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食,有美景,你不知道的清明节都在这里!

大家好,我是

怪叔叔PANDA,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

今天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不知道各位朋友们今天有没有去祭拜先祖,吃吃清明节的特色美食呢?

今天的《怪叔叔PANDA陪你涨知识》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重大的节日。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个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么重要的节日,不知道大家对于它又了解多少呢?

要想弄明白清明节,咱们就要先弄明白另外两个中国传统节日。

一个是“寒食节”,另一个则是“上巳节”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着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

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经有了2600多年的历史,寒食节起初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禁烟火,吃寒食。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的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曾经被称为中国民间的第一大祭日。

咱们再来说说“上巳节”。

上巳节没有像寒食节这样的传说故事,上巳节中的“上”指的是三月的上旬,而“巳”指的是“干支纪日”中的“巳日”。

上巳节指的也就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在这一天,古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也称为“祓禊”。

后来慢慢的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传统的上巳节,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称

“女儿节”

上巳节在唐代时发展到了顶峰,一度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

更有趣的是,这个节日被当时来唐朝学习大唐文化的日本使者带回了日本。

虽然现在咱们对于这个节日已经非常的陌生了,但是在日本,每年的三月三日,还依然在过着这个节日,他们称之为“雏祭”。也就是咱们中国的上巳女儿节。

说到这里,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个小知识,其实咱们中国不但有“女儿节”,咱们还有“男儿节”

“男儿节”是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有男孩儿的人家会在门外用高杆挂上鲤鱼旗,期盼着家里的男孩儿能够鲤鱼跃龙门。

这个节日后来也流传到了日本,也就是今天日本的五月五日“儿童节”,挂鲤鱼旗的传统也被保留了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说了这么多关于“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事情,大家一定也看出来了,这两个节日跟咱们现在过的清明节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相传,晋文公重耳把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了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去祭奠介子推,晋文公看到去年被大火烧毁的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了清明节。

晋文公也成为了第一个在清明节扫墓的人,可怜的介子推则成为了第一个在清明节被扫墓的人。

随着时代的演变,“寒食节”和“上巳节”慢慢的都消弭在了历史的长河里,而留下的就是咱们现在熟悉的清明节。

我们可以把现在的“清明节”看做是这三个节日的融合体。(清明小长假的三天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订下来的,每个节日一天。开个玩笑!)

现代清明节融合了三个古代的节日,也沿袭了这三个节日的许多习俗。

而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应该就是“祭祖”“踏青”了。

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的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除了“祭祖”与“踏青”之外,清明节其实还有着许多其他的习俗,不过其他的习俗大多也与祭祖和踏青有关。

比如插柳,牵钩(拔河),放风筝,荡秋千,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蹴鞠,斗鸡,植树,蚕花会等等。

这样看来,古人还是比我们要会玩的多啊!

更可气的是古人不仅会玩儿,还更会吃!

大家仔细的回想一下,在中国,只要是节日,自然就会和“吃”联系起来。

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春节就更不用说了。

中国人在“吃”这件事上就从来都没有马虎过。清明节,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大家对于清明节的特色美食并没有像对其他节日的美食那样熟悉。

提到清明节,大家可能能想起来的美食,大概就是这几年,商家们一直在推广的“青团”(糯米团子)。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清明节的美食绝不只有青团这一种!

相反的,清明节有着属于自己的许多美食!

首先就有一道和青团非常相似的美食叫做“清明果”

清明果是浙江地区的一道美食。在清明节,人们采摘艾叶,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在加上丰富的馅料,蒸熟就成为这道美食。

清明果的形状各异,有做成圆饼形状的,也有包成饺子形状的。

内陷更是丰富,有咸的豆腐干,韭菜,香菇,腌菜;也有甜的豆沙,芝麻,桂花糖等等。

各有各的风味,各有各的特点。想必这道菜又会引起新一轮的咸甜之争。

除了上面两种美食,清明节还有一些和咱们上面提到的寒食节和介子推有关的美食。

寒食面

晋文公定下了寒食节,为了缅怀介子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不生火,大家都吃寒食,也就是凉的食物。

寒食面就是其中之一,这种面食是将面条煮熟后,放在水中冷却,吃时,拌黄瓜、西红柿,葱花姜末等等调味品。

这个寒食面和咱们这的凉面非常相似,我没有考证过,不知道这两者是不是同一种东西。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一下。

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是山西省清明节传统美食。

子推馍一个重约一斤,用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工具,以及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精心捏制出“子推馍”,里面包着鸡蛋或红枣,上面捏制有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用旺火蒸出。

子推燕

子推燕也是山西的美食,因为造型优美,味道可口,已经成为了山西的一种民俗。

做法上和子推馍相类似,只是在造型上没有子推馍那么大,而是将三只面团做成的燕子叠在一起,形成一个品字。也象征着介子推高尚的品格。

蛇盘兔

蛇盘兔同样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从造型上来说,这道菜就像一条蛇盘起来一样,但是它的头不是蛇头,而是一只兔头。

相传晋文公重耳被比作是龙,而辅佐他的五位重臣,就被比喻成了蛇,而介子推就是那五位重臣之一。这也就是这道菜的来源。

其实清明节的美食还远远不止这些,像是清明螺、艾粄、馓子、护龙鳞、春饼、枣糕、润菜饼、菠菠粿这些都是清明节的美食。

不能再说了,我的口水已经止不住的在流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在清明节这天,自己试着做一做这些传统美食。也算是用吃货的方式来过过清明节了!

说了这么多关于清明节的事情,不知道在大家的眼里,清明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过去的许多习俗,在慢慢的演化过程中,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留下的大概也就只有祭祖和踏青了。

过去的许多美食,在今天的清明节,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道普通的菜,也并不是只有在清明节这一天才能吃到。

现在的清明节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意味着三天假期,意味着人山人海的陵园。其他的东西似乎都变淡了许多。

有哪位朋友还记得清明节的意义或者说清明节的节日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年之中有那么多的日子,为什么要在清明这一天去祭祖扫墓呢?

清明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它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节。

也就是说,清明是一个时间点!

就像春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年的结束,一年的总结一样。

清明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新一年的开始。

新一年的开始,你对这一年有没有新的规划,有没有新的目标。

如果你有,不妨去到先辈们的墓前,跟他们说一说你今年的计划和目标。

慎终追远,方得始终!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在清明这一天去祭祖扫墓的原因。

这是后辈对于先辈们的一种交代,这也是我们对于自己的督促!

这就是清明节的文化精神!

其实除此之外,我倒是觉得,清明节还有另一层深刻的意义。

去年清明节扫墓的时候,我的孩子问我:“爸爸,什么是死了?”

我当时一下子被问的愣住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孩子的这个问题。

“死亡”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太愿意面对的问题。

特别是在中国人的思想观点里,我们甚至很多时候都在逃避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想明白,想清楚,我们又怎么去跟我们的孩子解释呢?

如果我们都不说,我们的孩子们又该如何去面对这个问题呢?

有人说中国的“清明节”和美国的“感恩节”在节日意义上很相似。

我不否认这个说法,但是我觉得清明节在节日意义上要比感恩节所包含的节日意义更多,它甚至还有着一部分美国“万圣节”的节日意义在里面。

美国的万圣节前夜,孩子们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

同时有些家庭也会在这天晚上,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恐怖故事,故事里有鬼怪,也有死亡。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认识恐惧,认识死亡。从而能够去正视恐惧,正视死亡。

只有让孩子们真正的认识了死亡,他们才能够真正明白生命的珍贵!

在中国,在面对我们孩子的时候,有很多的问题我们都避而不谈,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为这些问题,他们终究会碰到,他们也终究要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理解。

如果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不能给他们一个正确的引导,那么我们又怎么保证他们在性格成长的阶段不会出现偏差呢?

清明节,带着孩子们去祭拜他们的先辈,祭拜的可能是孩子的爷爷或者奶奶。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是他的亲人,他们甚至比我们跟孩子们更加亲近。

在清明节扫墓的时候跟孩子们讲讲他们爷爷奶奶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他们,让孩子们尊敬他们,让孩子们对于生命有一种敬畏感!

这也是对于“孝”这个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传承。

“孝”永远都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孝”更应该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行为。

只有在了解了先辈们对于这个家族,对于后辈们的付出之后,我们才能发自内心的去尊重他们,学习他们,才能把这份精神一直的传承下去。

这样的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也许会更加的有意义!

这也许就是现代清明节更应该展现出来的新的文化精神!

好了,今天跟大家聊了这么多清明节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这一期的《怪叔叔PANDA陪你涨知识》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吧,88!

喜欢怪叔叔PANDA的朋友记得点赞评论分享哦!关注头条号“怪叔叔PANDA”,会有更多精彩内容带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