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面有句话“贪如狼,狠如羊”,司马迁说“狠如羊”是什么意思?

轩辕境飞


问题:《史记》里面有句话“贪如狼,狠如羊”,司马迁说“狠如羊”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这话不是司马迁说的,他只是直接摘录了前人记叙的宋义这一句话,写入了《史记》中而已。全句是“(宋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意思是:军中凡是猛如虎,狠如羊(“很”是通假字),贪如狼,刚强而无法指挥的,都斩首。军队打仗,要的就是凶猛,为什么杀掉这样的人呢?

为什么会说“狠如羊”的不能要呢?羊很狠吗?不是挺温顺的吗?

在古人看来,羊是很狠的。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羊目四白”,人们认为眼珠长成羊眼那样的人,是凶狠阴险的人。这再后来讹传成了“属羊的人不好”,实际上当初是说四白眼的人凶狠。

相书上总说这类人冷酷狡猾,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因此,当时的人们就对羊眼之人没有好印象,后讹传羊年不生孩子。

其次,羊是好勇斗狠的。

公羊好勇斗狠,动不动就要相互抵牾,撞击起来一往无前。这种对同伴下手很重的人,是不能留的。

为什么要杀猛如虎的兵呢?

杀猛如虎的兵,前提是此人“不听命”“强不可使”,很猛,却又不听命令,这种人你留着他干什么?


豆子人民艺术家


《史记》有云:其猛如虎、贪如狼、狠如羊,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这句话出自项羽本纪,也是对项羽性格描述的一段话。说的是项羽为人凶狠,且喜欢与人争强好胜。项羽虎狼之性格,也是他能够在乱世立身的根本。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倒也说的过去,毕竟如狼似虎是那个年纪该有的霸气。可是为什么会有羊乱入呢?而且还形容羊非常狠!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在农村生存过,若是有过这种经历,仔细回忆一下村中的羊打架。

其实村里的许多动物都会打架,比如老鼠打架、蚂蚁打架、公鸡打架、猫狗打架等等,甚至连慵懒的猪都会打架。这些动物打起架来虽然也有头破血流,但是大都是点到为止。

唯独这羊打架,却是与众不同。

春天到了,正是动物发情的季节,空气里弥漫着躁动的气息。雄性动物们,纷纷离开自己的巢穴,开始追求异性,公羊也在其中。


在一个群体里,母羊的数量往往都是少数。数量众多的公羊,为了维护下体的张扬,不得不为自己的幸福而战。

经过数轮争夺战,最终只有两只公羊站在决赛席。如果你仔细观察公羊的眼睛,你会发现每只眼里都有一个金黄色的一,嗯,那就是羊标志性的长方形瞳孔。

站在决赛席的两只公羊,往往双角竖起,目呲欲裂。经常在对手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便已经发起冲锋。四角相抵,八蹄蹬地,两具肥羊的躯体拼命向前拱。

忽然,两只羊分开,忽而又怼在一起。几番来回下来,两只羊的羊角几乎断开。即便是这种情况,只要两只羊都不认输,战斗就依然在进行。。。

直到有一只羊认输,输了的羊,不仅失去了交配权,还会受到所有的羊歧视。

之所以会说羊喜欢斗狠,是因为它们的确只在窝里横。倘若来一只狼,羊立马就会认怂,窝在那里一动不动。古人正是因为看到羊的这股狠劲儿,方才将之形容项羽。

然而,后面还有一句: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什么意思呢?太牛逼不为我所用的人,那就杀了吧。


祗树


猛如虎,很如羊

首先得更正一下,原文中不是“狠”字而是“很”字。为什么说是“很”而不是“狠”,看了《史记》注本的朋友就知道,这里给的正义是何垦反的反切,这正是“很”字的反切。而“狠”字的反切则是下墾切,所以是“很如羊”而不是“狠如羊”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当“很”字做险恶、凶暴之意时,“很”和“狠”是通用的。


这里的“很”真的通“狠”吗?

前面也介绍了,当“很”字作险恶、凶暴之意的时候就通“狠”字。所以包括题主在内的很多朋友说“狠如羊”,这言下之意就默认了是凶暴之意,然而对吗?

按这句话的上下文来说,都是说动物的习性,这样凶暴之意在这里就很明显是说不通的,羊是一种险恶和凶暴的动物吗?一般都说羊是很温顺的动物吧。所以这“很”字就不应该作凶暴、险恶来解释。


不听从也

那么这个“很如羊”到底怎么解释呢?《说文》:“很,不听从也。”这个是很字的本义,知道羊的习性的朋友们就知道,羊是有时不会听从指挥的。所以这个“很”字就是不听从、违逆的意思。

再来看看原文“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斩之”。意思就是说诸如像老虎一样猛的,像羊一样不听指挥的,像狼一样贪的,还有固执不听命令的人都斩了。这就是司马迁所引的这段对话的解释了。


淡看天上月


这个问题有意思。

当年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去救赵(不是战国七雄的赵国,是张耳扶持起来的赵国)。项羽建议宋义立刻与赵国里应外合攻击秦军。

宋义认为项羽就是个武夫,在用兵方面不如自己,就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大家听从自己,并说“其猛如虎、贪如狼、狠如羊,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说的就是项羽。

这就有个疑问,猛如虎、贪如狼都好说,为什么狠如羊。

这方面历来有不少解释:

其中一个就是羊本来就狠啊。羊吃草在没有草的情况下都是连根拔起来吃的。农业有谚语:“牛食如浇、羊食如烧”就是羊吃草就跟火烧过一样。你说这不狠吗?(个人觉得其实主要是山羊吧)。

第二个解释就是最早的史记版本写作“很如羊”

宋朝以后,很就和狠通用了。

很就是狠的意思。

但是在司马迁那会,却未必。

《说文》上解释“很,不听从也”也就是倔强和顽固的意思。

宋义是骂项羽倔强,不听话的意思。

这么一来就说得通了。


锦翼


原文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其为楚上将军宋义统帅项羽参加抗秦援赵时对内(主要是项羽)下达的一道威胁式的军令,原文如下:

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犟不可使者,皆斩之。

虎猛、狼贪尚好理解,“羊很”却与人们印象中羊之温和顺从产生了尖锐的冲突。不合常理,令人费解。目前对“很如羊”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很通狠。这一解释主要从羊的吃草习性——刨土挖根来引申到项羽日后所作为斩草除根,断人后路的办事风格。项羽确实做过很多这样的勾当,降章邯坑杀秦军20万(军事角度可以理解)、入关中引兵屠咸阳,焚秦宫火三月不灭。但部分学者是不认同这种有点牵强附会的说法的,这就有了第二种解释。

②很取原意。《说文解字》中有“很,不听从也”的最初注解,羊性虽温和,但是却生性执拗,宋义军令的目的就是希望不听使唤的项羽能够服从自己协助完成秦赵相争楚国得利的战时策略,如果从这点来看确实是没问题的,这个解释反对者主要驳其不合语法与后面的“犟不可使者“相重复,而且如果取其意,则前和前面的猛如虎以及后面的贪如狼对比起来很突兀。

③羊非羊。针对以上两种情况,部分人认为是对“羊”字的解说不够妥当,才会引发今天聚讼纷纭的情形。很通狠没错,结合语境猛如虎贪如狼,放中间的这么也应该是个好勇斗狠的角色,有可能是对羊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我个人是比较赞同第二种说法,很后来是引申出凶狠乖戾这些意思的。


寻仙问道2017


羊性情溫順,是老好人的代名詞,除了山羊爬山不錯和打仗實在是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吧?實際上這個問題你可以去問問牧民,草原上的牧羊人都知道,只要是羊吃過的草場,保證一段時間內寸草不生!其他草食動物吃草時會直接咬斷咀嚼,而羊吃草是將草連根拔起,結合斬草除根這個成語,狠如羊是什麼意思應該不難理解了吧?此外,羊看上去沒什麼大力氣,但做事的時候從來不留餘地,全力以赴,甚至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用力過猛把結實的羊角頂壞了。


宝儿的体育分析


养过羊的知道羊的特点,对同伴横勇好斗,凶狠异常,残忍缠斗,但遇到狼则愚钝懦弱,咩咩待死。所以军队不需要羊兵


心晴89277067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斩之。”宋义说的

这里是很,不是狠

猛:凶猛

很:违逆

贪:固执,

彊不可使:倔强,我有我骄傲的倔强……

凶猛如虎的,叛逆如羊的,性贪如狼的,倔强固执不受指使的,全部杀掉杀掉。


道门守卫者


短视频见过吗,小鸡仔黄色毛茸茸的,老山羊叼起一个就吃,像咀嚼草一样左右上下磨嚼,面无表情,眼神呆滞。而且西方文化中黑色山羊是恶魔的化身。


用户7637464818094


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背景大概如下:秦朝末年,赵歇屯兵巨鹿称王,秦王派兵攻打他,赵歇向楚怀王求救,怀王派宋义、项羽、范增率军救援,宋义命令士兵驻守安阳,让他们两军对垒,待两败俱伤时再去坐收渔利,命令士兵进攻时要羊狠狼贪一般。


说狼贪很容易理解,但是说羊狠的话,就有很多人不太理解了。这里面“狠”应该是违逆的意思,但是大家一般都认为羊性格温顺,眼神看着也是非常的悠然自得,但是当他们打架起来却犟得很,也是凶狠到可怕。

兽性就是兽性,到了春天的时候,羊也是会开始争夺交配权,一般是要两只羊进行决斗之后才有机会将自己的好基因留下来。在决斗的时候,羊的眼睛里面是在闪着金色的光芒,势必要将对方置于死地的凶狠。经常是将角都碰断了也是不罢休,一直到完全获胜之后才罢休。可以说真的是有破釜沉舟的气魄了这样如果说不够狠那就真的是没有什么可以形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