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荣为什么下令毁佛像铸铜钱?

一德格天1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因为没钱呀,五代十国国家动荡,中原陆沉。中原大地没有一天不在打仗,老百姓们为了逃避现实,为了混口饭吃,纷纷跑去当和尚。

周世宗继位后,国家穷的底掉,而那些寺庙各各金碧辉煌,僧人个个肥头大耳。

更可恶的是,数万僧人不事耕稼,天天念叨几句阿弥陀佛就有人供养。

五代十国五十年,中原几乎年年打仗,后周国库空虚,国家财政就是个笑话。周世宗是一个有雄心的人,他需要钱粮来充实军备,需要人力拉发展生产。所以寺庙自然成了周世宗首要下手对象。

当时后周全境不过中原地区,河北地区和两淮部分,却有寺庙三万多所,周世宗下令毁佛,只留了两千多所寺庙。其余一切充公,寺庙拆毁,寺产归国,把寺庙的土地分给百姓,把寺庙的铜像熔了铸钱,把那些僧人们发回原籍,该种地种地去。

周世宗此举是非常明智的,首先,周世宗不是盲目灭佛,毁佛之后,还有寺庙两千余所,凡是僧人,只要是真心向佛,还是会让你当和尚的。

而毁佛之后所得大大增强了后周实力,周世宗籍此整顿禁军,开始征伐,为后面的后周,乃至北宋的统一奠基。


守仁看剧


从南北朝隋唐以来,佛教深入统治阶级上层,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和国家争夺社会资源。仅在柴荣即位之初的显德二年,公元955年,面积并不大的后周九十州境内,就有寺庙33054座!你可以算一下,一座寺庙需要多少土地和劳力?而根据当时的政策,寺庙是需要不向朝廷交税一文钱的。柴荣志在建立大一统王朝,开创盛世,自然不能容忍佛教与国、民争利。

其中重要的一点,朝廷缺钱,而铸币需要的铜,基本上都进入寺庙铸成佛像了。没钱就不能养兵,没兵还打个鸡毛掸子的仗?

确切的讲,柴荣并没有毁佛,而是对佛教进行整改。柴荣保留了很多寺庙,前提这些寺庙有官方的认定。但是,所有寺庙的土地都要充公。其次,缩减和尚、尼姑的数量。当时很多人为躲避劳役或战乱,都跑进庙里敲木鱼了,这些人对佛教经文有的根本不会。柴荣下令,想当和尚可以,你必须会背诵100纸的经文,尼姑要背出70纸经文。

然后就是铜器禁令。柴荣要求寺庙除了保留一些必要的铜器,其他一律上缴,以便国家铸钱。当然,朝廷不会抢你的铜器,会照价赔偿。但是,必须得交。如果你不交,过了期限,那就踩了红线。过期限后,只要发现有藏铜超过5斤,斩!藏5斤以下也要严惩。收回寺庙的土地、劳动力、铜器,周朝的综合实力明显上升,这就为北宋在中原地区的统一打下基础。

实际上,柴荣本人对佛教非常尊重,他常说真正的佛在心中,做善事即是佛,而不是寺庙里的那些铜像。另外,柴荣还经常去寺庙参观,赏赐物品和钱物,还让僧人整理相关的佛教书籍。

请问,这是毁佛吗?

注:本题特邀《柴荣是个好皇帝》作者姜郎为大家回答。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五代十国作为古代中国最为混乱的时期,周世宗柴荣继位后,意欲统一全国,因此,急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筹措军饷,安抚百姓,将目光瞄向佛教。于是下令毁佛,将佛寺中的铜像销毁,铸成“周元通宝”。作为毁佛钱的一种,周元通宝在中国钱币史和宗教发展史上都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周元通宝始铸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是五代时期铸行最多、质量最好的铜钱。当时铜材紧缺,周世宗便下令毁佛,但遭到佛教徒和满朝的反对。可周世宗柴荣才智过人,搬出了“舍身饲虎”的典故,他说:“佛祖说以身世为轻,以利和为急,使其真身尚在,敬利于世,犹欲割截,岂有所惜哉!”意思是说,佛是造福众生的,假如他活者,为了救人,他的真身都可毁去,又为何舍不得铜像呢?此番言论,说得反对者哑口无言,只好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