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普通话是“满式汉语”,那么究竟谁才是更正宗的“汉语”?

用户72902311223


这个说法不是不要脸,就是无知无能无畏,甚至是别有用心。

第一、东北话很多词汇也动不动也说是满语,有的确实也是,比如萨其玛之类的。可是有的明明是汉语词性,比如凸露皮了,硬说成是满族话。这就有点让人觉得不要脸了。

满语视频教学我也看过,连老师都说要学习俄语和西班牙语的发音模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所谓阿尔泰语系说白了就是接近俄语。不用扭扭捏捏去发明一个新语系,这就是事实。俄语、拉丁语与汉语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反而日耳曼语与汉语相近更多。

为何阿尔泰语成了北方民族的语言,其实是因为东胡的C系被白匈奴语言改造了。而后影响到了别的支系。东胡语言也更多成了白匈奴语。

第二、北京话里的儿化音的确是外来的,因为汉语是基于单音节汉字,没有儿化音。这也是确定的。如果说普通话上与满族有关,那就是这个方面了。其他方面则是无稽之谈。这方面比如苏美尔,目前可以确定是苏妹的意思,指帝尧体系。这个也是类似北京话的儿化音。

北京话里确实有很多外来的语音词汇,可是基本进入不了普通话,因为没字支撑。只有那个儿被白话文人硬塞进去了,除此以外基本没有。还有的是特定地名被那样念了,但对普通话影响有限,比如大栅栏念大食栏。然而这是否是满族话待考。大食廊要么像汉语,要么就是德语德国的意思。德语读德国就是大食兰。

东北民族里原本确实有一支与日耳曼有关,比如鲜卑里其实是分了两种人的,一种是最多的匈奴北三苗,也就是与斯拉夫人白匈奴联盟的这个体系。一种是原本就有的北狄。满族原本是东胡,不应该说阿尔泰语系,而应该说类似日语的东夷语言。因为日本基础就是东北的一部分九黎O1带着跟随民族D系建立的。当然现在日本是萁子族O2b和汉族O3这两个苗蛮后裔人口占优。满族的核心也是O1。他们与北狄其实是大鲧族大洪水后北逃分支留在东北带领两支矮黑C系和D系跟随民族的主子群体。而这个联姻体的大多数则西进去了中东,就是犹太基础含米特。而匈奴是闪米特,也是黄白联姻联盟。汉族就是闪米特这一支返回西部后再回中原的那部分。没回的在藏蒙彝克钦里。

藏语也没有儿化音,其实就是因为儿化音源自白匈奴或者北狄。可见后来的蒙语其实也是被白匈奴语带偏了。汉语则是上古创造的书面语,周代才开始全面口语化,也就是学习雅言。里面带有的俚语(黎语)也造了字。黎语的意思其实是指黄种都是九黎后裔,并不是说是黎族话。

第三、正因为汉语是书面语加各地方本土俚语构成,所以一开始就是有一定方言差异的。尤其南方的推广存在多个时期的叠加,所以南方方言众多。

但这一点也确定了河北话本身就是方言的一种。普通话以此为基础其实还是可行的。现在汉语里有些词汇与古读音有差别,比如绿、六、解、街。但其实一考证就会觉得毫无问题。比如六、绿原本读陆,这个语音是指白种人,在境外语言也确实对应 鲁 才是正统。但是六取了牛音,就像印度本不该崇拜牛,因为牛是指黄种。道理是一样的,湖南有句话叫三一如六。三和一就是指黄种老大支系N和老三支系O2O3,六指白种,他们是联姻体。按印度甚至欧洲人戴上了牛头盔,其实已经是六如三一了。把六取牛音也没问题。尤其老铁666,很神奇,666是撒旦教,也就是三一如六,也就是帝尧体系的北支,目前看北三苗羌人就是撒旦。而且他们就是饕餮,是骑食铁兽蚩尤的子孙。我不知道这句口头禅是后来有的,还是有传承。但有些事就是冥冥中注定的。绿色也是指白种,今天看日耳曼人文化里绿得很,戴绿帽子的人就是他们,因为他们的女人上古嫁给了九黎。绿取的是黎这个语音。是脱离九黎后的内陆支看沿海支的视角,沿海支就是狄人加二黎,所以也没问题。当然确实陆为正音。解、街都读该,该隐就是农耕人,姐也代表沿海支,妹代表内陆支,都是使用了蝎子这个音的变体。比如 嗟来之食,指的是内陆支被抛弃脱离九黎后很惨,成了济公叫花子形象,嗟来之食就是指这个时候从沿海支那里来的东西不要。

第四、满族话也好,蒙语也罢,与汉语差别巨大,尤其语调、腔调是不一样的。硬说是满式汉语,那实在是胡扯的过分了。

事实上全世界各国语言里都有汉语词性的语言,因为汉语这个书面语是上古多种族碰撞出来的。比如蒙语的摔跤手叫博客,俄语教三搏,明显是汉语词性。拓跋则是驮八的意思,也是汉语词性,指驮着八芒星太阳,与阿弥陀佛是一个意思。正如龟英语读驮特司,指驮着男性生殖器的神兽。就是中国碑。龟崇拜就是男性生殖器崇拜。特就是男性生殖器的意思,汉语里也有。斯坦就是司职制造毛毯的地方,也就是中亚。波斯是boss,也是汉语波司,指司职球祭祀的首领。与酋长是一回事。事实上全世界重要古词汇全部是汉语,因为汉语是多种族碰撞出的伊甸园初音,英语则是汉语的分支,这两个语言流行就像冥冥之中注定一般。所以胡同被那些个无能者说成源自蒙语,实在大跌眼界。因为日耳曼语里也有胡同这个词,怎么解释呢?巷明显是指大象穿过的丛林出现的道路,胡同不就是虎洞意思,多简单。如果在境外发现与汉语一样的词,基本都是汉语,尤其是具有汉语词性的那些。包括八扎也是。就是指八字,八字张开,八挓。我们连青铜器上都有鸟嘴张开的八字,多简单。这个词汉语虽然用的少,但方言里有啊。这个词出现更早,是地地道道的汉语,是中国文化。八扎和娜扎、热伊扎、哪吒都是一个意思,娜也是太阳的意思,八芒星就是太阳,热伊扎更是指日扎。这是古代人把太阳崇拜与诸多张开的自然现象结合的结果。比如张嘴、做爱、生育、鳌钳、蛇信子等等。所以八字是很重要的一个文化。所谓惊鸿一瞥就是指八字左边这一笔,汉字造字里还有这个一撇的玄机。待别题再解。


國病


摆明观点:普通话『绝对不是』满式汉语,事实上普通话是在老北京话的基础上改造出来的,而“北京话”与“南京话”其实系出同源。详说如下:

“普通话”这个称呼是大陆在1956年才有的叫法,之前叫“国语”。“国语”的叫法始于晚清1909年,再往前的叫法是“官话”。在往前叫“正音”、“雅音”。

网络上流传的什么“粤语”更接近古汉语、现代汉语是“胡语”这些统统是扯淡。历代历朝的“官话”,都是在继承前代官话的基础上,有一些自然演变。从周朝到明清,历经沧桑洗礼,中原正音一直以“洛阳雅音”为基础音(也即中原正音)。时代变迁、朝代更迭,官话不免融合一些外来语音语调、词汇语法。比如,明朝前的多个北地游牧民族融入中华,但是官话的主体一直在传承。

明朝的时候,人们认为“南京官话”的“中原正音”比北方更纯正,所以明朝以两淮地区的南京官话为“明朝官话”。永乐迁都,四十万南京人涌入北京,外来人口超过北京本地人,把纯正的“正音”再次带回北方。清朝也基本沿袭了明朝“正音”,所以史学界才有“明清官话”这样的提法。(康熙词典里面可以看出来)



不过,语言这东西会随着时间逐渐融合演变。到清朝中期经过百十年,南北官话逐渐分化。主要是因为“北京官话”逐渐沾染和融合了不少北方(主要是河北、河南、山西)的语言和语调,甚至满语的语音和词汇,而南京官话也有演变。再百十年过去,南北官话,到晚清已经差异很多。

1909年,清朝正式定“北京官话”为“国语”。后来,民国则把“北京官话”进行了不少的改造,成为新“国语”。到新中国时,大体继承“民国国语”,也做了一些改良,但是发音标准则取自河北滦平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比较封闭,原汁原味保留了明清官话的味道。

事实上现在的普通话,是融合了西安官话、洛阳官话、南京官话、蒙语、满语等多种方言而成。

大陆国语改名“普通话”后,还推广了简体字。不过咱们的台湾省、新加坡、马来西亚则继续沿用民国“国语”。


尔朱少帅


普通话是“满式汉语”这是伪命题,普通话就是相对正宗的汉语。


历史上来看,400多年前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古人称为“吴语”。随后,随着满人入驻北京后,为了安全巩固政治,以紫禁城为中心,10公里之外为外城,之内为内城,在北京城内城出现满话。满语是比较原始的语言,不论发音还是词汇都非常不成熟,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此时满语开始分化成满式汉语。


随着八旗贵族成为中国最高团体,内城北京话成为地道的清朝统治的官方语言,这时对于语言的语音发展比较多,实际上还是汉语的一种方言,而不是满语的方言,渐渐地这种官方用语,由统治阶级流向社会平民阶层,逐渐发展成中国的国语。满清王朝200多年的在中国的统治,和经过孙中山政权的巩固,为普通话成为汉语的代表语言打下坚不可摧的基础。


普通话是纯粹的汉语,因为汉语的各大方言区,都是属于汉藏语系,而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汉藏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多个声调,汉语中声调最少的北京方言也有四个声调,而满语种并没有声调的区别,读起来只有一个调。这两点足以证明普通话虽然在历史的发展中,受到了满语的影响,但是其影响程度非常有限,并不足以让普通话称为“满式汉语”。


如果非要说汉语受满语的影响,最多影响在中国北方,而在中国南方,如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基本上很少受到影响。


可见,普通话是相对正宗的“汉语”,并不是所谓的“满式汉语”,文化的发展本来就是融合的过程,语言也是相互融合演变的结晶。


决胜网


既然是学术讨论,那就让大师来解答。我肯定受民国时期教育的人说的话都比较可信。况且作者就是旗人贵族,没必要黑自己。

转发:

普通话真相:满州人的蹩脚汉语

金启孮 世纪历史 2015-09-30

作者介绍:金启孮(1918~2004年),满族,原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满族研究》杂志主编,国内外著名女真文、满学、清史、蒙古史专家。金启孮姓爱新觉罗氏,名启孮,字麓漴,为清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七世孙。五世祖母为清代著名女词人顾太清,父金光平(恒煦)为女真文和满文的著名学者。

我们都知道日本人讲英语讲得极其蹩脚,但如果日本统治了英国,那么统治者那蹩脚的英语就会成为通用的语言。这种天方夜谭的事儿就发生在中国。现在通行的普通话,其实是操阿尔泰语系的蒙古族、鲜卑族、女真族等等游牧民族学习汉文时所说的蹩脚汉语,但他们成了统治阶级,于是他们说的蹩脚汉语就成了国语。

400年前的北京话:吴语

北京自建城以来经历过了许多个朝代的变迁,自古以来北京话有过多少变化?如何变化?从历史上讲,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马窦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这些记录至今尚保存着。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当时的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同时也说明了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历史都超不过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话是明朝的官话(考证为吴语)。

北京出现第二语言:满语

满人入关进驻北京后,为了小区的安全等政治因素,满人把紫禁城周围10哩之内的汉人全部赶走而专属满人居住,这个范围称为北京的内城,而10哩之外称为外城。于是,北京城出现了两个社群:满人社群和汉人社群,这是阶级、语言和居住地域等都十分分明的两个社群,北京城也就出现了两种语言:明朝官话和满语。任何语言都是跟人群一体的,当时北京的两种语言的地域差别是:内城说满话,外城说明朝官话。

满语的分化——满式汉语

由于满语是一种北方民族的语言,满人草原、丛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满族短暂的历史文化局限了满语的成熟水平。可以说,满语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不论它的发音、词汇以及语法等都十分的原始和不成熟。即使在北京,满语也难以满足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北京的动植物、建筑、日常用品等很多东西都是满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些东西用满语都很难描述和交流。在满人和汉人之间是这样,在满人跟满人之间也同样无法把日常生活所碰到的东西表达清楚,至于像汉人的建筑工程用语、艺术语言、医学及其它科技用语等高级语言使用则更加无法表达,当时的形势是满语在北京面临无法交流的危机。面对有几千年历史的千锤百炼而成的汉语,满人虽然夺取了中国的政权,然而其语言却难以胜任统治中国的使命。但是满人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却不得不面对要使用语言的生活政治现实。小至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表达,大至为了统治中国的政治需要,满人都迫切需要一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周围生活的语言。改造满语已经是来不及了,满人除了学习和模仿汉语之外别无他法,因此,套用北京汉人的语言(包括词汇和语音)成了唯一的选择,于是第三种北京话出现了——满人学讲的蹩脚汉语(暂且把这种语言叫做满式汉语)

第三种北京话的形成——内城北京话(mandarin)

北京城里的一棵小树、厨房里的一件工具,用满语都无法表达!因为满族人的祖先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植物,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工具,这就是当时统治中国的满族人所遇到的严酷的语言现实。满语要继续说下去,除了直接使用北京外城汉人的语言的词汇和模仿他们的语音之外再也没有第二种可能!就像日本皇军学说中国话:「你的,八路的,干活?」一样,北京内城的满人开始了他们艰难的模仿汉语的历程。

但是满语对比汉语有它先天的残疾,首先,入声字一下子就全丢了,这就是汉语同音字增多最根本的历史原因,用满语套学汉语的发音更是不伦不类,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发音最糟糕的汉语。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满人的这种蹩脚汉语比起日本皇军的蹩脚汉语要幸运得多了,随着使用人口的增加,这种让当时的汉人老百姓笑掉牙的蹩脚汉语成了清朝统治阶级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早期的普通话(暂时使用英语的称谓把这种语言称为mandarin,读作‘满大人’)。

内城北京话的发展——走出北京内城,形成「官话」

随着北京内城的「mandarin」这种蹩脚汉语的形成,在北京内城形成一个固定的说「mandarin」的人群。这个人群就是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团体——八旗贵族。「mandarin」成为地地道道的清朝统治者的官方语言——「满清官话」。

具体的时间有待考证,在《康熙字典》中的语音跟今天的普通话的语音还是一定的差别的,但是跟其它汉语方言相比已经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话了。

从「满清官话」的形成史看,「满清官话」受满语的影响主要在语音方面,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蹩脚的汉语语音系统,而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影响则十分有限,从语言的本质上将,「满清官话」还是应该归属于汉语的一种方言而不应该归属于满语的一种方言,不过这是最糟糕的一种汉语方言。

内城北京话的发展——落地生根,形成「国语」

「满清官话」形成后,随着满清政权在地域上的延伸,操着「满清官话」的八旗贵族也就从北京的皇家内城走向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各地的第一行政长官的口音又成了当地的标准口音。并在当地的上流社会向平民社会不断地渗透壮大,最终使「满清官话」成为中国的「国语」。

从地域上来讲,中国的北方是满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也是满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而南方的个别地区,像两广、福建等地则由于「山高皇帝远」而受到较少的影响,这也是南方诸语言读唐诗宋词比普通话更押韵更亲切的根本原因,也是清代中国没有著名诗人的根本原因。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mandarin是从北京内城绕过北京外城直接向全中国渗透而形成满清的「国语」的,所以,北京的外城话并不是真正的「国语」——普通话,虽然「外城北京话」一直受「内城北京话」的影响并不断演变,但是,正如北京的内城贵族和外城平民百姓是两个互不兼容的两个社群一样,「外城北京话」和「内城北京话」是跟阶级差别一致的互不相同的两种语言。所谓的「北京话」一直是两种:「外城话」和「内城话」,而各地方所称谓的「北京话」实际是指「内城话(即mandarin)而不是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外城汉人所说的「北京话」实际是对中国其它方言没有影响的小语种。

内城北京话的发展——汉语代表语言地位的确立

mandarin经过满清王朝200多年在中国的统治,再经过孙中山政权以一票之优势对「国语」地位的表决,再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宪法上「国家代表语言」条文制订,普通话——汉语代表语言地位已经是坚不可摧。

内城话北京话在北京的消失

从语言史上讲,普通话不是北京话,而衹是北京的内城话,随着满清王朝的解体,北京内城的贵族群体也就在北京城里消失了,因而普通话的真正母体在北京城也已经不复存在了。把普通话硬说成是什么北京话,这在100多年以前可能还有一半正确,但是在今天还这样说大错特错了,因为「北京话」这个概念变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北京话」了。

北方话与鲜卑语

南北方言如此不同,究竟谁代表了传统的汉话?这我们不能不回顾到历史事实。远的不说,汉族语言文化中心本在黄河流域,东晋的南渡和南宋的偏安,两度将文化中心迁往南方。头一次东晋继而宋、齐、梁、陈五朝北方完全在鲜卑族北魏,以后是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统治之下。北魏孝文帝曾禁止胡服胡语,可见胡语即鲜卑语在华北必甚普遍。北齐又因鲜卑人反对情绪,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大加提倡。则今山东、河南以北几乎都成了鲜卑语通行的地区。第二次南宋南迁,淮河以北成了金朝女真人的统治区域。据宋人记载当时河南地区,竟到了「庐人尽能女真语」的地步。说白了就是「连饭铺伙计都能说女真话」。

鲜卑语词在《二十四史》中大量地保存着,仔细对比,和今天蒙古语几乎一模一样。女真语是满洲语的古语,对比女真语词与满洲语词竞「十同六七」。

鲜卑语既同于蒙古语,女真语又同于满洲语,而满蒙语言不管从语词、语法或语调方面又非常近似。那么,这两种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在华北前后竟统治有千年之久。尽管隋唐统一于前、元朝统一于后,隋唐和元都是带有极浓重北方民族色彩的王朝,不但没能完全恢复汉官威仪,所说的汉话也早成了胡人的腔调,与南方截然不同。南方语言中至今保存着的「来哉!来哉!」等极近似古汉语的语言,在北方就没有。北方自《元曲》以来记录的极近似今天白话的语言,南方也没有。总体来说南方语言近似文言,北方语言近似白话。任何文字记录语言都是记录当时说话的实况。因此文言所记当是中国古时的语言。南方语言既近似文言,可见南方语言代表的是传统的汉话。北方语言则是新加入的北语(叫「胡语」也没关系),北人说汉语也是「汉语胡音」,这是早有人说过的。因此北京的语音是「胡音」无疑,决非原来的汉音。北京语音调既是「胡音」,语言也是汉胡语言的「大杂烩」、「大融合」。例如下面这一句话:

「我带着哇单客了一趟车站旁边的那条胡同,想买点东西」。

这句话是北京年老的老太太还说的活语言,其中「哇单」(wadnn)乃满语「包袱皮」(兜东西用的),「客」是满语「去」(gene)的筛称,「站」是蒙古语的「站赤」(jam),「胡同」即蒙古语的「浩特」或「河屯」(hoton)。短短的—句话,包含了汉、满、蒙三种语词,语法是汉语法。诏·音和语调却是满蒙的胡音。谁曾料想到一句北京话会这样的复杂,它本身既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又是象征着民族大团结。当然,现在有些少数民族语词在汉语中表面上看不出来了。例如:我在内蒙去过一个村子参观「水土保持」,这个村子名叫「东擀杖」。甚为不解。后来,蒙古族同志告诉我原来叫「东甘珠尔」(「甘珠尔」系藏语),竟讹成了「东擀杖」。「擀杖」者「擀而杖」也。「擀面杖」家家有之,易懂。「甘珠尔」难懂,老百姓且不知其含意,所以按具音近,讹成「擀杖」了。这种情形在语词中不知凡儿?多数已难复原,竟被人认为是汉语词了。其实不是。

所以,清代以京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官话,为「胡音」无疑。官话通行的范围,即「汉语胡音」扩展的范围。据语言学家的意见,汉语官话方言可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宫话。而北京官话即为华北官话的根据和基础,它的范围包括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和安徽北部的一角。我上述自己实践所得,正和专家所分华北官话区域特点一致。若是从宏观来看,上述四种汉话中的官话方言,那就除去东南闽、浙、赣、湘、粤少数省份和青、藏外,都属于官话方言区。其面积之大更可以想象。

说到这里我再举一例:我在内蒙执教20多年,所教蒙古族学生本来不会汉话的,学会汉话之后,一讲即是正确的北京音。此事令我十分奇怪。南方学生就不行,总带乡音。外国学生更不行,四声都弄不好。此决非蒙古学生聪颖过于南方学生和留学生,必有一定的道理。现有的惟一解释就是蒙古语音与北京语音相近。

这反过来证明,北京话的语音不是汉族(保留在江南的)传统的语音,而是满蒙语音占主导地位的「胡音」,即满族学习汉文时所说的蹩脚汉语,但他们是统治阶级,于是他们的话就成了正统的国语。

本文选自《京旗的满族》


男爸爸1979


现在网上最流行的就是粤语是什么古汉语。呵呵

按你们的逻辑,吴语名义上不更纯正?

得国正吧,吴太伯,夏无余,你们比的起?吴兴姚氏舜帝嫡裔,你们有吗?

衣冠南渡去的是江东,还是翻山越岭去的当时鸟不拉屎瘴气横行的两广?

吴语蛮夷也,不同中国又如何,我们不用像你们天天给脸上贴金。

官话,在我心里永远只有中原官话才是正宗古汉语。他们属于北方,一直在北方。

首先,到底是你们长的像兵马俑,还是中原人像?能不能照照镜子?有点B数?

其次,官话的分布不明显吗?从北到南就是秦朝能掌控的势力范围,北方大部,南至广西北部,为什么有广西北部历史课本上了解过吧

还有,不论是五胡乱华还是什么,汉人可能死了很多,但是更多的是逃亡没算入户籍,北方汉人从没有消亡,也从来都是主体民族。因为不论是哪个统治阶级,都需要被统治阶级的服务,蒙古人征服阿拉伯,阿拉伯人区分明显吧,死光了没?

最后我真的,以前的雅言有标准?有普及?是像今天由官方发布,有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有电视台有广播推行?你确定没学到的其中一种方言?

真的,粤语就粤语,别学韩国人好吗?每天找自尊,看着就B烦


孤毒


一,普通话是新中国建国后才有的,就算加上民国时期的国语/新国音,其历史也不足百年。尤其是新国音是建立在反清情绪比较重的民国早期。

二,普通话的字音选择基础为现全国70%领土的官话地区的官话方言,仅仅调值选择北京/滦平音。各地方言调值/口音都有一定差异。但读音上是全国官话地区趋同的。如果满清的统治能影响从东北到西南的大范围领土,那就不可能让东南几省幸免。

三,两种建立在不同文字基础上的语言不会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仅限借词/音译词汇/舶来词影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香港被英国统治130来年,香港话和广州话的区别主要是英语借词多少的区别。而这也是东北和西南还是官话的原因。不仅仅满族和蒙古族很多西南的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少民语言和汉语的互相影响,仅有借词。而汉语读音方面还是本来的样子,所以东北话可以和四川话(西南官话)交流,扣除各地不同的俚语(借词),从东北到华北,从西北到西南,官话区之间都可以直接交流。

而秦汉之后开始统治岭南,而岭南的百越原住民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或者因为书同文的关系丢失了本来的文字,或者因为书同文的关系没有机会诞生自己的文字)这就是一种文字为基础,多种口语的融合。所以不仅仅是口音和调值不同,很多文字的读音都不再是汉语本来的样子。这就导致了六南方言区和官话方言区(全国70%以上的领土)无法互通。甚至六南方言区之间也无法互通,甚至一个省之内都会存在粤语 客家话 潮汕话无法互通的现象。更严重的闽南话内部还能达到隔县不互通的程度。究其原因就是一种文字之下不同百越语和汉语融合,因多种百越语的不同导致了六南方言的不互通。

四,正宗汉语只能是官话,雅言嫡传只能是包括陕西关中话和河南话的中原官话。咱且不说假设普通话受了很大满语影响的话,那懂普通话的人应该听的懂满语的问题。(满语歌我也试着听过,根本一点都不懂)咱就说一点。全国大面积的官话,如果是受满语影响才改变的,那各官话方言区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各地俚语是并不相同的,东北话可能有些许满语借词,但中原官话冀鲁官话西南官话则不可能同样的有。

而且例如周朝,周人东进的过程是逐步的。陕西关中, 河南大部 ,还有鲁西南,这是周朝丰镐(西安)、洛邑(洛阳)两都城之所在,也是各姬姓宗室国的主要区域。这些区域就是中原官话。而齐国是姜子牙封地,姜子牙到达齐国封地之后执行了很多包容东夷原住民的政策。所以冀鲁官话虽然和中原官话很接近,但是和中原官话还存在一定差异。再就是,齐国一直到鲁襄公时的春秋中期,才打败半岛地区的东夷国家莱国(占领平度以西),到战国时期才彻底吞并莱国,控制整个山东半岛。而且占领后也基本还是让莱夷自治,这就产生了胶辽官话/胶东方言。

可以说战国之后,或者秦汉以后,山东从未被三个政权同时控制过,那山东分三大官话的原因,就必然受周人逐步东进的影响。中原官话没有东夷语影响,冀鲁官话残留较少东夷语,胶辽官话残留较多东夷语,这就导致了山东三大官话的不同。而既然东夷语都有残留,如何没有传承古汉语?所以,我从来不拿我所在的冀鲁官话和中原官话比正统。

五,秦汉以后汉人是有南下,但大多数汉人还在原籍。比如以分子人类学来讲,汉人核心基因是O3。而各省汉族的O3比例在60%上下。区别无非是南方某些省50%多点,中原某些省接近70%。再比如,以姓氏来讲。比如主要来源于孔子的孔姓,在北宋时期,山东孔姓占全国孔姓的比例是63%,而当今当然是少了,但也高达61%。再比如源自吕国和齐国的吕姓,主要定居点还是在吕国旧地南阳以及齐国都城淄博附近。再比如出自鲁国的鲁姓,45%的鲁姓在山东和安徽两省。

而某些南方人最爱提的衣冠南渡,我要说明两点。一,迁徙改造被迁徙地方言,需要的是屠光原住民,或者是整个社会体系,从皇帝到官僚士绅,再到平民的整体迁徙。而秦汉之后不管是秦始皇 汉武帝征服百越/南越国,还是各种汉人被迫南迁,都没有屠光百越原住民的记载。二,衣冠南渡主要的被迁徙地是南京和杭州。如今南京属于江淮官话。而杭州的杭州话,只有杭州城区这么小。和周边的吴语区都有较大区别,又被叫做江南官话。

所以,官话才是正统汉语。


淡蓝色荣誉02


首先说,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汉语词汇里,尤其是东北话里确实有很多是从满语里过来的。比如萨其马,嘎拉哈。但这不能说是满式汉语。

我们现在汉语口语里同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外来语。比如吉普车,体恤衫,拜拜,咖啡,披萨,比基尼……这些都是英语中的外来词汇,这能说我们现在使用的就是英式汉语吗? 还有很多词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或是改变了含义。比如羁绊,派出所,圣诞节,等等等等。这样的词汇在汉语里是很多的。所以不能因为有什么样的词汇,就说是什么式的汉语。

实际上汉语是一种语言工具。它本身也是在不断增加改变和进化的。任何时代的流行语和新兴名词都将成为汉语的一部分。就说我们现在,新兴词汇比如,不明觉厉,喜大普奔,尬聊这些都不是原来汉语里的词汇。 还有什么扎心了老铁,有人说是东北话,可是以前在东北没人这样说。这实际上也是新兴的网络词汇,只是风格是东北话的风格而已。

那么你能说哪里的汉语正宗吗?

而对于普通话的问题。实际上普通话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一个官方标准而已。为的是方便各个地方的人来交流。这并不是说什么地方的话地位就高,什么地方的话地位就低。

当年制定普通话标准那也是要考虑中国政治文化的因素的。中国的首都在北京,难道普通要定为南方话吗?中国标准话是粤语,结果首都人们说话都听不懂?


MR新之筑


古代的音主要分(宫、商、角、徵、羽)五音。

七音:[是在五音加两个半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的基础上,又分出了半舌音和半齿音,是对声母分类的细化。]

八音:[平、上、去、入。分阴阳]

九音:[轻唇音(混元音)、重唇音、舌头音、舌上音、齿头音、牙音、喉音、舌齿音]

十音:[1阴平2阴入3阴上4阴去5中入6阳平7阳上8阳去9阳入10颤音(花舌音)]

古代尚乐,将音乐提升到等同到国家制度一样,将每字读音分为五音七阶九声,如诗经的风雅颂和宋词等都是可以以歌的形式呈现的。

普通话改变的只是一部分音而己不是关键,许多方言的音都有不同。而且普通话朗读学习中会附加要求如(有感情朗读)这一项其实会使字的读音更多元化。而汉语最关键的是韵!你会发现大部分方言用韵都差不多,而普通话的韵脚变了。导致许多古诗词如今读起来不押韵缺少和谐感,造成某些诗词要特定的用古代发音来读。




能通与漱钰


现在的北方汉人其实就是“五胡乱华”时遗留的被汉化的胡人后裔,你可能从外貌上区分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可是你能从外貌区分北方汉人及滿族吗?这就是铁的证据!以前上英语课时老师解释“普通话”英语为什么是mandarin时说来源于葡萄牙语“满人的语言”,清代称“官话”,民国称“国语”,解放后称“普通话”,其实都是mandarin。


游客154130789


满式汉语不准确,应该叫胡音汉语更合适。袁腾飞曾经在一节课上讲过,真正汉语发音叫清音,是不带卷舌音和鼻音的。大家可以对照各地方言,无论是江浙沪吴语方言,淮阳方言,南越方言,齐鲁方言,楚湘方言,巴蜀方言都不带卷舌音和鼻音的。而卷舌音和鼻音是胡人特有的,自古以来,黑吉辽一直是胡人居住的地方,而北京是边关,是汉胡杂居地方,所以该四地区的方言都是有卷舌音和鼻音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所以叫胡音汉语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