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理论是不是证明了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论是成立的?

手机用户214834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即不懂量子理论,也不懂阳明心学。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王阳明思想,也对量子理论感兴趣,有一些粗浅的认识,我来回答一下这道问题。

题主说的量子理论,应该是指“观测使量子态坍塌”这件事吧?比如著名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但是与一般的理解不同,“观测”并不是主观的意图,而是客观的行为。

在宏观世界中,我们观测一个物体,确实是主观的,因为不需要影响到被观测物体,只要用眼睛去看就可以了。光照射到物体上,再反射到观测者眼睛里,并不会对物体产生影响。

但是在微观世界中则不一样了,我们怎么能观测到电子呢?必须要让探测器与电子发生作用,而这就客观地影响了电子,造成了量子态的坍塌。

可见不是观测者的主观意图影响了电子,而是探测器影响了电子,不论是否有人在看都是一样的。

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也并不神秘,与唯心主义无关,因为这个“物”指的不是客观事物。

王阳明说:“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孝亲,孝亲便是一物。”因此王阳明说的“物”,指的是人主观意识的对象。所以王阳明又说:“物即事也。”

你想到孝亲,孝亲就成为了你意识的对象,这就是物。同理,你想到(看到)一朵花,花就成为了你意识的对象,这就是物。

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是为了说明“物理只在吾心”。因为“物”指的不是客观事物,所以“物理”指的也不是客观事物的规律。“物理”指的是人对于意识对象的态度。

比如,你想要孝敬双亲,这便是孝亲之理;你想要仁爱人民,这便是仁民之理;你喜欢花,这便是花之理。这些理都在你的心中。至于应该怎么孝亲,怎么仁民,怎么种花,这些是客观规律,必须经过研究。

因此,王阳明“心外无物”是任何人都理解的事情,与量子理论无关。



梦露居士


这个问题,其实我也疑惑过,现仅将本人愚见附上。

题主所言的量子理论,能称得上和阳明心外无物论有重大关联的,应该是那个著名的量子干涉波实验了吧。量子在有人观测和无人观测的时候表现出来了完全不同的行为。据此很多人开始质疑我们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因为我们的世界可以说是由量子构成,既然量子不守规矩,也许我们的世界也是不守规矩的吧。

然后我们再看一下阳明的心外无物论到底说了什么。

首先,他提出“心”是万物的主宰,世界的本源。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阳明所言之“心”,通常可以理解为人的直觉,一种认识能力,宇宙间的一切只有靠它才能发生。

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在王阳明看来,万物只有靠主观才能被认识,所以心就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这一点,其实和量子力学的干涉波,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干涉波实验里,没有观察者在场的时候,粒子运动状态仅仅是不确定而已,并不是不存在。

再返回来看阳明,心是万物主宰,自然人就是万物之灵明,天地万物,只是人心的一种显现而已,所以阳明心学中的“物”,也就成了不能离开人心单独存在的意识现象。根据阳明的说法,我们的“心”一念发动,便产生了“意”,意必然会表现为某种现象,物,也就是由此而来。

阳明最为著名的说明心外无物的例子,当属“山中花树”喻了。你看他这样说山中花树的存在: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我想,题主也是同时看过这个故事,和干涉波实验,才会把他们联想到一起的吧。这两个事情可以联系的点在于:你看它,它就变成了你所看的样子。儿两者的区别在于,阳明不承认你不看它的时候,它的存在性。而干涉波实验是以粒子存在为前提的,如果干涉波实验里是这样:你不观测它,它就没有了的 话,那就有意思了。

归根结底,阳明心外无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不去考虑这个事物实际上是否存在,而仅仅考虑在我和它有关系的时候,它是什么。也只有这样,万事万物才能和“吾心”连结起来,才有意义。


东方国学


首先,王阳明的心学是相对于当时的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而言,更强调“心”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个性思想和感悟,反对压制成统一的理性。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指要了解物质的奥秘,首先应向内探寻人的心性良知。与西方的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还是有些许差别。需要和他的思想中其他观点相论证。

王阳明的心学倍受推崇因他提出“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理论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点与当前的科学精神相吻合。

量子力学尚在发展过程中,只是发现了一些特殊的量子现象。尚未形成一整套能自洽,且与宏观物质规律相融合的量子理论。

目前比较流行和前沿的与量子相关的理论,比如弦理论或超膜理论,都仍处于假说阶段。即根据量子观察发现的一些量子现象,推导出来的理论,尚待更多的实验验证。

就目前已被公认的量子纠缠现象、量子测不准特性、叠加态,某种程度上超出了经典物理范畴,但不并足以颠覆对物质的基本认识和规律的总结。

量子的叠加态因观察而确定,是针对微观世界而言。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针对人类与世界的关系而言。

二者的适用范围并不重合,不矛盾,能相通,但并不构成互相验证的直接关联。


姝子


这个问题很“韩国”,恨不得证明量子力学是中国古人玩剩下的,这样又可以吹牛皮了:量子力学是中国人提出来的。

关于量子力学和阳明心学,二者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是王阳明的“花”和薛定谔的猫的两个故事有些类似而已,而这种类似也只是一种自以为是,捕风捉影的类似。

王阳明的心学是什么范畴?是道德,伦理的范畴,甚至王阳明把理学里的知强行解释为良知,使得心学的“知”与“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我们再强调一遍,阳明心学是道德伦理范畴,甚至可以说是伦理学,主要讲的是心性之学。

有趣的是很多人想在阳明心学里学习到权谋兵法。亲,阳明心学只讲道德伦理,至于权谋兵法,实际上并不涉及。

或许你会问了,既然如此,王阳明怎么会用兵如神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曾经系统学习过兵法啊!

我们言归正传,王阳明的花到底是啥意思?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典故。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一天王阳明跟朋友去山上郊游。一个朋友指着路边的话说:

“亲,你说心外无物,我是不认同的。否则你说这颗长在深山里的花,明明就在心外,跟我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这个朋友问的问题还是很刁钻的,但是非常在理,是啊,这就好比我跟读者你,本来素不相识,你今天中午吃的什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王阳明的这个朋友用的反证法,试图证伪王阳明的理论:心外无物。因为只要证明“心外有物”,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就自然崩塌了。

这位朋友很可能是理学的拥趸,深谙理学的路数:向外物求理,也就是理一分殊:理学认为这个世界上的天理只有一个,但是分开在万物却各有各的理,比如数学,文学,物理学,伦理学,所以读书,学艺本质上都是向外求理。

由此可见,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个问题,实际上是心学和理学的矛盾。那么王阳明是怎么表现的呢?

只见他不慌不忙的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朋友,你没看见花时,这花跟你心是处于寂的状态。但是当你看到花时,花就在你心中绽放了,所以这话不在你心外。”

老王的这个回答,经常会被人拿来和量子力学里的“薛定谔的猫”比较,实际上二者毫无关系。

首先心学属于东方儒学(伦理学)范畴,而量子力学则属于西方物理学的范畴,东西方对于“物理”这个词的理解千差万别,这也是误会的原因之一。

我们来剖析一下王阳明的话,他认为“没看见的事物不代表不存在,只是在内心深处沉寂了下来而已。当看见后自然在心中显现”,寂和显是心的两种不同状态。

也就是说心是来感应事物的。老王想说的是:

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靠心来感应,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心,那世界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这也是王阳明说“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要理论。

可不可以举个例子呢?可以的。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孝亲是事,此处可见“物”字可作“事”字看。

王阳明举例说明:我心有孝顺的心念,那么孝顺就是事。

我们要着重强调的是,王阳明讲的是道德,而不是科学。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换句话说,王阳明认为花在我心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没看见时的寂,一种是自己看见的显,这两种状态是我心对物的感应。注意,王阳明强调一种事情的两种状态:寂与显。由此论证,花也就是物本不在心外。

但是一定要注意,这是道德范畴的。因为如果用知识范畴来衡量,你连量子物理学的通俗课本都没读过,甚至缺乏物理学基本常识,我看你心中花估计一辈子也显不出来。

是的,王阳明的心学里的知,通常指的是道德性的良知,而不是知识。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量子心学

七、“山中花树”观“万物一体” 我第一次看到“薛定谔猫实验”时,惊愕程度不亚于听说金正恩与特朗普拥抱。不过,当我看到《传习录》中的一个故事时,我就释然了。其实,早在薛定谔构想那只猫的四百年前,王阳明就采用了“一树花”来表达这种量子思想。

阳明的这个故事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岩中花树”。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阳明先生看来,一树花在山中本是寂寞开无主,当你未来观察此花时,此花和你的心都是按波函数同归于“寂”,就像那只未打开箱子前处于死/活叠加态的猫;你来观察此花时,则此花与你心的波函数都发生坍缩,瞬间从“叠加态”变成了“现实态”,猫不是死就是活,花要么红色要么黄色,是你的心感知出了它那活泼泼的色彩,通过观察,便知此花和你的心原本就是一体的。

怎么样,王阳明的“花”PK薛定谔的“猫”,哪一个用于解读量子的不确定性叠加态更神?我倒是觉得阳明先生描绘的画面更唯美、浪漫。

这个小故事背后大有玄机,它隐藏着王阳明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石——万物一体。

王阳明更提出过一个比普朗克的“量子”还牛的概念——良知。 “良知”“量子”,咋就这么像呢,难道仅仅就是谐音上的巧合吗? 何谓“良知”哉?下面再看一个故事。

一天,王龙溪、钱德洪、李侯璧等几个弟子与阳明先生闲谈“立志”,当谈到“一个人当立圣人之志”时,先生很感慨,又提起他那百死千难方悟得的良知:“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这良知是宇宙的精灵,缔造了天,缔造了地,产生了鬼,产生了神,宇宙万物都由它产生。在阳明先生心里,悟得良知是人生最关键、最快乐的事。但你感觉到没有,阳明先生谈到的“良知”,不像是一个抽象哲学概念,更像是一种构成万物的本源的物质。说来话巧,1944年,提出“量子”概念的量子理论之父马克斯·普朗克发表了震惊世界的言论:宇宙存在着一个孕育一切真实状态的“母体”,它是所有星球、生命的DNA,它是万物的起源。

好家伙!普朗克和王阳明这算是隔空恋上了!

美国灵性科学家格雷格·布雷登在他的畅销书《无量之网》中对此作了进一步论证:近年来的诸多研究证实,宇宙中存在着一种连接万物的能量,就是普朗克提到的“母体”,称之为“无量之网”。“无量之网”具有以下四种特质: - 存在一个连结万物的能量场; 2、此能量场扮演容器、桥梁和反映我们内在信念的镜子等角色; 3、此能量场并非定域性,而是全像式。它的每一部分都与其余的整体相连,每一部分皆能以较小规模反映出整体; 4、我们透过情绪语言与此能量场沟通。 布雷登所阐释的“无量之网”是连结万物的奥秘:我们活在一个全息统一的宇宙中,能量全息,万物互联。这正是阳明先生提的“万物一体”科学背景。 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了最简洁八个字来概括这个无量之网:“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打了个比方,说时空就像一个大风箱,空荡荡却不是无一物,其中能量周行流动、万物变化无穷。 大风箱里有什么周行流动、创造万物、变化无穷呢? 阳明先生迎着山风继续给几位高足讲:“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形象方所求哉?‘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者也。” 阳明先生说,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的万物,都是良知生发、运用、流动、凝聚创造的。良知没有形体、没有方向、没有处所、没有穷尽。它大至宇宙不能承载,小到不能再继续分解,那么,什么事物才具有这样的特质呢?只有构成万事万物的能量本源了。

显而易见,普朗克所说的“母体”,布雷登所说的“无量之网”,老子所说的“大风箱”与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都是对万物同一终极实在、同一种“本源的能量”所做的不同命名和不同表述。当然,这种本源的能量按人类现有的认知还无法解释,也许它与暗物质、暗能量有关。科学家们证明人们看到的宇宙只占整个宇宙的4%的比例,而占96%(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甚至还认为是99%以上)的东西竟然是不为我们所知道的。 宇宙中能量一体、量子一体、良知一体、万物一体,宇宙就是一张“无量之网”,万物互联,“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当我们具有这种“万物一体”的宇宙观。一种宏大的视角便提升了我们看问题的格局,身体上的每个细胞当即被这种全息的宇宙观所鼓舞。因为这个观点所讲述的正是微小与宏大之间的互证关系,在我们所处的能量场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这个场域的一切信息。

正如徐志摩翻译威廉·布莱克那首四行诗所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朋友,今天我们用阳明“万物一体”的“良知说”来欣赏这首诗,感受是否会不同呢?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说:“世界在你心中,点亮自性的心灯,进行没有观察者的观察,你就会遇见未知的自己。”你的惊鸿一瞥,都与宇宙万物进行着能量上的交换,因而才有了“岩中花树”,才出现了“蝴蝶效应”。 活在无量之网中,我们在神奇的量子画布上,像画家那样形象地展现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激情、梦想和渴望。我们既是那画布,也是那画布上的图画;我们是画作,也是画笔。在无量之网中,你是奇迹的种子,也是奇迹本身。

阳明心学“万物一体”的“良知说”打破了汉儒之后的思想桎梏,回归到孔孟的仁心大道,唤醒人们的独立人格,使我们得以仰见良知的万古光辉。正如张岱所言:“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阳明的老乡、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称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哈佛大学大学教授、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杜维明评价:“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请随便听一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是多高超的悟性,多精致的表达!我知道有不少聪明人会拿着花的‘客观性’来愤怒地反驳他,但那又是多么笨拙的反驳啊!又如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千古命题,对人本如此信赖,对教条如此轻视,甚至对某种人类共通规范的自然滋长抱有如此殷切的期盼,至少对我来说,只有恭敬研习的份。” 中国的启蒙思想或许是从王阳明开始的。阳明先生首先走入这个森严而又黑暗的大厅,告诉广大民众“天地万物为一体”“人者,天地之心”“心即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圣贤”。阳明先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用自己的“良知”去独立认识宇宙、生命、真理。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可以有尊严地活着。这种民本思想今天看来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阳明先生已呐喊了五百年啦!先生关怀众生的赤子之心日月可鉴,可惜今天尚有多少世人对心学浑然不觉。

一灯照破千年暗,一智能除万年愚。

写到此处,感怀之情难以自已。 先生!您知道吗?您知道有一个晚辈想看看那个忍得寒冷与饥饿的您吗?想拥抱那个熬得寂寞与黑夜的您吗?想仰止那个予后人无穷温暖与光明的您吗? 先生!严冬,请允许烛尘前往贵州龙场的“玩易窝”,陪您喝茶,替您打扫门庭。 各位朋友,下一章,让我们和先生一起“龙场悟道”,不见不散。


抱一居士


量子理论更像佛家的,一切唯心造。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与量子理论有很大的不同。

这里想从一个角度来解释,我们知道王阳明龙场悟道时,提出的:心即理。

当然,心即理不是王阳明的独创。

何为心?

王阳明所讲的心,并不是我们这个血肉的心,而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纯天理之极的心,至善之心,天道之心,天地之间大公无私的心,《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天地不仁之大仁的心,或者佛家讲的见性,佛陀,真如本性。

这里的理就是万事万物之理,天道所呈现的大公无私的天理,或者我们讲的自然法则或自然规律,道家所讲的道。

我们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王阳明为什么讲心即理。我们的本性之心或至善的良知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之理或大公无私的至善之理是相同的。

王阳明后来进一步提出的致良知,就是让我们的良知回归,也就是让我们的心达到至善的天地之间大公无私的心。如果我们的心可以归位,达到天地之间大公无私的心,我们的心就可以像天地一样容纳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我们像天地一样可以公平公正的看待天地之间的任何事物,而不会有分别心。

我们的心可以容纳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那心外还理,心外还物吗?

看到有人讲,王阳明的知只是道德层面,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王阳明的知包括获取知识层面与道德层面的良知两个方面。


止一,静笃以此为记。

喜欢,王阳明,请关注,驯服黑夜。回复:“王阳明心学”关键字,就可以加入群聊。欢迎留言评论点赞。

驯服黑夜


量子理论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不存在因果关系,但薛定谔的哲学观和王阳明的哲学观却是相同的。



1>从哥本哈根学派→爱恩斯坦→薛定谔

A>哥本哈根学派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波尔为代表的传统学说认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和粒具有互补性→这是传统的"量子"理论。

→哥本哈根学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一切物理学理论要以可观测为原则!!



B>从爱因斯坦到薛定谔→现代量子理论。

△爱恩斯坦:

→他认为哥本哈根学派"可观测原则"是狭隘的,他认为;"是理论决定了我们能观测到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与当下所说的"思路决出路"是一个意思

→即根据科学的理论→进行猜想→然后通过推理、试验来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现代物理学越来证明,爱恩斯坦的观点是正确的。



△薛定谔:

→1926年他提出著名的薛定谔方程以及"薛定谔的猫"→他为现代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代量子理论核心表达有2点:

→微观世界的粒子是波粒叠加态,是波还是粒→是概率性的,是不确定的。

→微观世界的粒子之间相隔再远,不需要媒介会发生纠缠→量子纠缠。

→量子理论是对微观世界"粒子"特性的假说→现在越来多的试验和运用证明"→量子波粒叠加态和量子纠缠是正确的。



2>从王阳明到薛定谔。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学说:

△如果从字面来看,人心之外没有物质→这无疑是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实际上,通过研究王阳明的整个学说,他的"心外无物"是个哲学命题:

→"心"是哲学概念上的"主体","物"是哲学上的"客体"→从主体和客体的互相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客体!!→因此王的理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

→因此,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即是说: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客体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人这个主体,所谓的反映就不存在了→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



而在哲学上,薛定谔也确信: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

王薛二人在这一哲学观上是相通的|!


月亮TA爹爹


薛定谔的猫:设想在一个封闭的匣子里,有一只活猫及一瓶毒药。当衰变发生时,药瓶被打破,猫将被毒死。按照常识,猫可能死了也可能还活着。也就是说,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箱中之猫处于“死-活叠加态”——或死了或活着!只有当你打开盒子的时候,叠加态突然结束(在数学术语就是“波函数坍缩(collapse)”),我们知道了猫的确定态:死,或者活。



阳明看花:

“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阳明先生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客观物,实际上是包含着两种存在的可能性,一种是寂,一种是显。这两种状态都是事物的客观存在状态。只不过它呈现给主体的状态不同。只有在一种特定的关系情境当中,关系物或者说客观物才以它自身原本的状态显现给我们,我们才有可能去恰当地了解客观物的当前存在的真实状态。



目前,量子理论只是探索阶段,探索的深度无法估量。但其从科学理论方面很大程度上验证了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阳明看花”提出的事物的存在是以“寂”和“显”的方式。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存在一个中间态,猫既不死也不活,这就是说,此时猫生死是以一种“寂”的方式存在。而我们打开盒子那一瞬间猫就以“显”的方式彰显给主体。

而心外无物不仅仅是停留在事物存在状态这意义上面,更重要的是心外无物是一种境界。把物当作是我的主体的一部分,把自我的主体世界与客观世界不断的链接起来。心外无物是一种最高的,最后的境界。这是哲学与科学的不同。


天理之昭明灵觉处


不是。首先,量子力学和心外无物论都是理论,理论之间可以论证或相关但不可相互因果实证,因为任何理论迟早必须实证才能成立。其次,量子力学属于微观世界的形而上学,可以数学论证;王阳明心学属于玄学,类似于神学,既不可论证更别提实证。

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政治、军事、玄学成就超越了孔子,王阳明还是个心理学家,他的心外无物说法是很高明的心理学,用来做科学是很荒唐的。此地他把人心说成了一个抽象永恒的整体而忽视了存在漂浮、短暂的个体意识。实际上,赏花者不想花花也在,赏花者死了、心不在了,花照样还在。自然不死。

心学的诞生在于王阳明格物致知的不到位所致。守仁格竹是家喻户晓的典故,以朱熹为楷模,阳明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竹子之理,最后病倒了。做学问的前提是定好方向,朱熹格物致知没有格出自然之道却整出个子虚乌有的天理。沿此方向,也只能从朱熹之理格出阳明之心,两者均为偏离自然之道的玄学。有意思的是杨振宁也格过竹子,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首先赞同区分开玄学和物理学,这也是对头条此题的答案,但我们一般没有意识到物理学包括量子力学始于牛顿力学,而力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就是鲜为人知的形而上学,不是真的。

就此题而言,与阳明看花的心理学相对应的量子力学应该就是所谓的量子相干和量子退相干论,经典的案例就是众所周知的薛定谔之猫(详见其他回答),开箱前薛猫处于生死叠加的半死不活虚拟不可知状态、开箱后只有事实一态:非死即活。虽然这只是个比喻,但把微观世界的虚拟数学用于现实比喻给人以虚拟成真的错觉。量子相干和量子退相干属于科学尚未理解或无法测定的现象,不可把理论说法当成事实。比如,经典的双缝实验研究光、粒子的波粒两象性。光子或电子在暗室内表现为波,光子一个接一个射过双缝而相互干涉,好像个体之间前后有意识的感应默契,撞击屏幕后产生一个由系列条纹组成的光带;一旦暗室开灯“检测”,光子随即失去了波的特性,之间不再相互干涉,撞屏后生成对应双缝的两个簇点,而不再是个光带。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解释就是一旦开灯室内就充满了光波,自然影响甚至完全抵消了实验的光波特性。

现在不少学者如朱清时喜好把微观世界的科学不确定、不可知性与神学、玄学的不可知论混为一谈,这是极不明智的,只会误导青少年对宗教的认知,使他们偏离对自己传统文化自然之道的理解,更不会激起毫无目标的空洞敬畏感。


Lauzi


虚拟现实,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未来的趋势,也是人类进化的方向,其中一个必定存在的事实是人类的大脑将愈加发达而肢体会更羸弱,假设数百年后人类住进了胶囊,而整个思想活在大数据构成的虚拟世界中,又过了数百年,躯体已经没了,只剩下一段代表身份的数据活在虚拟世界里。

那时候出生的新一代人类,所有的认知和感知都是建立在虚拟数据世界中的,他们在里边牙牙学语经历人生的种种七情六欲,他们习惯了使用虚拟世界的规则和传感器去感受他们所生活的空间,他们永远都无法用身体器官眼耳鼻舌身去感受色身香味触,进而永远都不可能感知现实世界的真相。

就像我们现在习惯了用眼耳鼻舌身意这些身体传感器去感受这世界,但这个世界未必也是真相,我们可能只是这具躯体的操作者,我们习惯了通过这具载体的传感器来感知理解这个世界。

量子的本质是能量弦,当我们没有起念头是,这个能量平静无波也就是空,当一念起,能量开始振动,无数个振动的叠加构成了这个世界所有的物,这就是色。所以王阳明先生说的心外无物是成立的,当我们发现自己是驾驶员并且能够自由的通过灵魂看世界时,心外真的无物,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