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里安静的苏州园林 人少景美 小端午 包场喝杯茶

有道是“苏城好,城里半园亭”。苏州除了有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留园这些声名远扬的代表性园林之外,那些深藏于古城小巷中的不为人熟知的园林,同样各具特色,值得细细品赏。

前几日去了苏州常熟的曾赵园,心生出无数欢喜。曾赵园,位于常熟城区西南隅翁府前,是一处始建于清末的古典园林建筑。曾赵园是曾园与赵园的合称,因两处园林相邻,遂并称。

被誉为“山色湖光共一园”的曾园,原为明万历间御史钱岱所筑“小辋川”部分遗址。清同治光绪间刑部郎中曾之撰营为家园,取名“虚廓居”,亦为其子晚清文学家曾朴故居,习称曾家花园。

赵园原为明万历御史钱岱所筑“小辋川”部分遗址。清嘉庆、道光间为邑人吴峻基所有,初名水壶园,又名水吾园。

清同治、光绪间,园归阳湖赵烈文,门额“静圃”,俗称赵吾园。

时赵宦游易州,由夫人邓廷祯之女邓嘉祥及内弟邓家缉襄其园事。

民国后园归武进盛宣怀。盛氏复舍于常州天宁寺为下院,故又更名宁静莲社。

走进曾赵园,门额不大,但是进去之后却发现大有乾坤。园林设计十分巧妙,以水面为主,四周这台楼榭布置巧妙,借景虞山,让水光山色融为一体。池塘是整个园中的点睛之笔,池中有不倚亭,亭额是曾朴题写的。

上世纪初的中国文坛上,著名长篇小说《孽海花》一书的问世,无疑是风行一时的大事。短短二三年时间里,该书先后再版十五次之多,创下销售五万多部的记录。来自文化界的评沦更多激赏之词。在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孽海花》被公认为最有价值的—部作品。

因这部小说,曾朴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读者记住,小说家曾朴在曾园完成了《孽海花》。

曾赵园每处小景都吸引着我,小亭,假山,花窗,池塘抢食的鱼儿,简约的廊柱梁椽等等.....

绿柳吹拂屋檐、天空云卷云舒、阳光透过花窗留下一地斑驳……

画舫、花窗、飞檐、翠竹,都是满满的诗情画意。

繁华里一座安静的苏州园林。

小池浅浅萦回,亭台恬静伫立,长廊凄凄蜿蜒,古树静静纠缠。

没有其它园林的商业化,纪念品店、茶楼这些基本配置都没有,这也让这座园子显得更加的安静、不凡,与众不同。

偶遇两个顽皮的孩子,欢笑声打破了这里宁静,使园林一下子充满活力。

想起了我家妙曼,盛夏将至,取一荷叶戴在头上做帽子,肯定也会把她们乐开花,这画面太美。

曾赵园内,美妙的光景总是让人着迷沉醉。清晨熹微的光线穿过树叶孔隙,细细碎碎暖了整面白墙;午后的暖阳斜斜地洒在院中的石凳,一本书或三五好友就能坐上一个下午;待到傍晚,稍微朦胧的落日笼罩瘦小的园子,时间好像慢到不曾流走,歇一歇,就已满足。

曾赵园内有一株百年红豆树,据说是小辋川的遗物。 红豆寄相思,自古今来流传了许多佳话。

在园林少了喝茶的步骤便少了最余韵的结尾。

安然坐下,一杯清茶,

看光影透过窗棂变幻游走,

光阴也便有了这看得见的记忆。

或许多年后,曾赵园亭台楼阁的模样有些模糊,

但这一杯茶会留在心间。

两座园林合并也不算大,无所谓游览的顺序。

信步闲逛,或许才是真正游览这个园林的意趣所在,因为常常会有曲径通幽处。

游后感言:曾赵园最大的看点是在借景背后的虞山,远处的雄伟衬映园内的清秀,比苏州城内的园林多了份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