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北伐之时,契丹为何避而不战?

作者烛鸣


在中原进入五代时期,北方草原也动荡不安,在后周取代后汉,郭威黄旗加身时。契丹也发生变乱,辽太宗耶律德光亲帅大军南下,惩罚他那不听话的后晋孙子石重贵,灭了后晋,回师途中病逝道路上,做成木乃伊运回辽国,在国内的大臣便拥立耶律德光兄长的儿子即位,引发内乱,耶律阮几年后在察割之乱中遇刺身死,轮到耶律德光的长子耶律璟上位,是为辽穆宗,经历二位皇帝,辽国内乱还未平息,暗流汹涌,辽穆宗只得大开杀戒,以杀至杀,在内部制造恐怖统治,以维护权力,周世宗柴荣北伐时,正碰上北方劲敌这一百年难遇的契机。


南方中原政权也迭逢大变,柴荣新上位也面临内部不服,骄兵悍将难以节制的问题,新上位北汉便入侵,柴荣排除疑议亲征,对阵北汉和契丹联军,在高平一战中反败为胜,利用此战一举杀掉几十名军中将领,完成了对军队的控制,北方继续叛乱并起。辽国的政事令耶律娄国、林牙耶律敌烈等谋乱被捕后伏诛。第二年,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谋反,事败被捕。960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寿远、太保楚阿不等人谋反,事败伏诛。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隐谋反,事败被捕,因供词牵涉耶律李胡,耶律李胡入狱而死,真正一团乱麻。内忧不断,逼使辽国收起虎视中原的国策,与北汉南唐联手,共同制衡国势正旺的后周。(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柴荣利用这一时期,专注江南政权的统一攻战,三次征伐南唐,南唐亡国指日可待,南唐这时服软,向后周称臣并割让江北之地,迁都并自称江南国主。在这时,契丹应南唐的求救在北方蠢蠢欲动,柴荣接报,整备兵马,准备北伐,一举拔除这一长期阻碍统一的大敌。959年后周发动北伐,辽国宁州刺史王洪举城投降。周军乘锐气进攻,攻克益津关、瓦桥关,莫州、瀛州刺史刘楚信、高彦晖也举城投降。面对后周咄咄逼人的攻势,以杀戮压服人心的辽穆宗,这时也已沉迷酒色“荒耽于酒,畋猎无厌”,对国势漠不关心,可以一个月不上朝,听说后周进攻的消息,除了令边境加强戒备外,耶律璟也表态说,燕云之地,本来就是南朝的地盘,就算全给他们也无所谓。辽国以游牧民族开国,长于狩猎,对农耕之地并不看重可见一斑。(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后周这次出师,准备充分,挟收服南唐的雄风,进兵仅四十二天,几乎兵不血刃,就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扩大战果,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行军途中柴荣身患重病,只得收军回师,在此期间,免去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职务,换上赵匡胤,没想到成为后周掘墓人。柴荣回到汴京不久身死,他的雄图大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至此成泡影。


南方鹏


柴荣北伐之时,契丹为何避而不战?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周世宗柴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继任后周皇帝后,定下了“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国家发展蓝图,而柴荣也是按照这个目标稳步前进,然而天妒英才,在北伐契丹之时,突生重病,班师回朝后不久就去世了,令人惋惜。

那么为什么北伐时,契丹避而不战呢,因为后周军队声势浩大,柴荣威震天下,加上契丹对三关的不重视,还有辽穆宗的昏庸,所以避而不战。




柴荣励精图治,军功盖世

柴荣原为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养子,长的一表人才,前期在地方上政绩斐然,郭威死后,柴荣继承皇位,柴荣心怀大志,秉承十年拓天下的战略思想,先讨北汉,后伐西蜀,之后更是三征南唐,威震天下。

唐主复遣刘承遇奉表称唐国主,请献江北四州,岁输贡物数十万。于是江北悉平,得州十四,县六十。 —《资治通鉴》

而同期柴荣积极整顿军政,提拔赵匡胤等骁勇善战的将领,优选士兵,极大的提高了后周军队的战斗力。于是柴荣伺机挥师北上,力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柴荣兵不血刃,收复三关

而此时契丹正是有“睡王”美名的著名昏君耶律璟在位。史书记载耶律璟“荒耽于酒,畋猎无厌。赏罚无章,朝政不视,而嗜杀不已。”

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边是气势如虹的后周柴荣,一边是朝政不视的睡王,那么结果就显而易见了。而事实确实如此,后周军队所过之处,无不望风而降,柴荣兵不血刃的收复三关。

我们来看下过程:四月十六日,宁州刺史投降,四月二十九日,莫州刺史投降,五月一日,瀛洲刺史投降。看看这效率,让人叹服。

契丹避而不战的原因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契丹要么避而不战,要么不战而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后周军队在经过连年的胜利,威名远扬,天下莫不震服,加上战斗力极强,令契丹人闻风丧胆。辽穆宗耶律璟在听到后周北伐后大惊失色,命令南京(现北京)留守萧思温率军阻截后周军,被杀的大败,从此开始畏战避战。

其二,柴荣所取得的三关位于燕云十六州最南面,还没有深入燕云十六州腹地,此地对契丹战略意义不大,所以不够重视。而就在柴荣要攻打战略要地幽州时,就患重病班师回朝了,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其三,辽穆宗耶律璟被称为辽史中最昏庸的君主,每天忙于睡觉杀人,因此也间接造成了其军队政令不达,军队战斗力下降。

总结:周世宗柴荣英明神武,可惜在关键时刻身染重病,英年早逝,不然以当时后周军队之强盛,士气之高昂,对上昏庸的辽穆宗耶律璟,其战果引人畅想。


临石观海


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志在统一中国,因此难免与占领幽燕之地的辽国发生冲突。后周比部郎中王朴向周世宗献策,定下了先易后难的策略。所谓“易”,就是虚弱的南唐。他建议先进兵南唐,待其民疲财竭之后,再取江北,下江南,然后巴蜀、岭南必定传檄而定。到那时,辽国占领的幽燕之地必将望风而附,河东则一举可擒。后来宋太祖奉行的“先南后北”即是遵行了这个策略。

由于江南未平,周世宗并未打算立即与辽国交恶。但是,由于辽国暗中与南唐、北汉结成抗周同盟,所以,周世宗决定先对南唐采取军事行动,借以试探辽国的态度。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6年),周世宗下诏亲征,指责南唐“勾诱契丹,入为边患,结连并垒,实我世仇”。所谓“并垒”就是北汉政权。后周大军南征以来,屡屡取胜,南唐不断告急。辽穆宗看到南唐已难以支撑,于公元957年十一月,派遣大同节度使崔勋率军会同北汉军队共同骚扰后周边境。由于周世宗提前做了预备,因此辽、汉联军并未占到便宜。但是,辽国的实力毕竟不可小视,周世宗柴荣决定立即北返,讨伐辽国。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二月,后周开始秘密调集军队,紧接着就出其不意的攻打辽国的宁州(今河北青县),刺史王洪举城投降。周世宗又操练水军,以韩通、赵匡胤等分统水陆大军继续北进,后周大军随即攻占了益津关和瓦桥关,辽国把守两关的守将终廷辉和姚内斌分别举关投降。莫州(今河北任丘)刺史刘楚信、瀛州(今河北河间)刺史高彦晖也先后降周,于是燕京以南的地区尽入后周。周世宗决定一鼓作气,直取幽州。他不顾臣下反对,令先头部队占领固安(今属河北)。就在后周准备对燕京发起攻击时,周世宗突发疾病,不得不罢兵南归。周世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帝王,他的这次功败垂成,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地遗憾。

当时辽国用于守卫燕京及其以南地区各关隘、城池的,都是汉将和汉军,对后周政权怀有极大的认同感,所以,他们才纷纷倒戈,这使得辽穆宗一筹莫展。由于辽世宗在世时,贸然调动契丹部族军队南征,导致被反对的契丹贵族杀害。所以,契丹各部族军队都集结在幽州以北待命,而没有调到幽州以南的前线与后周作战。莫不是遇上周世宗突发重疾,主动撤军,燕京一地也恐易于后周之手。事后,三关及瀛、莫二州虽然丢失,但燕京尚在,辽穆宗还感到稍许安慰,他说道:“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但后周世撤军仅一个月,辽穆宗就部署军队收复了容城(今属河北),随即又派军进驻范阳(今北京市南)。自此以后,燕京以南的地区形成一条全新的边界。


历史的小学生


辽国不是避战,而是意欲一举歼灭后周大军主力,取得对中原政权的更大影响力!辽国是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但在兴起的过程中,又占有一部分汉地,因此辽国应该是半农耕半游牧的国家,既有草原民族骑兵剽悍的优势,也有农耕民族积蓄丰厚坚韧顽强的优势!后周北伐,粮草军需必须依赖中原汉地,一旦进入辽国境内,补给线拉长,就面临后援不继的危险,这也是历来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头疼的的关键原因!后周北伐开始,军队士气旺盛,连克多地,兵锋盛锐,辽国没必要在此时与之决战!稍有头脑的就知道,诱敌深入,切断后周军队补给,就可一击而胜,损失最小而收获最大。辽国自然没有必要和势头正盛的后周大军在边境线上死磕!只是因为周世宗柴荣病逝,后周大军班师回撤这一突发事件,契丹的这一战略目的没有达成罢了!





历史阁


自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开始,长城沿线全都落入契丹手中,自此中原王朝长期暴露在契丹铁骑之下。

由于燕云十六州战略意义重大,因此后周以及北宋均多次进行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只有后周柴荣期间取得的战果丰厚。柴荣是五代十国期间最为雄才大略之主,他为北宋顺利消灭南方政权奠定了基础。在柴荣北伐期间后周军队轻松拿下益津关、瓦桥关和关南州县,马上就可以见到幽州城墙,不过由于柴荣突然生病而撤军,后周能够轻松取得三关地区并迅速到达幽州城下有以下原因:

(图为燕云十六州)

此时的辽国皇帝为昏庸无能之辈

后周北伐时,辽国的当政者为耶律璟,此人被称为“睡王”,从这个称号就可以大概了解他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耶律璟白天睡觉,晚上喝酒作乐,基本不处理政务,辽国在他当政时期辽国国力最为虚弱。同时,耶律璟喜爱杀人,满朝文武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皇帝一不高兴就给自己一刀。在耶律璟的带领下辽国是一天不如一天。
(图为耶律璟)


辽国并未重视三关地区

辽国在三关地区的防守力量比较弱,并且守将基本都是汉人,后周军队到达后守将就开城投降了,由于辽国将重兵集结在幽州一带,所以后周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斗就轻松取得三关之地。除辽国防守力量薄弱外,双方的将领军事能力差距也是非常大的,此时后周军队将星云集,如韩通、赵匡胤等等,反观契丹这边,幽州守将萧思温在面对后周军队时都打算弃城逃跑了,在上司的带头作用下,辽国军队闭城不出。
(图为周世宗柴荣画像)

周世宗的突然生病使得后周没能继续扩大战果,丧失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取代后周的北宋多次北伐均以惨败告终,导致北宋长期受到辽国骑兵的威胁。


阳光洒过的天


放弃三州,把兵力集中在北京郊区的平原,是非常明智的决定。平原是契丹铁骑最善长的作战地区,辽朝皇帝计划御驾亲征,从大后方抽调辽军,并不是避而不战。实际上,后来的萧太后也是这种打法,面对宋军的三路北伐,萧太后放弃了其他两路,集中所有兵力在北京平原决战,攻打中路的宋军。三路宋军总兵力在20万(中路宋军10万),而辽军兵力13万,结果在局部战场上,辽军的兵力还多于宋军。击破中路的宋军以后,左路和右路的宋军只能退兵,不然会被合围。中路宋军大溃败,占领的三州最后还给了别人。萧太后指挥辽军追击其他两路宋军,契丹铁骑奔袭千里切断了左路宋军的退路,杨业牺牲了性命,才阻止了辽军攻势,左路宋军得以成功撤退。辽国的战略部署就是利用机动性打时间差,在北京平原击败柴荣的中军,然后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去切断左路和右路的周军,跟“萨尔浒之战”一个道理,任凭你几路进攻,我就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把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发挥到极致,步兵又跑不过骑兵,利用时间差形成局部优势。

有人说辽朝皇帝昏庸无能,放弃三州怯战,萧太后同样放弃了三州,同样怯战把两路辽军都撤走了,然而北京城打不下来,三州又吐了出来。


亚托克斯


柴荣北伐时,正值辽朝历史上最为暴虐的昏君辽穆宗在位。史载这位君主“荒耽于酒,畋猎无厌”,“赏罚无章,朝政不视”,是历史上有名的“睡王”。

辽穆宗统治期间,契丹贵族夺权活动频繁,社会秩序极不稳定。而且辽穆宗还认为幽云十六州本属于汉人,拿回去对辽国而言损失也不大。所以周世宗北伐初期没有遇到契丹人的有力抵抗,进展很顺利。但后来柴荣突罹重病,加上辽国也缓过神来,因此功亏一篑,只好退兵。

这也是今后410年中,汉人离这片决定中原王朝命运的土地最近的一次。



我的乾坤


原因就是当时契丹的皇帝耶律璟太过昏庸,而后周皇帝柴荣则是当时中原地区最有实力的皇帝,耶律璟手下的将领也不傻,既然知道打不过还不如投诚呢。

(耶律璟剧照)

01

耶律璟此人即位后,认为契丹已经太平了,觉得自己的地位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了,于是他每天一到晚上就开始饮酒作乐,到第二天白天就开始睡觉,什么政治、什么治国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也是因此他得了一个“睡王”的外号。


耶律璟这人很奇怪,他在位期间对契丹百姓还好,曾好几次下令减免赋税,但是他对自己手下又是另一副嘴脸了,契丹臣子只要一说错话就必定会被杀,如果我们把《辽史》翻到耶律璟这一页,看看他的杀人数和杀人原因真的是触目惊心。

也正是因为耶律璟此人的暴虐无道,从而导致了当时燕云三州的守将不战而降。

(《辽史》部分截图)

02

如果我们把“五代”的皇帝放在一起,比一下谁的能力最大、谁的国力最强,我可以明确的说就是柴荣。

自柴荣即位后,后周的国力可谓是蒸蒸日上,不管是西败后蜀还是三征南唐,都足以证明周世宗柴荣的强大。

契丹和后周两个皇帝一对比,战争的胜负自然就很明显了。

在公元959年,柴荣下达北伐契丹的指令后,大军所到之处的契丹首领纷纷望封而降,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柴荣做到了不费一兵一卒的收回了燕云十六州中的三州。

其实当时柴荣选择北伐的原因就是因为契丹皇帝的昏庸,他认为现在如果不出击,那等到契丹换个精明的皇帝,燕云十六州肯定就拿不回来了,就比如之后的北宋。

但是可惜的是,柴荣在拿下三州之后不幸染病,不久后便去世了。

(柴荣剧照)


郁黎话史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后周世宗柴荣北伐时,辽国皇帝为辽穆宗耶律璟,其人疾恙缠身而酗酒荒政,内政因素导致辽国在军事上呈现出了低姿态,国家战略倾向比较保守


在后周世宗北伐时,辽国当政的是辽穆宗耶律璟,这个人在位期间残害人命,滥用酷刑,是辽代最为昏庸无道的暴君之一,以至于人民反抗不断,辽国陷入了动荡中衰阶段。而且辽穆宗幼年时曾经历了火神淀之乱而受到惊吓,因此体弱多病,据《新五代史》记载:“述律(耶律璟的契丹名字,为耶律述律)有疾,不能近妇人,左右给事,多以宦者。然畋猎好饮酒,不恤国事,每酣饮,自夜至旦,昼则常睡,国人谓之‘睡王’。”

在这样昏庸无道的皇帝领导下,加上又碰上了英明神武号称“五代第一名君”的后周世宗柴荣,辽国也只能退避三舍。辽穆宗甚至在辽国南京留守萧思温请求派援兵时回复道:“敌来,则与统军司并兵拒之;敌去,则务农作,勿劳士马。”


2、辽国南京留守萧思温在第一波抵抗被周军杀败后吓破了胆,只能固守幽州而不敢出战


在柴荣刚开始北伐时,辽国南京留守萧思温曾试图截击后周军,结果被杀得大败,一路败退到幽州,接着辽国莫州刺史刘楚信、瀛洲刺史高彦辉、宁州刺史王洪,以及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望风归降,柴荣兵不血刃连收辽国三关三州,共十七县之地,于是,辽国“京畿人皆震骇,往往遁入西山。”(《辽史》)辽国上下被吓破了胆,甚至好多人为了躲避兵灾跑到了山里。

虽然萧思温假模假样的与手下将领商议,还摆出了一副名将的姿态:“思温与诸将议曰:‘敌众而锐,战不利则有后患。不如顿兵以老其师,蹑而击之,可以必胜。’”(《辽史》)说是避敌锋芒,但更多的是消极避战,被后周军的架势吓破了胆,因为萧思温实在称不上是有谋略的名将,“思温在军中,握笄修边幅,僚佐皆言非将帅才。”(《辽史》)


3、后周世宗上台后进行了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后周国力强大,军队战力强悍,柴荣有并吞天下之志,在尽取南唐江北14州之地后,趁兵锋正锐北上征辽,所到之处无不望风归降,辽人震恐


柴荣在位时,采取均定田赋,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兴修水利,整顿禁军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后周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柴荣已经做好了扫平天下、开创盛世的一切准备,统一之势也已不可阻挡。

在北伐辽国之前,后周已经先后挫败后蜀和南唐。高平之战更是击败了北汉和辽国联军,作为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此战也标志着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在这样的大势下,加上此时的辽国已是动荡中衰,因此不敢与之正面交锋,只能选择采取守势。


柚子爱历史


  柴荣在位期间,甚至赵匡胤在位期间,是中原收复幽云16州的大好时机。

  可惜柴荣刚刚收复三州三关,准备大干一场,就身染重病,英年早逝,后周北伐契丹中途夭折。

  可惜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丝毫不敢去撩拨契丹,反而设立“封桩库”,想通过赎买得到燕云16州。一开始就定下了宋朝“怂货的基调”。

  等到“斧光烛影”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到是小试牛刀北伐契丹。可惜时机挑的不好,赵光义挑契丹全盛时期动手,只能是自己灰头土脸。

  为什么说柴荣、赵匡胤时期是进攻契丹最好的时机?

  这要从契丹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说起。耶律德光(辽太宗)是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次子。耶律德光,对于契丹来说,算个有能耐的主子;对于中原来说,那就是一祸害。

当年后晋石敬瑭向契丹割让幽云16州,称“儿皇帝”,而耶律德光就是石敬瑭那个“爹”。石敬瑭死后,新任后晋皇帝石重贵,不打算认耶律德光为爹,于是契丹南征,攻破汴京城。

  后晋灭亡,耶律德光对统治中原没啥经验,一下子劫掠太过火,引起群众众怒,暴起反抗。耶律德光不得不灰头土脸撤回老家,半路上郁闷死了。

  后晋被耶律德光灭后,刘知远才有机会建立后汉,这不刘知远干了一年皇帝就病死,他儿子刘承佑折腾了两年,逼反了郭威。郭威灭掉刘承佑自己做皇帝,这才有了后周。郭威干了三年就病死,这才有了柴荣上台。柴荣是不是还得感谢一下耶律德光呢?

  且说耶律德光死后,辽国可混乱了一阵子。

  第一回合,一帮子远征中原的武将们,拥护耶律阮为皇帝。而契丹老营的太后却拥立自己儿子耶律李胡为皇帝。这两方兵马就在幽州地界火拼起来。第一回合耶律阮胜出,成为“辽世宗”。

  第二回合,耶律阮(辽世宗)做皇帝,契族王族中还有好多人不服气。这家伙没想着巩固一下皇座,就着急帮北汉助拳攻打后周,还没到地界半路就被自家堂叔肢解杀掉。耶律察割杀掉耶律阮,自立为帝。

  第三回合,耶律璟(辽太宗长子)灭掉耶律察割,被拥立为皇帝,成为“辽穆宗”。这就是契丹声名远扬的“睡王”皇帝,最大槽点就是长期不上朝,不理政。辽穆家在位18年,契丹王族大臣造反事件年年不断,搞得契丹筋疲力尽。

  三个动乱回合下来。951年到961年,契丹政局相当动荡,内讧严重,国力衰退。“睡王”自感契丹国力不足。

公元959年,柴荣北伐,契丹一口气拿下三州三关,看到北周兵锋正盛,“睡王”已经在琢磨放弃燕云16州,所以契丹只是消极防御。即使后来柴荣重病身亡,契丹也没敢反攻。

  赵匡胤篡夺后周,建立宋朝后,天生怂,也没敢挑衅契丹。到969年,“睡王”被自家厨子干掉,新上台的辽景宗开始奋发图强,契丹国力逐步强盛。辽景宗时契丹休养生息,恢复视力,不过没有主动挑衅宋朝。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北伐幽州差点送命。到982年,辽圣宗(萧太后摄政)开始,契丹进入鼎盛时期,四处征战,把宋朝踩在地上磨摩擦,摩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