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荣为什么被人称为一代英主,他有怎么样的事迹?

阿猫与鱼


后周世宗大帝,一个五代十国文治武功第一的牛人。在郭威后代都被杀光的情况下,被选为接班人。在位期间,内休民生,外拓版图。绝对的英明神武,可惜的是30多岁就英年早逝。留下幼儿,被赵賊钻了空子。赵的能力比起柴差的远了,如果柴不死,燕云十六州会提前收回,或可辽不会有这么猖狂,也可能不会有金朝。中国会提前出来一个大一统300年的周王朝!


蔡小松001


在我国历史上能够被称为一代英主的帝王并不多,而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在我看来,柴荣之所以会被后人称为英主,离不开他在位短短六年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以及他给后世王朝所带来的的巨大影响。


柴荣(公元927年-公元959年),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王朝的第二个皇帝。于公元954年即位,年号显德,共计在位六年,公元959年在北伐契丹途中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世宗,因此在后世的记载中称呼他为后周世宗。


为什么能把后周世宗称为英主呢?

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佐证。

首先来看下政治层面

出身平民阶级的柴荣,大刀阔斧的改革吏治,一扫唐末以来官场的贪腐风气。打破门阀,重新确立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经学优深可谓师法科、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为核心的制科制度,广纳人才。组织编撰了《大周刑统》,彻底结束了五代以来混乱的法制,依法治国。求贤若渴,在制科之余,多次亲自接触基层有识之士,并积极听取朝中大臣的优良意见,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大计。

其次来看下军事层面

即位之初,柴荣在面对趁虚而入的北汉与契丹联军之时,力排众议,组织兵力御驾亲征,在战场上身先士卒不畏矢石,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顺利稳固了自己在朝中地位的同时,也由此发现了当时军队制度中的诸多不足之处。

鉴于高平之战中出现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这一重大疏漏。柴荣决定将朝中禁军彻底打散,指派赵匡胤等人重新挑选天下壮士,淘汰老弱士卒,确定了兵不在多在于精的核心思想,经此整顿之后的禁军,成为威震四方的一只精锐部队。

从公元954年起,后周禁军南征北战,取得无比辉煌的战果: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初,挥师西征,大破后蜀军队,成功收复秦、阶、成、凤四州之地,将后蜀的势力范围再次压缩回汉中一带,解除汴梁所收到的威胁。

同年末至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先后三次南下亲征南唐,从最初的拉锯战到最后的大获全胜,除拥有江淮十四州之地以外,亦成功使南唐称臣并交纳岁币,彻底的消除了南方的威胁,补充了人力物力。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经过数年的准备,举兵北伐。利用强悍的军力,速战速决,在42天内收复三州十七县,成功压制了辽国(契丹),创造了整个五代时期最雄伟的战果。

然后来看下经济层面

整个五代十国时期,中原长期处于动乱,历代统治者要么昏庸无能,要么受制于内忧外患,经济一直处在崩溃边缘,民不聊生。而柴荣出身平民阶,相对来说,更为了解民间疾苦。在他即位不久,就着手调整经济。

  1. 重新建立田赋制度,促进地方生产。一方面组织流民开垦荒地,一方面解除许多对因为战乱所产生的逃户的限制,安定恢复农村经济。

  2. 限制佛教,严格界定了出家为僧尼的条件,废除拆毁违规寺院三万余所,还俗僧尼六万余人,一方面回收了大量资产充实国库,另一方面也给重建中的禁军提供了大量的储备力量。
  3. 兴修水利,指派宰相李谷征发民夫6万余人,历时30余天治理好了黄河决口。同时疏通汴河,打通与江淮一带的水路往来,一方面服务与南唐的战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原与江淮地区的经贸往来。

最后来看下文教层面

组织编纂了 《大周通礼》《大周正乐》等礼乐方面的官方书籍,并修订发布了《显德钦天历》,同时也委任大臣编修后梁,后唐等前朝实录,成书《周太祖实录》三十卷,给后人留下了乱世之中相对详实的史料。


综上所述,后周世宗柴荣,在他短短六年的统治期间,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一系列举措,使得后周王朝成为当时中原大地上首屈一指的强大势力,并给之后的北宋王朝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小川读历史


柴荣于后梁贞明七年九月二十四日(921年10月27日)生于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柴家庄,他的祖父柴翁(其名佚失)、父亲柴守礼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豪。后因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荣前去投奔嫁给同乡人郭威的姑母柴氏。柴荣生性谨厚,帮助姑父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喜爱,而柴氏无子,便收养柴荣为子,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柴荣为资助家用,外出与邺都富商颉跌氏做茶货生意,往返江陵等地。其间学习骑射,略通史书和黄老学说的著作。及至成年后,弃商随郭威从戎。显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汉世祖刘崇趁后周国丧之际,自率三万兵力,并招引辽国骑兵万余人,南犯潞州。柴荣闻讯后,力排众议,决心亲征。他率军兼程速进,在泽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晋城巴公镇)与北汉军遭遇。大战展开时,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在危险时刻,柴荣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大败北汉,斩杀其骁将张元徽。观望的辽军见状撤退。日暮时分,河阳节度使刘词领后军抵达,柴荣与之合力,再破北汉,追击至高平,刘崇丢弃大量辎重,仓皇北逃。

高平之战,巩固了柴荣的地位。战后,他为整饬军纪,斩杀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名临阵脱逃的将士,同时对作战有功的李重进、张永德、赵匡胤等人给予重赏。

五月,柴荣又乘胜追击,包围北汉都城太原,但由于粮饷不继,又加连日霖雨,士卒病疲,未能将其攻克。而在忻口阻击辽军的部队又作战不利,大将史彦超恃勇战死,士气大挫,六月,柴荣下诏班师。柴荣闻讯后,力排众议,决心亲征。他率军兼程速进,在泽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晋城巴公镇)与北汉军遭遇。大战展开时,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在危险时刻,柴荣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大败北汉,斩杀其骁将张元徽。观望的辽军见状撤退。日暮时分,河阳节度使刘词领后军抵达,柴荣与之合力,再破北汉,追击至高平,刘崇丢弃大量辎重,仓皇北逃。

高平之战,巩固了柴荣的地位。战后,他为整饬军纪,斩杀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名临阵脱逃的将士,同时对作战有功的李重进、张永德、赵匡胤等人给予重赏。

五月,柴荣又乘胜追击,包围北汉都城太原,但由于粮饷不继,又加连日霖雨,士卒病疲,未能将其攻克。而在忻口阻击辽军的部队又作战不利,大将史彦超恃勇战死,士气大挫[18]。六月,柴荣下诏班师。


杂谈专家


周世宗柴荣被史学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十五岁从军,二十四岁拜将,三十三岁称帝,不仅精明强干,而且节约简朴,赢得了广泛的拥戴。

他不仅广开言路,待人宽厚,还点名让二十多名翰林学士写两篇文章:《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柴荣这样做绝不是哗众取宠、做做样子,而是广泛吸取群众智慧,为社稷献策。

柴荣是个好领导,什么事都以身作则,甚至自己撸起袖子干。他先后五次亲自领兵出征,每次都战斗在第一线。有一次,柴荣率军打算从水路进攻南唐,但有段河道无法疏通,将领禀告说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无法安全施工。

柴荣前去察看,几天后传下手谕,其中竟然有详细的施工方法。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大军得以出征。

后周世宗柴荣被称为五代时期最英明的君主,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扫除唐末以来的政治弊端,大力发展经济,使国民生产总值一路飙升,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柴荣死时年仅三十八岁,有人说他的早逝是因为他做过一些不近人情的事,受到了上天的诅咒而折了寿。其实,啥事都干的作风才是他耗尽心力的致命杀手。

他在在位短短的五年间,惩治贪官、改革教育制度、均定税务、整顿军队、兴修水利、修订宪法……做出了许许多多超凡之举。终于在959年六月二十九日日落时分,积劳成疾,累死了。

当时后周军事力量也很强大,南征北战,几手战无不胜。遗憾的是,在几乎就要一统天下的最后阶段,柴荣英年早逝。赵匡胤踩在“柴巨人”的肩膀上,开创了“赵宋之世”。


峰回路转说历史


我字多,看我!这个皇帝不简单,早期做商人卖茶叶,后期差点统一全国?

果然最后的都是压轴的,作为《资治通鉴》最后出场的一位皇帝周世宗柴荣,大家可能对他不太了解,因为在五代十国这个年代里最不稀缺的就是皇帝,其中大大小小的政权数十个,但是周世宗却宛如这黑夜中的流星一样,虽然转瞬即逝,但是那瞬间的光芒盖过所有,有人称他为“五代第一明君”由此可见其功绩,那么这位周世宗到底是何等人物?又有何等功绩?

早年经商

古代把百姓阶层分为四种:士、农、工、商,其中以士为首以商为末,可见古代对于商人并不待见,而大名鼎鼎的周世宗柴荣就是出身于商,早期的柴家在当地还是一个名门望族,但是后来家道中落,柴荣就跟随姑父郭威也就是后来的周太祖一块经商卖茶叶。

《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六》引《五代史补》:世宗在民间,尝与邺中大商颉跌氏,忘其名,往江陵贩卖茶货。

小小年纪的柴荣就显露了不同于常人的一面,做事谨慎且能帮助郭伟处理一些事务,这让郭威非常喜欢这个孩子,最终收为自己的义子。

弃商从戎,建功立业

柴荣早期贩卖茶叶需要两地之间来回往返,所以柴荣深感百姓的疾苦,并且在路途中还学习了一些其它的本领,如骑射、学习史书等,这让柴荣更加明白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在成年之后就不再从商开始跟着姑父郭威从戎。

郭威也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虽然早期家贫但是生性勇猛,参军后不久就因辅佐刘知远建立后汉政权而升任大将军,同行的柴荣也被封为贵州刺史,不久后刘知远去世,郭威拥立汉隐帝刘承祐继位。

当时各地节度使多有拥兵造反之意,郭威数次前去剿灭但都无功而返,再加上汉隐帝宠信奸臣从而怀疑郭威等有功之人,就下令在郭威和柴荣外出平叛之际将他们的亲属全部赶尽杀绝,此举引起郭威怨恨于是起兵造反,第二年,后周建立,郭威称“周太祖”,柴荣为皇太子。

军事上的成就

初登帝位,高平之战显峥嵘

四年后,周太祖郭威逝世,皇子柴荣继承皇位,史称“周世宗”,因为五代十国是非常动乱的一个年代,多个政权林立,在柴荣登基之后就有北汉联合辽国一同进攻后周的潞州,柴荣作为皇帝想要率军亲征,但他登基后不过两月,朝中大臣自然极力反对,最终柴荣力排众议亲自率军迎战,因为两军最终在高平相遇并且展开战斗,所以史称“高平之战”

由于是北汉联合辽国,所以北汉先行进攻而辽国则是持观望的一个态度,两军对战之际,柴荣并没有退缩在大本营而是亲自在前方督战,此举鼓舞了士兵的士气从而大败北汉,一旁观望的辽军不敢再战立即撤退,此战大胜之后柴荣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大战之后柴荣为了整顿军纪,处决了七十多位临阵脱逃的将士,又重重嘉奖了赵匡胤、张永德等人。

先蜀后唐,势不可挡

公元955年,也就是柴荣继位之后的第二年,柴荣想要统一全国,于是采取“先南后北”的策略,先行攻打位于南方的政权,其中临近的后蜀是第一战,此战中柴荣命大将王景、向训向西攻打后蜀,但是王景等人攻打凤州时就久攻不下,再加上粮草供应不顺,导致朝中大臣开始反对西征,因为柴荣才上任两年,应该打好基础而不是主动出击。

柴荣并没有撤军,而是让赵匡胤去前线视察,赵匡胤返回之后告诉柴荣可以攻打,柴荣再一次力排众议,最终历经两个月的时间就攻打下之前定下的目标秦、凤、成、阶四州中的三州,接着拿下凤州,至此,被后蜀占据的四州均被收回。

同年,为了之后北伐时不至于腹背受敌,柴荣亲自率军攻打南唐,此次征战耗时三年,共计三次,对南唐造成了极大的震慑。

四十二天,三关三州

公元959年,为了统一全国,柴荣再一次率军亲征,此次目标就是攻占北方的辽国,此次出军柴荣早已经部署好战略,因此一路势不可挡:

四月:辽宁州刺史王洪开城投降、益津关守将终廷晖投降、瓦桥关守将姚内斌投 降、辽莫州刺史刘楚信开城投降;

五月:瀛洲刺史高彦晖开城投降、义武节度使攻克易州;

在短短四十二天内,柴荣及部下占领三关三州总计十七个县,这在战争史上少之又少,最终柴荣决定趁机攻打幽州,但是突然患病只能班师回朝,北伐因而终止,回去之后并没有多久就在万岁殿驾崩,享年三十九岁,在位期间仅仅六年。

结语:柴荣可以说当之无愧为一代雄主,在五代十国这样的时代里做着其他国家不敢想的梦“统一全国”,在这个时期各地政权林立,要想统一全国其难度不亚于当年秦国横扫其他六国一样,像柴荣的敢想敢做实在是少数,只可惜天意弄人,英年早逝,不然历史必然会因为他而改变。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这些随手之举就是对文青最大的鼓励和认可,谢谢。


文青聊史


  • 柴荣被人称为一代英主,我想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他本人就英明神武,值得大家敬仰。第二个原因是接他班的宋朝实在是太无能了,有了这个对比,所以柴荣显得更英明了。第三个原因是我们后人的一些遗憾罢了。
  • 我们先说第一点,就是柴荣给我们留下的历史。

大家可以看后周的地图,看一看后周周围的邻国。

公元954年一月郭威病逝,柴荣刚刚登上皇位。连一个月都没过,北汉皇帝刘崇就带领兵马急匆匆的就杀了过来,并且还引领辽兵一起。柴荣听闻不顾阻拦,直接御驾亲征,并且在己方危机的时候冒死督战,直接大败后汉联军。还乘胜追击直接围困了后汉都城太原,虽然最后因为粮草不济没打下太原,但也可以看出柴荣的勇猛。

公元955年,柴荣又打败后蜀,拿下了秦、凤、成、阶四州。

从公元955年到公元958年,柴荣每年都攻打南唐。而且每次都大胜,第一次就获得了滁、扬、泰、光、舒等州。第二次消灭南唐四万余人,缴获三百多艘船,而且又获得了濠州、涟水、亳州等地。第三次柴荣又获得四州之地,到此柴荣已经获得十四个州、六十个县,直接和南唐划江为界。而且南唐被迫去帝号,只称国主。

公元959年柴荣北伐,开始正式攻打辽国。为了在攻打辽国的时候不被其他国家干扰,柴荣几乎把他的邻居都揍了一个遍。北伐非常顺利,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三关三州。可是就在五月柴荣准备夺取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时,他忽然染了重病。只得匆匆回朝安排后事,连一个月都没过他就去世了。

从这里看出柴荣是英勇的皇帝,他几乎把邻居揍了个遍,连战连胜,就连辽国都不例外。他几乎就要成功了,可是在最后关头却被上天带走了。柴荣是个悲剧英雄,他不是刘备那种即使不死也不可能成功的英雄,他是在将要成功的那一刻去世了的悲剧英雄。这格外让人心疼。

  • 第二点就是篡取他皇位的赵家实在是太无能了。先说赵大,他虽然连灭多国,但我们看看他都是灭的些什么国啊!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要么是被柴荣打败的,要么是对柴荣称臣的。对于辽国他没碰。赵二倒是碰了辽国,但高粱河一战却把柴荣一手建立的禁军输了个精光。到了宋真宗时更是来了个澶渊之盟。之后的宋朝不提大家也知道了。
  • 第三点就是我们后人的一些遗憾了,大家都知道宋朝的灭亡,代表着我们汉人第一次被正式灭亡,从这之后就好像开了口子,再也堵不住了。所以我们难免会想如果柴荣没去世,或许我们就不会一次次的被灭亡,要是这个口子没开多好啊。
  • 从这些地方就可以看出我们敬重柴荣的原因了吧!从他自身的能力上我们就对他敬佩有加,再从他后面的继承者中,更让我们惋惜。而从历史的转折上,他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遗憾。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昨日光


五代时期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各路军阀为称王称霸,年年纷争,老百姓过得是苦不堪言。而后周世宗柴荣,算得上是这个时代的一束光,给五代时期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老百姓带去了温暖,而周世宗柴荣在史学界也享有很高的誉名,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

柴荣出身富人家庭,但后因家道中落,便投靠了姑父郭威,后被郭威收为养子,一路跟随郭威南征北战。郭威建立后周后,因其亲生儿子都为后汉隐帝所害,郭威便以柴荣为继任者,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荣根据遗诏继任皇位。

柴荣登基后便继承郭威的遗志,他期望用十年的时间去开拓天下,十年的时间去与民生息,再用十年的时间去完成天下太平,从柴荣的理想不难看出,柴荣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只可惜上天只给了柴荣六年时间,但即便只有短短的六年,从柴荣的生平事迹也足见其绝对称得上“五代第一明君”。

首先在政治方面,柴荣主要是澄清吏治,吏治永远是一个政权整顿的重点,只有整顿好吏治,才能让朝廷机构有条不紊的高效率的运转,柴荣的主要举措便是惩治贪官污吏,选才纳谏。因为柴荣的第一个十年计划是开拓天下,因而军事方面是他重点推进的事情,柴荣曾多次御驾亲征,先后率兵攻打北汉、后蜀、南唐、辽国等,使得后周的疆域大大扩展。经济方面,柴荣均定田赋、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在这一系列举措下,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公元959年,柴荣病逝。后赵匡胤黄袍加身篡夺了后周的皇位,说实话,宋朝正是站在了后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才得以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所以说,柴荣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绝对是实至名归。


混沌聊史


周世宗柴荣,是指五代时期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从907年到979年短短的72年时间里华夏大地上存在的十余个地方割据政权。可谓是皇帝遍地走,王爷多如狗的一个混乱时期,城头随时变幻着大王旗。而后周世宗是这一时期少有的好皇帝,具有英明果断,远见卓识,史称“五代第一名君”。

虽然说柴荣英年早逝,年仅39岁就突发疾病而亡,在皇帝的宝座上也仅仅坐了短短的六年时间,然而其文治武功,丰功伟绩是担得起千古一帝的美誉的。

柴荣即位之初,正是男人三十而立的大好年华,年富力强的柴荣决心按照养父的遗诏,兢兢业业的干出一番大事业。发下宏愿“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足矣!”说道做到,在他短短的五年统治时期对内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修订礼乐、制度、刑法,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区经济开始复苏。

对外积极的扩张,遂行着统一中原的大业。南征北战,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柴荣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之后的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北破辽国,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

柴荣十五岁从军,二十四岁拜将,三十三岁称帝,不仅精明强干,而且节约简朴,赢得了广泛的拥戴。凡事率先垂范,甚至事必躬亲。虽然未能实现为君三十年、扫平天下的愿望,但他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已经决定其人必将成为结束中唐以来二百多年割据动荡的决定性人物,被史家称之为”五代第一明君”。


姑臧山鹰


周世宗郭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也是皇后柴氏的侄子,本姓柴。太祖的圣穆皇后柴氏,其兄叫柴守礼;守礼有个儿子名叫柴荣,自幼随姑母长于姑父郭威之家。柴荣为人谨慎厚道,做事兢兢业业,深得郭威喜爱。由于郭威一直没有儿子,就把柴荣当做自己儿子养,改姓郭,让其办理家务,贩卖茶叶,往来京、洛、江陵间,替郭家筹集钱财。郭威事业越做越大,在后汉做到枢密使时,就提拔郭荣做了左监门卫将军。等到郭威在汉隐帝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弑了汉隐帝,夺得后汉天下做了天子后,便授予郭荣

“澶州剌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拜郭荣为开封府尹,封晋王。第二年(954年)郭威去世,郭荣便在太祖郭威灵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周世宗郭荣是个非常能干的皇帝,其治国才能,不低于朱元璋,而又不嗜杀,英年早逝,实为中华发展史上一大损失。其在位仅六年,显德元年(954年)到显德六年(959年),而政绩卓著,雄图大略如下:

一、武功卓著。

击退北汉、契丹联军,攻取了秦陇,平定了淮右,收复了三关(瓦桥关、益津关、高阳关)。显德元年,世宗刚即位,北汉主刘崇联合契丹兵进攻后周。北汉出兵三万、契丹出骑兵一万,目标直指潞州。消息传来,朝议纷纷,充满了消极气氛。周世宗鉴于当时人心不稳,将士畏难的现实,决意率军亲征。大家见世宗要亲征,很多人便来劝阻,是有名的就是宰相冯道,这个五代时期最有争议的政治家,老滑头,这次倒是做了一次逆龙鳞的事。周世宗跟劝阻的大臣说:刘崇以为我初登基,年纪又青,就想趁机来吞并我们,他一定自己亲自统帅,不错过这个好机会。所以,我也必须亲自前去,就像唐太宗那样,亲临战场平定天下。冯道毫不让步说:你的想法是好的,但不知道你能否为唐太宗?世宗说:我兵力强大,破刘崇如以山压卵。冯道说:不知道你能否为山?冯道这个先后经历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侍候过十位皇帝的长乐老,敢于此时发威顶撞世宗,是他认定郭荣充其量会管理经济,不曾参与过战事,战则必败。还不如等北汉契丹联军一到,出城投降,重新做官。但世宗也毫不退让,争执不下。这时,郭威信任的宰相王溥坚决支持世宗亲征,朝议才决定下来。

军队已经出发了,亲军都指挥使赵晁又建议说:北汉军势强盛,应该持重缓进。显然是在涣散军心。世宗命令把赵晁抓起来,关进怀州监狱。这样,便没有再说消极言论的了。

汉、契联军住扎在高平(山西高平县),周军住扎在泽州(山西晋城县)。联军先到,以逸待劳;周军先头部队到达,后军还没有到达。在了解到联军在高平南边列阵时,周军很是畏惧。但世宗面无惧色,态度坚定,信心满满。他命令白重赞、李重进率左军从西面进攻,樊爱能、何徽率右军从东面进攻,向训、史彦超率精骑居中进攻,世宗骑着高头大马,在郭威女婿大将张永德的护卫下,临阵督战。北汉主遥望后周兵力不多,便指挥军队进攻。北汉骁将张元徽首先冲击东面樊爱能的右路军,樊、何率兵迎战,承受不了打击,骑兵逃跑,步兵投降,周军右路溃败。周世宗见状,沉着镇静,招呼亲将军赵匡胤、大将张永德,各率二千人杀向东面,堵住缺口,迎击张元徽军。赵匡胤很能打仗,他一马当先,一根大铁棍上下翻飞,撞着即死,避者即生。张永德久历沙场,能杀会战,部下都是调教出来的打仗高手。这四千生力军犹如开闸之洪流,席卷来军。面对突击而来的周兵,正在得意洋洋的张元徽大吃一惊,刚才向北冲击的军队,突然折转向北溃退,混乱中张元徽被周军杀死。北汉军左翼失去统帅,登时大乱。辽军眼见周兵英勇,不敢目前解救北汉军队,自行退出战斗,回代北去了。正在这时,刘词率领的后周后军赶到了战场,一时战场上周军风卷残云,打得北汉军落花流水。刘崇这一惊非同小可,马不停蹄,人不离鞍,昼夜不停,逃回晋阳。从此,完全失去了与后周争天下的信心。

世宗回到开封,整顿军队,留用精锐、斥退老弱,招募天下壮士参军,令赵匡胤考校武艺,择优选取,成立特精军队,称为殿前诸班。全国步骑诸军,令将帅比照例调选。从此,周军士卒精强,唐中期以来养冗兵的陋习一扫而光。

世宗即位第三年,亲征淮南。打败南唐军队,夺得了滁州,袭取了扬州,南唐主李璟害怕,奉表称臣。世宗虽然回开封了,但赵匡胤仍然率兵威胁南唐不退。南唐两次派使臣带着巨额金银财帛来见世宗,想让后周退后,但世宗坚持不退兵,对使臣说:要想退兵,除非把江北四州献来。李璟没有办法,在显德五年,献江北四州。后周得到淮南江北共十四州,六十个县。

显德六年,周世宗亲征北伐,收复北方失地。部署周密,令孙行友守定州,防北汉救契丹。令韩通率水陆军先发,韩通治水道,通瀛州、莫州,为收复两州做准备。世宗到沧州,率步骑数万,浩浩荡荡向契丹进发。西到益津关,契丹守将见周兵势大,便开门投降。再西行,水道不能行大船,世宗登陆,在野地宿营,卫兵不满五百,契丹兵虽然在左右出没,但不敢逼近。赵匡胤的陆路兵到了瓦桥关,守将开关投降。周世宗入关,契丹瀛、莫州剌史相继来降。孙行友此时又取得了易州,杀了契丹易州剌史。契丹君臣恐惧,撤幽州兵后退。

这是自石敬塘做儿皇帝,割献幽云十六州来,首次由周世宗收回了瀛、莫二州;又收回了被契丹强占云的易州。是五代来未有之大功。可惜在此后乘胜前进中,世宗生病,且一病不起,无奈返回开封,遂病死。

二、减轻民困、发展经济

世宗来至民间,深知民众疾苦。五代承唐,信奉佛教,寺院遍布天下,这些寺院不生粮食,还要消耗粮食,不给社会增加建设力量,还要减少、破坏社会建设力量。世宗登基后,就下令限制佛教,非朝廷特许的寺院,一律废除。禁止私渡僧尼,不得家长允许,不许受戒出家。禁止僧俗舍身(自焚等)、断手指、炼指、挂灯、带钳等惑人恶俗。这一年,后周存寺院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僧四万二千余人,尼一万八千余人;废除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还数僧尼无算。增加了社会贡献力量,削减了社会消耗。当时国中缺钱币,需要铜来铸钱,世宗下诏毁天下铜佛像用于铸钱。据《五代史 周本纪》第十二记载,周世宗对此尝说:

“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似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听来有理有据,使反对者无所可言。减少寺院和僧尼,就是减少吃闲饭的,不仅对民众有利,就是对普通僧尼也是有利的,可以让他(她)们不受大僧尼的控制、盘剥。

世宗之前,朝廷为了自己舒服,不等民间收获、纺织完毕,就征收谷帛。显德三年,即颁布诏令:夏税到六月,秋税到十月才能征收,受到民间拥护。显德五年,依据唐元稹《均田表》所载办法,制成《均田图》,颁发给地方长官,作均田准备。接着,派出均田使奔赴各州,均定黄河以南六十四州田租,取消特权。又下诏对于原来靠给官府收息提供俸银的俸户,统统编入州县民籍,所有官府人员由朝廷发给俸银,扫除了唐初以来三百余年的弊政。显德六年,开封府奏称:田税旧有十万二千余顷,现查出隐税田四万二千余顷。世宗下令,减少为三万八千顷。因为,世宗知道,官府为了在他面前立功,隐田数肯定有多报,所以,减去四千顷,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三、整顿朝廷纪纲

<strong>

周世宗任用李谷、王溥、范质等为宰相,魏仁浦为枢密使,都是很好的人选。他自己果敢英武、乾纲独断,亲自裁决政事,赏罚分明,不因怒而杀人,不因喜而赏人。如,因为违规,世宗发誓要杀翰林学士窦仪,范质苦谏说:窦仪有罪,罪不至死。世宗经过反复考虑,觉得范质说的有理,就赦免了窦仪。显德四年,世宗视察工程工地,看见工役有削了木片做菜匙、用瓦片盛饭吃,立时大怒,立即把管理工程的太监抓来斩首。刚即位时,发现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额外收取税收,勒令孟汉卿自杀。显德二年,令翰林学士、门下省、中书省举荐低级地方官,试用后如犯贪污罪,荐举者一并治罪。五代相沿,法律条令众多,庞杂难懂,没有几个人搞得清楚,一些不法官吏从中因人事取意,玩弄法律。世宗令御史张湜等进行注释、删减,由王溥等据以详定为《刑统》二十一卷。显德五年,又颁布《大周刑统》,统一了全国法律。

世宗独揽大权,但并不刚愎自用。他征求群臣对自己的意见说:你们提了意见,我不用,是我的罪过,如果你们不说,你们自己就是没有尽到责任。显德五年,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等科目,各色人等,不限资格,都可应试。他令朝臣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亲自阅览。世宗在对契丹作战方面,采用的就是王溥写的《开边策》。

《五代史 周本纪》说周世宗:“其英武之才,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在历史上,确实有对周世宗的争议,争议大约有二,一是其限制佛教,销毁佛像,以致于把其英年早逝也归结为报应。说是世宗亲自执斧,劈剁铜佛像,从面目到胸口,然后手足,观者惊讶不知所措。故而,世宗突然“疽发于胸”,不治而亡。有没有这样情况,不得而知,但报应的事,却不是十分可信的。二是说他轻于去就,撞大运,不稳健。纵观世宗一生,这个说法有失偏颇。


二曲人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本姓柴,后改姓郭[1][2][3],后世仍以柴荣习称。(今)人。时期政治家,第二位(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4])。

柴荣出身邢州,自少“器貌”,擅长骑射,略通书史及,且为人谨慎笃厚,因而被姑父收为养子。早年曾随商人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在时期,随郭威赴邺都就镇,任天雄牙内。广顺元年(951年),后周建立,郭威委任柴荣治理。他为政清肃,使盗不犯境。广顺三年(953年),入朝任,进封。

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登基为帝。柴荣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5]。在位期间,对内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修订礼乐、制度、刑法,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区经济开始复苏。对外南征北战,西败,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连克三关三州[6]。史家称赞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7]。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在商议攻取时突发疾病,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在位六年。庙号,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