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父亲被努尔哈赤诛杀,哥哥被皇太极逼死,而他却成了铁帽子王

清代十二个铁帽子王中,有八个是清初开国功王,他们都是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精英。要是以血缘关系而论,其中郑亲王的爵位相比其他七个铁帽子王要疏远一点,因为第一代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三弟舒尔哈齐的儿子,论辈分是侄子辈。


事实上,郑亲王济尔哈朗不仅血缘上较为疏远,而且说起来还和努尔哈赤这一脉有着深仇大恨。因为努尔哈赤起兵后,怕弟弟舒尔哈齐威胁他的地位将其诛杀。也许是因为亲手杀了弟弟感到愧疚,努尔哈赤把侄儿济尔哈朗收养在宫中,从13岁起,他就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

可对于舒尔哈齐一脉来说,悲剧还远远没有结束。努尔哈赤后期,四大贝勒中排行第二的阿敏也是舒尔哈齐的儿子,是济尔哈朗的二哥。皇太极即位后不久,又因阿敏犯下过失,被囚禁至死。如此一来,济尔哈朗的父亲被伯父诛杀,哥哥又被堂兄弟囚禁而死。按说,杀父杀兄之仇不共戴天,何以济尔哈朗最终还能获封郑亲王的爵位,并一直效忠皇太极和其后的顺治皇帝。


说起来,济尔哈朗好像对父亲和哥哥的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原因就是他从小一直将努尔哈赤当成父亲,和代善、皇太极等人又亲如兄弟。在他看来,父辈的事早有定论,而哥哥的死是他亲眼目睹,也是死有余辜。相反,在后金乃至大清建立的过程中,他还出了很大的力,立下了显赫的战功。

济尔哈朗能征惯战,参与了很多战事。如1629年,他和德格类、岳托、阿济格攻打明朝的锦州、宁远,烧毁了明朝的物资和粮食,为皇太极大举攻明创造了条件。随后,皇太极亲率大军,命他与岳托攻打大安口。济尔哈朗率兵毁掉了大安口的水门,乘夜进击,击退了明朝马兰营的援兵。

此后,济尔哈朗连胜五仗,招降了马兰营、马兰口、大安口三处明军。之后又领兵攻打石门寨,击溃了明军的援兵,旋即与皇太极的大军会和,然后进逼北京。


1630年,后金攻克永平之后,济尔哈朗奉命与萨哈廉统兵驻守。在这期间,他检查仓库、检阅士兵、设置官吏,又招降了明朝数名军官。还派出使者传信,招降永平所属的州县。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济尔哈朗显示出了胸怀大略,运筹帷幄的过人智慧。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建国大清并初步制定了爵位制度,济尔哈朗以军功晋封和硕郑亲王。皇太极去世后,围绕继承人问题,豪格和多尔衮两派发生了激烈的权力角逐。济尔哈朗深知卷入过深势必会引火烧身,因此他表现出谨慎和恭顺的态度,最终站在了实力更为雄厚的豪格一边。

在这场权力交接中,六岁的福临出人意外地继承了皇位,而才华出众的多尔衮和涉局不深的济尔哈朗共同辅政。1643年,年幼的福临在沈阳继位,次年,多尔衮统兵入关,击退了李自成的农民军。九月,顺治帝封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赏赐他黄金千两,白银万两,绸缎千匹。


入关后的济尔哈朗在多尔衮的压制下,渐渐远离权力中心。顺治四年(1647年),济尔哈朗因修建府邸僭越,擅用铜狮、铜龟而被罢免了辅政的职务,不久又被降为郡王。次年,顺治帝又恢复了他亲王爵位,并受命他为宁远大将军,率兵攻打湖广。大军凯旋归来后,顺治帝赐济尔哈朗黄金二百两,白银二万两。

1655年,济尔哈朗上疏顺治帝,提出了很多治理国家的建议。比如皇帝应与诸王大臣讨论政务得失,仿效前朝的起居注,记录皇帝的言行等。顺治帝十分高兴一一采纳。当年五月,济尔哈朗一病不起,顺治帝亲往探视,眼含泪水说道:“上天为何不让朕叔长寿呢?”他还命宫廷画师给济尔哈朗画了像。


济尔哈朗去世后,顺治帝十分悲痛,下令辍朝七日,赐葬银万两,安排守墓人十户,还专门为他立碑。康熙十年,追赠谥号“献”,乾隆十九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追念他的功勋,命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