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与明治天皇相比有一优势,为何戊戌变法惨淡收场?

戊戌变法,这场爱国救亡运动只持续了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是清朝晚期以光绪帝为首,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通过一系列维新变法来改变晚清贫穷落后、任人宰割局面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却以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逃走,谭嗣同、杨锐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宣告结束。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力日益强盛,逐步的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之一,开始了殖民扩张道路。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惨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了封建帝制已经相当落后,发展资本主义已经刻不容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想要通过光绪帝推行维新变法,取得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效果,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国家道路。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都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进行的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使日本成为了世界强国之一,而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惨淡收场。

光绪帝与日本明治天皇相比其实有一个优势。日本国内在推翻德川幕府统治后,日本天皇重新掌握政权,但依然存在藩王割据的局面,为此经过了几场战争,才逐步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国家,而清政府本身就是中央集权国家。

那么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派”为何失败?很多人都说是由于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派”实力过于弱小,把希望寄托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而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实力强大,掌握实权,所以变法才失败。

小沐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因为“戊戌变法”从一开始就注定着失败,康有为搬出“孔子”自圆其说,编写《孔子改制考》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就遭到了很多开明人士的抨击。

后面“维新派”的做法过于激进,康有为力邀甲午战争主要策划人,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担任光绪帝的顾问,协助他制定国策。接着又想让袁世凯带领军队诛杀荣禄,包围慈禧所在的颐和园。

而且光绪帝是有实权的,慈禧隐居颐和园后光绪亲政,虽然一些大事都要征求慈禧的意见,但光绪在私下做的事情也不少,在维新变法的一些人事任免上,慈禧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慈禧本来是允许变法运动的,但由于“维新派”激进的做法已经损害了封建势力的利益,甚至威胁到了国家安全,慈禧发动了“戊戌政变”,把光绪帝软禁在中南海瀛台,再次临朝“训政”,所有变法新政全部废止,只保留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所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难以获得多数人认同,做法冒险激进、急于求成,甚至危害到了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