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管理工作,90%的管理者都犯过这十个错误

当由职场小白上升至管理层,总会被其他人贴上能力突出、管理出等的标签。但没有哪位管理者能担保不在工作中犯错误,多多少少都会陷入管理误区,尤其时代和市场不断在变化,每位管理者都应谨记自我修炼。

在管理工作中,以下这10条是常犯的错误,总结给每位管理者以避免日后犯这些错误。

1.拒绝承担个人责任

拒绝承担个人责任是管理者最致命的错误。既然错误已经发生,就应该大胆地承认错误,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吸取经验教训,这才是最重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挂了一条醒目的标语:"buckets stop here!"意思是问题到此为止,不再传给别人。

每一位主管都应该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优秀的管理者,总是会为事情的结果负起个人的责任,并在解决的过程中要尽量地表现,很少去辩解,不轻易把麻烦传给别人。总之,要时刻记住美国着名管理顾问史蒂文·布朗的一句话:“管理者如果想发挥管理效能,必须得勇于承担责任。”

2.爱启发下属

没有启发或过分启发,对培养人才往往是不利的。但启发不是指随人、随时、随地的教育,虽然这是一种希望工作能尽善尽美的一种体现,但这样有时会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最恰当的做法是对部下的指示要适可而止,即使认为一定要说到十分,但请忍一下,控制在八分左右,这一点很必要。给对方思考的空间和余地,这在培养人才时绝对必要,但有人说教育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一个主管应负七成的责任去教育他的下属,只有三成的责任是靠人力资源部门,而且人力资源部门只管基础性教育。真正的主管要做专业教育,不能“放牛吃草”,要抓住任何机会去启发你的下属。

3.只强调结果,不重视过程

在职场,强调结果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很多管理者也认为结果就是评判事情的唯一标准,没有结果等于工作没有完成,没有结果的管理也将没有任何意义。然而,这种管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某种程度上会打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事实上,管理有一种最基本的逻辑“没有过程就一定没有结果,结果不对就一定是过程方法有问题”,这种过程就是制造结果的程序和方法,有时候,方法不对,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结果导向的理论前提是“过程优先”,结果导向必须关注完成结果的过程,对结果负责就必须先对工作的程序负责,对工作程序负责的人才能真正对工作的结果负责,这是一种管理智慧。

4.同样的管理方式

员工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管理的方式也就不同,对思想比较单纯、服从性比较高的人,我们可以给他工作指示,给他效率要求,给他预算控制,可以实行从上到下的直线管理;对于受过高等教育、敏感、见过世面、经历复杂、强调团队精神的人,要让他参与,要注重双向管理,不能搞单行道。

一个企业到底用什么方法,没有完全的定式,有的强调制度,有的重视人性管理。一个公司凭一本人事规章是没什么用的,每个公司都有人事规章,而且大同小异。所以,管理要适应对象,不能用同样的管理方式。

5.忘记为公司创造利润

为公司创造利润是每位员工存在的核心价值,没有利润,公司即使有最完美的产品,最好的形象,最有能耐的员工,最引人注目的财务基础,它还是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因此做管理的有四大责任,为股东创造利润,为社会谋求就业,为员工谋求福利,为消费者谋求品质。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创造利润,让公司有发展,是所有主管的首要责任。最高主管评价你,只问一件事:有利润吗?当然,我们所谓的追求利润不是说要不择手段地去赚钱,而是要把追求利润看成是责任是目标,并且始终牢记心中。

6.只见问题,不看目标

作一个主管,要注意目标,如果一个管理者把精力放在小问题上,就会忘记自己的目标,会丧失创造力。很多主管好像很忙,其实他们每天花90%的时间去做对公司只有10%的贡献,这种缺乏效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只注意小处。做事要看大原则,每天上班先做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其它做不完的事要放下,一个人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永远都有做不完的事。

我们强调要看目标,并不是说不要看问题,问题一定要看,而且要看得仔细,因为问题就是机会。如果专注于琐事,就难以看到真正的问题,也看不到机会。做不到这一点,你的竞争对手就会抢先一步,因为行销学上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想不到的,你的对手会帮你想到。

7.在公司内部形成对立

管理工作中要保持上下级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因为如果只是利己的心态行驶很难获得员工的支持,许多企业管理的例子显示,在人际沟通方面做多一些考量,会更容易获得员工的好评和支持。

如何做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主管要常常强调“我们”的观念,如果有谁做错了什么,就是我们的错,然后去检讨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个观念,应该从你的职业生涯开始就建立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在公司才不会形成对立,公司或你的部门就能真正团结成一个整体。

8.没有设定标准

任何事任何产品都有一套标准,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标准,是难以取胜的。标准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誓约、一种尊严、一种品质。像德国的奔驰一样,在街上看到奔驰,你会想到什么?那是一种尊严。为什么有钱的人都喜欢买奔驰,如果制造商没有那样的标准,你会买它的车吗?一样的道理,谁能像奔驰那样有一种标准,谁就有尊严。

公司有了标准,可以让员工感到在这种公司工作是一种荣耀。当一切有关的人把标准视为一种誓约,一种品质的要求,自尊心在公司就会变得愈来愈强,管理也就变得愈来愈轻松。因此,主管不仅要执行标准,更要设立标准,只有具有管理标准,才会有高的管理绩效。

9.纵容能力不足的人

人们常讲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是团队的捍卫者,如果某个人的能力不足,作为他们的领导,应该投入双倍的精力到他们身上,越来越频繁的给予他们反馈意见,会更加投入到他们的项目中。实际上,这些努力并没有什么用。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是有问题的;不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他们的价值观和所处环境的价值观有冲突。

如果一个人缺乏他所在岗位的必备技能,那么无论你给他提了多少建议和意见,也很难期待他能快速转变。同样,一个人的动力源如果与团队的价值观根本不合拍,那么与他谈心可能会缓解短期内的症状,但是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你觉得他们不能给团队带来助力那就尽快把他们从团队剔除。

10.无法激励团队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某个人会成为管理者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是最高的,毕竟一个主管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团队成员提出反馈意见,还要指出他们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

这种线性思维对自己、对团队以及对领导来说都是破坏性的,正是这种思维导致了我们以完美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害怕承认自己的弱点,不敢面对失败。作为管理者,你不需要什么都懂,主要的职责是挖掘出团队成员的潜力,最终即使没有你他们也能做出成绩,不是因为害怕你,就是因为你调动起了他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