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却不能呢?

历史大变局


明初能一气呵成,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北宋却自始至终都无法做到,其实是明朝和北宋,在君王、自身军力和对手三个维度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第一个维度:君王的差距;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文韬武略,其才能自然不亚于朱元璋多少,倘若由他来指挥对辽战争,收复燕云十六州,应该还是有很大的成功几率的。可惜他49岁就离奇去世,把北宋成为强盛的大一统王朝的临门一脚留给了宋太宗赵光义。

如果从守成之君的角度来看,宋太宗还算是称职的,但他的军事才能却差远了。毕竟大宋的天下是老哥打下来的,他不过是捡了个大便宜当了皇帝罢了。而北宋初年对燕云十六州收复战的失败,赵光义的指挥失误和轻敌冒进是要负很大的责任。

相比之下朱元璋显然就是比赵光义高出几个等级,他能从一个开局就只有一个碗的“贫僧”,一路开挂,先后荡平汉族群雄和蒙元,开创大明王朝,其权谋和军事素养比赵光义可是要强太多了。

在明朝的整个北伐战争过程中,朱元璋都能身在后方精确的判断出前线的情况,向徐达等统军将帅发出正确的战略指示,这才让明朝北伐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彻底取得胜利的北伐行动。

第二个维度:自身军力的差距;

其实,北宋初年,宋军的整体战力还是在线的,柴荣留给北宋的禁军是一支战力强悍、纪律严明的军队,这让北宋得以先南后北,完成对中原汉地的基本统一。

但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自立国起就推崇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杯酒释兵权,从此地方军队指挥权收归中央,军队将官走马上任,而且处处被文官钳制,导致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军队体制僵化,战斗力还不如后周。

而明初军队就不同了,明军有信仰、有信念,他们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崇高思想武装下,无不奋勇杀敌。加上明初可是将星如云,徐达、常遇春、唐和、蓝玉、冯胜、傅友德等,都身经百战,是当世之名将。在他们的率领下,明军的战斗力当然不是宋军能比的。

此外,明军比宋军更了解对手。明军可是长年与蒙古军队的作战中成长起来的,已经完全掌握了元军的战术特点。加上明军善用火器,军制也比宋军要优胜。

第三个维度:对手的差距;

这个维度,总的来说应该还是很关键的。

先说说辽国,人家立国被北宋还早,经过多年的努力,辽国的统治体系日渐成熟,其国势更是如日中天。因此,宋辽两军应该是势均力敌的。在这种情形之下,北宋想通过武力直接收复燕云故地,谈何容易呢?

而蒙元就不同了。虽说,蒙古铁骑曾经纵横天下,不可一世,建立了几乎将整个亚欧大陆都涵盖在内的蒙元帝国。

但到了明军北伐时,元朝早已走到了灭亡的边缘了。大明王朝民心所向,而蒙元却是众叛亲离,而且大敌当前还内耗不断,根本不堪一击。以当时元军的战斗力,明军要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并不困难。

因此,总结起来,明军北伐能一气呵成,而北宋则只能虎头蛇尾了!


这些历史要读


这是有双方面的原因。

首先,宋朝和明朝在面对幽州这个地方时,敌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明朝拿下大都时,元朝的主力已经在山西被徐达歼灭了。因为主力尽失,所以元顺帝在慌乱之下抛下了元大都,逃回了漠北蒙古高原。因此明军占领北京周边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军事压力的。


而北宋面对的情况就很不一样了,首先在进攻辽国的幽州之前,北宋刚刚尽全力灭了北汉,而辽国尚未损失精锐部队,因此宋军进攻辽国,直接面对的就是在幽州驻扎的数万精锐。因此相比于明军,宋军的军事压力非常大。此外北宋军队第一次征辽时,已经是疲惫之师,再和辽军精锐作战,就很是吃亏。

第二点,就是双方的指挥官水平不同。明军的总指挥朱元璋可以说在军事方面的真的很英明,他懂得放手让徐达、李文忠和常遇春他们几个去自由发挥,只要能打赢就行。所以在面对元军时,明军将领各显神通,打的元军是一败再败。



反观宋军就不一样了,宋太宗自身军事指挥能力有限,还喜欢玩场控。对武将的控制欲真的是高到变态了。所有的将军打仗,都必须按照他的既定方针来打,即使出现意外,也要按照既定方针来处理,这就坏了不少事。


其实对于北宋初年的军队,那战斗力是不在辽国之下的。单凭是后周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和辽军的几次碰创来看,宋军在当时战斗力甚至是高于辽军的。所以当时没能拿下幽州,很大的责任真的是要算在宋太宗赵光义的瓜皮操作上。


火器工坊


1.宋朝与辽朝

当时宋朝的对手是以建国近百年的契丹族的辽国,当时正值强盛时期,其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可谓幅员万里,带甲引弓之士达百万,良将云集。但反观同时期的北宋,虽然宋初宋军消灭南方诸国,将士身经百战,拥有足够的战斗经验。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宋朝自宋太祖开国伊始便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杯酒释兵权”更是让一大批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告老还乡,军队指挥有种青黄不接的窘境。特别是宋太宗时候的“雍熙北伐”由于统治集团的无能指挥失败后,宋朝此后更无力与辽朝争夺燕云十六州。

雍熙北伐的失利,使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从而使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此后宋朝依然坚持重文轻武的国策,军队冗兵冗员,战斗力低下,连和西夏作战都不能获胜,更何况比西夏强大的多的辽朝呢。

2.明朝与元朝

明朝收复燕云十六州时期正式明朝军力正盛,元朝流亡漠北的时期,元朝政府的军队在此前镇压全国各地的叛乱时便以损失不少。而此时朱元璋的军队刚刚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农民割据军阀,军力正盛,再加上广大民众在被元朝统治近百年的时间里深受压迫,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再加上明朝当时的统帅徐达的指挥,使灭元之战更是如摧枯拉朽搬。

3.辽朝时期正值古代历史的小冰河期,游牧民族在草原生存艰难,如果不南下侵占农耕社会的领土更是很难生存,因此面对北宋的军事行动更能万众一心。况且北宋初年由于马匹不足,雍熙北伐时期北宋军队行军仍是主要靠两条腿,况且当时北宋刚下了大功夫消灭割据的太原北汉政权,军队厌战思想严重,还要靠两条腿急行军去攻打一个远比北汉强大的辽朝。一个以逸待劳,一个骑兵对步兵,一个众志成城对厌战心里严重,再加上无能将领指挥,宋朝理所当然必败。从此宋朝彻底丧失与辽朝作战的实力。

元朝在统治中国近百年后,深受汉化影响,其尚武之气自然不能和辽朝相比。





玩转小历史


我脚着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北宋收腹“燕云十六州”的失败和明朝不同之处有以下几条:

第一、疆域问题。母门都知道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公元960年在陈桥黄袍加深从而取的天下的。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策略,致力统一全国,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全国大部分领土统一。这个时期,宋朝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平定中原内乱、无暇北顾,而且西、南方害有大理、吐蕃、西夏等国虎视眈眈,所以从妹把辽国当做假想敌来考虑。而明朝在平定燕云、北京一代时已经取得全国性的统一,以全国之力平一隅水到渠成也理所当然。

第二、思想问题。赵匡胤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实施“杯酒释兵权”,罢免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这也就导致了母门俗知的“北宋缺将、南宋缺相”的问题,虽然后来赵光义御驾亲征过,怎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明朝则不同,在朱元璋高度集权的同时下,手下猛将如云徐达、常遇春、傅友德、冯盛、蓝玉、汤河等个个是不世出么得军事天才,明与北元的最后一战就是兵出三路,徐达、李文忠、冯生三路大军所向披靡,所到之处北元政府闻风丧胆、落荒而逃与北宋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民族意识形态。辽国是公元907年建国的,比宋朝早了将近60年,在民生、政治上早已稳定,而辽国也是最早实施一国两制的理论,为了统治当地汉族,辽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分治汉人和契丹人、南北两面官的两院制。并且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用汉人治理汉人这并妹有让燕云等地的汉族老百姓觉得自己是亡国奴,反观元政府把国家人民分为等级制,汉人都不如奴隶,一百年的统治时间民族意识形态早就积怨已深,随着汉族江山的恢复,被元政府统治地区无不举手欢迎。两种民族意识形态不同也让明朝收腹燕云等地势如破竹。

第四、兵种问题。母门知道契丹人来源于游牧民族也是就马上取天下的,所以贪嫩匹配的骑兵部队已经是北宋政府遥不可及的,母门都知道打仗讲究兵贵神速,而在冷兵器时代的骑兵部队那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而北宋以步兵为主,与骑兵抗衡几乎无异于以卵击石,不胜也在情理之中。而明朝在徐达、常遇春的条件下,在江南强大财力的支撑下,明朝已经有超过元朝政府几倍战斗力的骑兵部队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明朝并不吃亏,取胜也是理所当然。

好了,综上所诉,简单的说了几点,这就是两朝不同之处,不喜勿喷!!!






地中海的蔚蓝29395427


这事估计大家都能说出一堆理由来,什么宋朝尚文明朝尚武,宋朝腐败软弱明朝比较有骨气之类的,其实啊,都没说到点子上。这里边有个难以逾越的技术问题,有码还是无码,啊不对,是有马还是无马。

宋朝在军事上的软弱无能有他自身的原因,比如怕将领造反,也有很多客观原因,比如唐朝就把河套地区给弄丢了,失去了一大养马地,五代十国期间又有汉奸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辽国,这两个事情加起来,宋朝就悲剧了。

其实北宋前期的几位皇帝何尝不想收回燕云十六州,为了这个战略目标,文的武的光明正大的偷偷摸摸的手段都使过,无奈宋军就是打不过辽军啊,怎么都白搭。

纵观整个宋朝战争史,和人们的印象不太一样,其实宋军是胜多负少的!那为啥还能亡国呢,就是因为无码,啊不对,无马。

步兵打骑兵,打赢了,骑兵跑了,步兵追不上,打不了歼灭战,收不了几个人头,人家回去休整好了回来继续骚扰你;没打赢,那完了,你想跑,骑兵追着你打,直接把你打团灭。所以宋军可以赢100次,但只要输一次,就有灾难性的后果,这就是没有马的缺陷。

那为啥明太祖直接一波把蒙古人赶回了漠北,时隔几百年后又收回了燕云十六州呢?

很简单,朱元璋有骑兵,而且骑兵比蒙古骑兵都厉害。

朱元璋的马又从哪来的?这事你得问蒙古人了。

元朝蒙古人占领中国后,对农耕的汉族压榨极为严重,直接来了个大规模的退耕还牧,很多汉族的耕地变成了牧场,内地到处是马牛羊,找马不费劲了。这可是历代历朝没有过的现象,这就给元末各路豪杰组建骑兵创造了物质条件。

同时,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受到汉族影响,或者说因地制宜,他们的军队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从单一的轻骑兵(弓骑兵)变成了步 弓 骑 辎重多个兵种合成的混合军队。蒙古政权内斗不断,这样的军队去平定其他汗国叛乱时已经暴露出战斗力下降的问题。

也就是说呢,一方面,朱元璋自己有骑兵,另一方面,蒙古军队战斗力下降,也已经不再是那支令人闻风丧胆的铁骑,而是更像一支汉族军队。

在这种条件下,明太祖才有了打进攻战和歼灭战的底气,才能主动进攻蒙古军队,把他们逐出到漠北,解放了被压迫的汉族。

所以,并非宋朝不想,实则不能也。


兵长171


这问题提的还真猝不及防、张冠李戴、刻舟求剑呢。😅

燕云十六州的问题是宋代的事,元灭宋以后,天下一统,宋金的地盘包括燕云十六州全部纳入了大元的疆域。

而明朝击败元朝后,就直接继承了元的领土,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燕云十六州的问题了,何谈什么收复不收复呢?

打个简单的比方,北京上海的房子很贵,外来年轻人买不起,可是你老爸如果早就买了房子,你继承下来就有了,哪还有什么攒钱付首付的问题呢?😜



品茗闲话


宋朝重文抑武,收复十六州要靠武将,派兵打仗,还弄个文官作监军,左右掣肘,武将如何能实施抱负?就连金兀术最害怕的岳家军里的岳飞都被害死,就是做了一首满江红的诗词。自此后,武官唯恐躲辟不及,交出军权,赋闲在家!谁也不敢再谈抗金。所以宋朝只有逃跑,逃跑,在逃跑!从汴梁,跑到南京,杭州,又跑到海里!谢谢大家。




张思远33


与宋朝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密切相关!由于宋太祖兵变上位,他特别担心有将军的地位太高从而效仿他,所以整个宋朝对武将和军队的压制很厉害,军队和将领地位极低,收到很大的辖制;另一面,有宋一朝,对军功的奖励待遇极低,军队及将领积极性就没有其它朝代高;还有一点,宋朝把绝对精锐部队、主力部队集中于首都,从而导致边疆部队战斗力较弱,而曾经的主力由于长期不打仗而战斗力严重削弱,导致整个宋朝军事力量孱弱!归根结底,政治体制决定了宋朝的军事力量弱小;如果宋太祖得国很正的话,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Evan


宋朝本来就不是幽云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你让他怎么收复?郭荣收复瀛洲莫州等共两州三关十七县之地,到宋朝只丢失了14州,赵二雍熙北伐失败丢失易州,一共丢失15州之地,你让宋朝怎么收复十六州?


公忠体国魏忠贤


这还得归功明天开国苐一元勋,无论用兵功能和定国功劳与汉初开国功位相等的右丞相中山王徐达之功,他以用领兵苐一的优势把元蒙赶出大模以北,顺势收回了石敬塘拘买掉的燕云十六州,其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