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孙策皮肤“长沙桓王”的来历,圈钱的背后有着满满诚意

孙策作为八人军争场主公出场率居高不下的武将之一,这张皮肤大家都不陌生,画面中的孙策左手持长枪,右手持双棍,身披战甲穿梭于乱战之中,画面中充满了杀伐果断的阳刚之气与王者之风。

这张皮肤的名称“长沙桓王”乃是孙权称帝后所追封兄长孙策的谥号,何为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也就是说长沙桓王四个字是对孙策生前功绩的最好总结。

先说长沙,三国时期长沙属古荆州,郡制,其范围涵盖了今天的长沙、岳阳、湘潭、株洲、郴州、益阳、衡阳、邵阳、娄底、零陵等地区的部分或者全部,还有鄂南、赣西北及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可以说长沙郡的地域非常辽阔,而且也比较富庶。

再说“桓”字,桓是一种美谥。古代王朝对谥号有着严格的规定,《谥法》中对桓字的解释是: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辟土兼国曰桓,兼人启土。

可见桓的基本意思代表了开疆拓土的不世战功,历史上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齐桓公,平定西北羌族叛乱的汉桓帝以及三国中帮助刘备打下蜀汉江山的元老级人物桓侯张飞皆是此意,以“桓”字来追谥孙策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可不能理解的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登基后就连大伯司马师都追谥景皇帝,长兄如父,你孙权怎么称帝后就追谥自己亲生大哥一个王位?

这其中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孙策的功绩确实不够,毕竟乱世之中创业容易守业难,孙策的的确确打下了江东基业,但是当时地方豪强多是口服心不服,只是碍于眼前亏暂时性的臣服于孙家。

连孙策自己也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二是孙权自己的私心,要知道周瑜、黄盖、张昭、程普等等元老都是跟着孙策并肩作战的班底,再加上孙策为人豪爽、平易近人,打仗必身先士卒,在军中的威望极高。

即使他死了,但他的孩子孙绍还在啊,追谥孙策为帝,孙绍便有了争夺江东之主的资格,万一哪天自己一不留神犯个错,孙绍再煽动一番,保不齐孙权就万劫不复了,再说了孙权大错小错可没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