

新的政策可能會出臺限制股東轉讓股權的內容,而且對主要股東股比提出要求。

三種背景企業資質前景預測

如果是車企為主要股東的(比如康迪),此前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要夠大。還好吉利本來是新能源汽車的先鋒隊之一,這點不會受限制。如果是新能源汽車幹得不多的車企,還想生個純電動的孩子,那可能就難了。

對於跨界而來的新興造車勢力(比如蔚來),股東方的研發能力、資金實力,要求高得多了。只有超一流的幾個,可能有機會。絕大多數新興造車企業要儘快去找代工企業或者收購資質,不然就永遠是PPT造車了。

對於跨海而來的外資造車企業(比如特斯拉),在開放的大潮下,必然會結出果實。不過果實不會一連串,畢竟大部分外資都合資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