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专项能力培训第3期」刘凡:房颤的诊断、分型、症状评分及筛查方法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中国心脏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北京心脏学会协办,天津市胸科医院承办的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3期学术活动于2018年7月20日至21日在天津隆重举行。

7月21日上午,针对房颤的诊断、分型、症状评分及筛查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凡教授作了详细阐述。

刘凡教授作报告。

一. 房颤的诊断

1. 心电图诊断

房颤心电图一般具有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RR间期不等,QRS一般不宽。

2. 临床诊断

房颤的临床诊断需要结合症状、体检和心电图典型表现等综合进行。房颤患者一般有心悸症状,需注意无症状房颤患者。房颤导致心功能受损,有血栓栓塞风险。2017年ESC指南建议,诊断房颤,需其发作持续30秒以上,RR间期不规则,确诊需有心电图支持。

二. 房颤的分型和评分

1. 分型

随着房颤治疗手段增多,更细的房颤分型更有利于指导患者治疗,也有利于诊断细化。

2016 ESC房颤管理指南和2017 EHRA房颤筛查共识建议,房颤的分型按照发生时间分为新发和非新发房颤;按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房颤(7天内转复,一般<48小时)、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1年)、永久性房颤。其中,持续性房颤又分为早期持续性房颤(7天<持续时间<3个月)、持续性房颤(>3个月),见图1。

图1

房颤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如房颤增加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和再住院率,增加卒中发生率,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和心房纤维化心肌病等。

房颤介入治疗成功率与介入时间早晚成正相关,介入较晚,手术难度提升,尽早干预治疗有助于提升药物转复成功率。此外,房颤分型有助于指导合并疾病和并发症的治疗。

2. 评分

2010年ESC指南引入房颤症状评分的概念,该评分可简单、方便地用于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有利于选择治疗策略和评价治疗效果。房颤症状评分可分为四级,类似NYHA分级,见图2。

图2

三. 房颤筛查

据2017年ESC统计,房颤患者占总人群的1~2%。现有研究报道,无症状性房颤占房颤总数的1/3,且无症状性房颤的预后较症状性房颤更差。

一项比利时房颤筛查结果显示,房颤多发生于65岁以上,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升高,男性房颤多于女性,见图3。

图3

房颤筛查方法主要包括:(1)临床筛查,如体检、计算脉搏;(2)心电图筛查;(3)动态心电图监测;(4)房颤筛查新工具,如CorAF,一种简单有效监测房颤的方法;LiveECG是一种长效、无心电连接线的心电图记录系统,也可用于房颤筛查;此外佩戴式房颤筛查工具已在逐渐普及;(5)植入装置筛查等。

最后,刘凡教授总结称,房颤的诊断既简单又复杂,需牢记要领;房颤分型关乎患者预后,应予重视;房颤症状评分的分类类似NYHA分级;房颤筛查非常重要,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