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死后为什么不化成比翼鸟,而是化成蝴蝶呢?

蝶梦 (散文

.

弱小的生灵,为了生存,总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生长在青草地上的蚱蜢,身穿一套绿色的外套,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一致,连目光敏锐的鸟也很难发现它。

蝴蝶不是这样,她绝不肯掩饰自己的美丽。不是吗?在花间,在万绿丛中,你一眼便可以看到她色彩斑斓的形象,看到她蹁跹的舞姿。

梁祝死后为什么不化成比翼鸟,而是化成蝴蝶呢?

蝴蝶与文学的结缘始于《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庄周梦蝶”。因为这个典故,蝴蝶这个意象蒙上了一层梦幻、凄迷的色彩。

写女子不用“扑蝶”的动作不足以形容其娇。《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怱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这段描写,使人物的性格显得格外丰满,薛宝钗那种少女的天真活泼的情趣,跃然纸上。

梁祝死后为什么不化成比翼鸟,而是化成蝴蝶呢?

法国作家于勒•列那尔这样描写蝴蝶:“这封轻柔的短函对折着,正在寻找一个花儿投递处。”这是把蝴蝶当作了春的使者。蝴蝶,不但她自身美丽,而且她无时不刻都在寻找、追逐着美丽,她总是伴着轻柔的风儿,在唐诗里翻飞,在宋词里嬉戏。李白诗《长干行》写道:“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可见蝴蝶并非被春天独占。杜甫诗《曲江二首》里写道:“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一触即飞之状写得栩栩如生。北宋谢逸诗《蝴蝶》描述菜粉蝶在白色的梨花中飞舞,更是美丽动人,无法形容:“狂随柳絮有时见,舞人梨花何处寻。”

即使是蝴蝶的领地被不断蚕食的今天,人们也得借用她一番,蝴蝶结就是人类对蝴蝶形象的最大抄袭。姑娘头上的发髻、腰带、挎包上的装饰,无一不是利用蝴蝶的身体来为自己的漂亮打广告。甚至男人也不例外,燕尾服上不就配了蝴蝶结吗?

梁祝死后为什么不化成比翼鸟,而是化成蝴蝶呢?

蝴蝶结在中国也很有渊源。蝴蝶结又叫同心结。古人对“吉”只情有独钟,因为它与“吉 ”谐 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至于为什么模仿蝴蝶的形状,除了它漂亮的外观外,还因为“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

我羡慕蝶的美,更羡慕她自由自在的洒脱。我站在春天的田头地角,一边回忆着那一首首“蝶恋花”,一边痴痴地欣赏“花间蝶”。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有如此美丽的外表的蝴蝶,她的出生并不高贵,她是由丑陋甚至可怕的毛毛虫变来的。

原来,毛毛虫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逐渐变蛹,再经过一番痛苦的历练之后,又蜕变、羽化成惹人心醉的彩蝶。

美丽的事物往往带给人们美好的想象。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里写到:祝英台女扮男装进学堂读书,途中邂逅同时到杭州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梁祝二人日久生情,私定终身。祝父嫌梁山伯太贫寒,把女儿嫁给马家。梁山伯积郁成疾,终不治身亡。在结婚当天,祝英台要求花轿经过梁的墓前,并且拜祭,坟墓裂开,祝英台纵身祝英台纵身跃入其中。最后两人的魂魄化为蝴蝶,比翼双飞。

梁祝死后为什么不化成比翼鸟,而是化成蝴蝶呢?

梁祝死后为什么不化成比翼鸟,而是化成蝴蝶呢?这是因为比翼鸟往往是爱情圆满和大团圆的象征。梁祝爱情本是悲剧,他们的爱情像极了蝴蝶羽化的过程,寓意着一种执着的追求和抗争,一种以生命为代价的升华和蜕变。

最后又成双成对地飞舞,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这种“美”非蝴蝶不能代表。梁祝的故事给了我以启迪:是不是所有美好的结尾都得有一个痛苦的阶段?同样,所有美好的心灵是否也有一个蜕变、羽化的过程?

那晚,我做了一个很美很美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彩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