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鹿邑王皮溜人,你信吗?

栾台遗址

1600多年前,晋人梁山伯与祝英台演绎了一曲流芳千古的爱情绝唱。草桥结拜、十八里相送、楼台相会、相爱化蝶……一段段凄美的爱情传说,天下几人不知晓?

1600多年后的2004年6月,一直在争夺“梁祝”传说始发地的4省6地握手言和,达成梁祝申遗共识,商定2006年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争取让“梁祝”传说纳入“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行列。这6个城市是江苏的宜兴,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上虞,山东的济宁,河南驻马店的汝南。

今天,如果有人说梁祝故里不在其他地方,而在我们河南周口鹿邑县,或者说与河南周口鹿邑有关,你信吗?

故里村址 惊人吻合

鹿邑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王皮溜镇普大庄村西北部,有一高5米、占地7亩多的方形土台,当地人称之为栾台。可别小看这座高台,它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当时的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在此处进行考古调查,并委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该处进行正式发掘。经过细致的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栾台是一座古文化遗址,先民们从大汶口晚期到战国初期,一直在这栾台上生活。

在当地居民眼里已经有点神化了的栾台,就与梁山伯、祝英台的传说有关。

在栾台附近,有3个村庄,其西北2公里处,是朱庄。正西不足1公里处,是肖梁庄。东南2公里处,是马庄村。西南方2公里处,是董家大桥。栾台周围大大小小几十个村子里,居民们认定梁祝的故事就起源于这几个村庄。

当地居民讲述的梁祝故事同其他地方流传的如出一辙,只不过他们认为,祝英台的姓念错了,应该是朱。朱庄的朱英台说服父母,女扮男装到位于栾台上的书院读书,遇到了也在那里求学的梁庄村英俊少年梁山伯。二人话语投机,志趣相近。终日同窗共读,山伯竟不知英台的女儿身。闲暇之余,二人经常到董家大桥玩耍,遂结芝兰之好。3年后,英台奉父命归家。梁山伯送别路上,英台用隐喻的语言向山伯表白自己的爱慕之情,而憨厚的山伯一直未能领会。待到山伯醒悟,为时已晚,英台要被其父嫁给马庄的马秀才。梁山伯闻讯悒郁身亡,临死让家人把自己埋在祝英台出嫁的路旁。英台出嫁时,到了梁山伯墓前哭祭,狂风四起,雷雨大作,阴霾闭日。墓门訇然中开,英台扑进墓室,二人遂化蝶双飞。

星转斗移,栾台周边的村子一直发生着变化。

如今,梁庄村已没了姓梁的人家,全是肖姓,当地人仍称该村为肖梁庄。梁姓人家什么时候消失的呢?肖梁庄村民肖振领介绍说,听他爷爷讲,约200多年前,村里剩下一个姓梁的小孩,过继到东面的普大庄一户人家。村里没有了梁姓人家,但附近的人仍称这个村为肖梁庄。肖振领说,这让村里人很不理解。

朱庄村现在什么情况?朱庄村现已空空如也。在距肖梁庄一里多的正北面,有一稍微突出的高地,有50多亩,如今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玉米。肖梁庄的几位村民指认说,那就是以前朱庄村的村址和朱家的坟地。肖振领说,朱庄村的人越来越少。无奈,几十年前,朱庄村的兄弟俩迁到了北面1里多地的白沟河河滩上过日子,现在那里叫沿河滩村。他当即还说出了兄弟俩的名字。村民们讲,他们曾见到有人到朱家坟烧香上坟。

马庄没有姓马的,村里有郭、王、闫等几大姓。马庄村党支部书记祁云山说,村里曾有一家姓马的后来迁走了。马庄村民郭新中对于马家的情况了解更多:他家的屋后是一个高出地面约两米的台子,马家马秀才的宅院曾经就在那里。郭新中清楚地记得,有人在土台中挖出过花瓶、陶瓷盆罐等。距马庄向北一里多地,就是马秀才的坟墓。郭新中和几位上年纪的村民证实,70多年前,马秀才的坟前有石桌石凳,还建有马家祠堂。

山伯、英台结拜的董家大桥现在何处?这也只留在当地老人的记忆里。普大庄村普守信老人说出了他印象中的董家大桥。那是一个只有三拱的小桥,桥上种有一株老柏树,何年何月何人栽植无人知晓。小孩们经常在桥上的石条、石磙上玩耍。只可惜那些石头几十年前被拆走烧石灰了。

书院还有吗?栾台是几千年前先民的居住生活地,也是当地人首肯的山伯、英台读书处。栾台附近60岁以上的村民,几乎都能说出解放初期,栾台学校被拆掉的情景。当时大量的石板、砖头被送到现郸城县汲水盖粮仓。村民张建泽说,他记事时就听老人讲,栾台上的书院是梁山伯、朱英台读书的地方,到解放时,台上还有上百间校舍。1950年,学校被扒。又据郭新中等多位老人证实,栾台上曾有一古井,那是山伯、英台二人读书时“观花望井”之所在。1950年,古井被填。

民间流传 无字史书

物是人非,梁祝爱情传说仍代代相传。

普大庄的普守信,年级大,有时发音不准。他向人们熟练地讲起梁祝传说中的每一个细节。当英台暗中相恋山伯时,就时常提醒那敦厚的山伯,甚至有些嗔怪。

二人走到一村头,英台说:花狗不咬前面的郎,只咬后面的女娇郎。

山伯在前,英台在后,走到董家大桥,望着桥下,英台又说:梁大哥你看,公鹅前面呱呱叫,母鹅后面紧跟着。

在栾台书院井旁,英台对山伯说:梁大哥,梁大哥,这口井大木桶,千提万提提不醒。

……

肖云舟老人讲,梁山伯与朱英台同窗三年,山伯一直蒙在鼓里。英台突然间不来读书了,山伯急匆匆地来到村后的朱家村找同窗好友。谁料英台的婆嫂对这位邻村的青年说,傻兄弟,别再找英台啦,她快要嫁给马秀才了,此刻梁山伯才恍然大悟。梁山伯忧郁而死后,就葬在栾台的西侧、肖梁庄的东端,通往马庄村的一条路旁。肖云舟老人回忆说,大约1958年的时候,他还见过梁的坟。

在接触到的几十位村民中,他们讲述的梁祝故事大体上与全国流传版本一致。他们又毫无疑问地认为,传遍全国的那个爱情故事,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

说梁祝故事的起源在鹿邑,还有一些说不清或不好说的原因。马庄村的一位老者讲,他小时,高高的栾台上常常唱戏,道情《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在这里上演。但是有些肖梁庄的老年人不让戏班唱这出戏。此处一些老者还证实,朱庄人很忌讳别人提及朱英台。

梁祝传说之疑点:也有人认为梁祝故事产生于鹿邑只是民间口传,不足为证。王协泰老人,家住与肖梁庄接壤的王庄村,是附近有名的文化人。老先生曾编辑鹿邑县志7年,20多年前退休。王协泰老人一直关注着家乡人有关梁祝的传说。但老人认为,朱庄的朱英台毕竟不是祝英台。再者他能看到的鹿邑几本老县志上,均无此记载。马庄村退休教师郭绍虞则认为,栾台周围百姓的确认为梁祝的传说在当地发生,但是没有人能说出准确年代。还有一些人认为,这事应该发生在江浙一带,因为演员们唱的好像是越剧。

凄美故事 求证鹿邑

现在最要紧的是廓清梁祝鹿邑说的几个疑问。

一、梁祝传说始发地在中原吗?不少民俗专家和学者早已揭开了这个疑问。1932年,河南省唐河县人、著名学者冯沅君教授等学者对梁祝故事的产生做出了“应是以河南为中心,渐次向周围扩张”的判断。而这一说法得到著名学者钱南扬、容肇祖、顾颉刚等人的首肯。这些著名学者曾先后指出:“‘梁祝’故事应发生在地点相对集中的地理环境中,方圆不过百里,人物不过二三,仅此而已。”有细心的专家对百余部各种版本、各个剧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梁祝”中,其所提到的各种风物、景物、器物、植物、动物和人物作过统计,仅“十八里相送”这一情节中,即达70余种(处、类)。出现最多的则为勾坦、辘轳、绣鞋、烙馍、河、坡、岗、洼、沟、井、桥、坟、庄稼、高粱(秫秫)、芝麻、棉花、石榴、西瓜(打瓜)、桃、槐、竹竿、牡丹、狗、鹅等30个品种。这些风物咏唱几乎占了全部作品的80%。而它们完全是地道的中原景观,中原地产。

在鹿邑当地采访时,就听到不少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反问:梁祝不是发生在江浙一带吗?看来是先入为主了。河南省戏曲学会的一位专家在他的文章中对这个问题作了精彩的解答。他认为这可能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编演成功有关。越剧本子之所以成功,首先正在于它对传统的继承,在许多地方脚本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了一番大的改造,才有了今日在全国广为流传的—个标准本子。这中间,尤其是对河南“梁祝”刻本、抄本的吸收、融化,更使浙江“梁祝”本子锦上添花。

二、史志上包括当地县志没有发现关于梁祝传说的记载。梁祝故事长期流传民间,一千多年来,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民间会有一些添枝加叶,这很容易被认为是民间野史,但民间传说也是无字书。再者,像梁祝追求爱情的行为,在那个时代是大逆不道,也不一定能列入史志。现在驻马店汝南被认为是梁祝传说始源地之一,但汝南府志里面,清代以前关于梁祝传说竟无只言片语。再一个有趣的现象,据了解,在梁祝汝南传说中,祝英台也不姓祝而姓朱,朱英台的家乡朱庄在汝南马乡镇。

证实梁祝传说源于鹿邑,绝非心血来潮,也非追风逐浪,而是要发现历史的真实。

流传千古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传说源于鹿邑吗?目前还需要大量的调查与考证,而这些工作,他处早就走在了前面。我们渴望有较大的进展。

(本文作者王锦春,现任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同时得到周建山、张锐华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参考了有关专家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