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姿势来看心电图,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对于心内科医生而言,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看心电图的方法,就像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一样。有时,换一个姿势去看心电图,常常能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心电图发展至今,标准的为12导联系统,包括6个肢体导联(图1),6个胸前导联(图2),6个肢体导联又分成3个双极导联和3个加压肢体导联,全部的导联放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常见的心电图(图3)。

图1 12导联中的肢体导联示意图

图2 12导联中的胸前导联示意图

图3 正常12导联心电图导联排列顺序:I、II、III、aVR、aVL、aVF、V1-V6

但就像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心电图的波形按照P、QRS、T、U这样命名一样,也没有人知道为什么12导联的心电图要这样排列:I、II、III、aVR、aVL、aVF、V1-V6,我们学习的心电图知识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构建起来,可以说这些知识就是我们心电图大厦的地基。

临床实践中,比如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要求连续2个及以上导联ST段抬高。但这连续又是什么意思呢?心电图上I和II挨着,就是连续吗?aVF和V1相邻,也是连续吗?

对于心电图的“老司机”来说,这应该不是个问题,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12导联心电图中,胸前导联V1-V6天然就是连续的,1-6不但数字连续,解剖同样连续,因而不连续的问题主要出现在肢体导联。

如果我们把全部的肢体导联重新排列,从-30°的aVL到120°的III导联,每30°一个导联,这样全部的肢体导联也就成了连续导联(图4)。需要额外提醒的是-aVR导联是aVR导联的镜像导联,代表了+30°这个方向的心脏除极变化。

图4 A、B代表Cabrera导联,aVL到III导联连续排列,其中-aVR导联为aVR导联的镜像导联,C代表正常12导联中的肢体导联排列

这个重新排列的心电图叫做Cabrera导联,代表了一个新的看心电图的姿势,那么,这个姿势去看心电图,有什么好处呢?

比如图5来自于一位56岁的急性胸痛患者,按照Cabrera导联重新排列后,可见II、aVF、III导联及V5、V6导联ST段抬高,因在新的导联系统中,全部的额面导联和胸前导联自然为连续导联,只需要看到相邻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即可确定。

图5 56岁男性,急性胸痛就诊心电图,按照Cabrera导联顺序排列

II、III、aVF导联的ST段抬高,提示为下壁心肌梗死,那么罪犯血管如何呢?是右冠?还是回旋支?

参照着Cabrera导联ST段抬高的变化,可见ST段抬高累及的导联为-aVR到III导联,且在II导联上抬高的幅度最大,aVF次之,III导联最低,II导联的方向即为损伤向量的方向,罪犯血管自然在回旋支。当然胸导联V5、V6导联的ST段抬高,也为此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除了方便连续导联的判断,以及辅助罪犯血管判断外,Cabrera上ST段抬高累及的导联数目,基本上对应了心肌梗死范围的大小,-aVR到III导联都出现了ST段抬高,说明这个心肌梗死的损伤区域影响了30°到120°的广阔范围,损伤范围不小。

更为难得的是,连续导联这个概念,不止在急性心肌梗死当中有用,在心律失常领域同样有着用武之地,比如早复极综合征,对于J点抬高的要求,也是连续导联上至少1mm的抬高。

因而,当我们把常规的12导联心电图换成Cabrera导联后:

(1)额面和胸前导联均为连续导联,相邻即连续;

(2)从-30°到120°,以一个连续的视角观察心脏的电活动变化;

(3)aVL到III导联,以解剖连续的方式放映心脏的电活动;

(4)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的连续导联自然形成,无需特殊考虑;

(5)导联的渐变辅助罪犯血管的判断,导联异常累及的导联数目代表了损伤范围的大小。

当然,对于那些心电图高手来说,所有的导联在心中任意转换,这就好似一个用剑高手已经到了“手中无剑、剑在心中”的境界。

但在逐渐修炼的路上,在尚未达到那个境界之前,掌握这样一个新的看心电图的姿势,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对我们有着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Thomas Lindow, Stafford Warren, Olle Pahlm. Two Patients With Inferio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which is the culprit artery? Circulation. 2018; 138: 1481–1484.

[2] Menown IB, Adgey AA. Improving the ECG classification of inferior and late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inversion of lead aVR. Heart. 2000; 83: 657–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