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清醒的“中国”

葛兆光,历史学家、思想家,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媒体评价:他治学严谨、成果卓著,心忧“家事、国事、天下事”,展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人格和责任担当。强烈的公共关怀和问题意识,让书斋里的他常常“忍不住”拍案而起。他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而具穿透性的思辨之力,廓清当下种种 “学说” 之乱象与迷雾。

葛兆光自述:我们的研究课题、研究兴趣和研究对象,当然与当下的某种关怀有关,也和时势有关,但是我也一再提醒说,作为一个学者,要小心翼翼地区分开学术与政治,是直接去批判、迎合或者讨论,还是说,你是在探寻问题或思想的来源?我在《余音》那本书里讲,学术研究跟政治关切之间,有一些不同,我最近在香港出的那本《历史中国的内与外》里面也强调,我们做历史的人,只是一个诊断病源的医生,但不是动手术、开药方的医生,我们只是把历史、把问题摊给你看,怎么处理是政治家的事情,我们做不到。

我当然觉得,应该有人直接介入社会和政治,大声呼吁,就像古代说的以“木铎”或近代说的以“警世钟”一样去唤醒民众、针砭时弊,但是学者采取的策略则不同,他有另外一种表达社会关怀的方式。余英时先生有一句话说,“我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但这不是说他没有兴趣,没有关怀。我自己也有一句话,就是我并不去和政治“近身肉搏”。说老实话,投身政治,要有很大的勇气,也要很大的能耐,还要社会给他较大的空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条件,就像周一良先生说的,我们“毕竟是书生”。但是,话说回来,无论如何我总觉得,所有学术变化,学术研究,肯定与这个“时势”是离不开,我说“形势比人强”,就是说我们学者不大能够改变时势,但是时势在不断刺激我们的问题意识、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

现代中国的转型还应当讨论疆域、民族、认同和国家这些问题,现在中国如果包括这么大的疆域,包括那么多的族群的话,它是怎么从帝国转型的,它真的转型了吗?就是说,现代中国这种国家形态,是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形态,是中国现代国家形态是特殊的,还是西方现代国家是特殊的?自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来,西方的民族国家或者现代国家这种形式,已经成为这个国际秩序中所谓正常的,那么,中国这种特殊的国家形态,就带来了很多问题,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很多内外困境的来源。这是一个历史过程的结果,所以需要历史学家去研究和说明。

这就是我们研究“中国”的问题意识。

目录

《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年06月

《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年

《历代诗文要籍详解》1988年02月

《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1990年

《晚唐风韵:杜牧与李商隐》1991年12月

《作壁上观——葛兆光书画》1997年07月

《葛兆光自选集》 1997年09月

《汉字的魔方 :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札记》 1999年01月

《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 2002年01月

《中国经典十种》2002年08月

《域外中国学十论》2002年10月

《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 2003年08月

《在异乡听雨看云》2003年09月

《中国思想史(全三册)》2004年07月

《唐诗选注》2004年06月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2005年04月

《门外谈禅》2005年09月

《西潮又东风》2006年05月

《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2006年10月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2006年06月

《无风周行》2007年07月

《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2008年12月

《看澜集》 2010年08月

《中国宗教、学术与思想散论》2010年09月

《本无畛域 —— 书评七篇》2010年11月

《穿行书林断简》 2011年01月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2011年02月

《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2014年04月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2014年04月

《且借纸遁:读书日记选1994-2011》2014年08月

《交错的东亚宗教》 2015年08月

《与天下共醒:当代中国二十位知识人谈话录》2016年04月

《古诗文初阶》,2016年5月

《余音:学术史随笔选1992—2015》 2016年12月

《历史中国的内与外》 2017年02月

01《禅宗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06月

这是葛先生早年的作品,充满了少年人的才情和意气。这也是八十年代文化热背景下的产物,不难发现时代痕迹的镌刻。葛先生对于禅宗的态度似乎有些矛盾,一方面极力赞赏它的洒脱和解放,另一方面则对其内向自足颇有微词。书中最精彩的是对禅宗与艺术思维之综合研究,至今读来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02《道教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1995年重印)

本书从庞杂的道教经典以及发展历程中清理出了一条生动明晰的路线,引经据典来论述宗教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以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诗词散文作为辅助材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道教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征用了许多西方思想家的理论“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语言通俗易懂,幽默轻松,没有讲史的枯燥以及学究的刻板,体现了作者正值壮年特有的积淀之稳以及气势之锐。

03《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北京出版社

1988年02月

此書是葛兆光先生在金開成先生門下讀研究生時寫成的,他在《自序》中說那時的自己是“心高氣傲”。近二十年前的舊著,在現在看來,確實是並非盡善盡美,但是,能在讀研的時候,靜下心來翻圖書卡片、核對版本……這樣的單純與執著,總讓人心生敬意。事實上證明,這樣一種特殊的“學術訓練”,在葛先生之後的學術研究中,起到了很是重要的作用。

该书2005年8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古诗文要籍叙录》,2012年4月再版。

04《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

现代出版社

1990年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唐代尤其兴盛,而唐代又恰巧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那么,在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本书便从楚文化精神与道教的关系说起,一方面描述了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一方面从诗、小说、词三个角度论述了道教对唐代文学的渗透,指出正是由于道教的影响,使唐代文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显示了人追求自由的情欲,也极大地刺激了文学家的想象力。

05《晚唐风韵:杜牧与李商隐》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

该书为葛兆光先生与戴燕教授早年合著的作品,其中对杜李二人的细致深刻的比较,把杜牧与李商隐的身世经历与诗词与心绪情感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读者对唐代诗歌的理解更深一步。

06《作壁上观——葛兆光书画》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07月

书话小文里,葛兆光先生有一个才能,能把一丁点事情,化成为一篇饶有趣味的“读书”体文章。灵感是一滴浓墨,调染铺演,真见功夫。陈寅恪批对学生论文的批语,让我想起援老史源学书后对弟子作业的各种勾点,南陈北陈,心理攸同。

07《葛兆光自选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9月

该书收入葛兆光教授多篇专题性论述文章及随笔,这些文字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学人们的思想,也反映了教授本人独特的问题意识与其扎实的学术基本功。是先生早年的代表作之一。

08《汉字的魔方 :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札记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年01月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古典文学研究界最早采用语言的眼光看待古典诗歌的著作之一。作者深刻地指出,古典诗歌具有独立的语言系统,采用的是独特的言语。这样,不是对一篇一首的诗词进行微观的分析,而是从宏观的语言体系的角度对于古典诗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整体风貌和动态发展做出把握。

该书最新修订版在2016年5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09《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

葛兆光老师说:“在这十讲里面,我讲到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念,还从家族和仪式讲起,到儒家和古代中国政治学说的形成,也简单地从老子到庄子,讨论道家的思想和影响,还讨论了古代中国和外部世界交往的途径,当然主要是从佛教进入中国的途径说起的。

“另外,还介绍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方法、技术和影响,特别重点地介绍了观音信仰和禅宗思想。最后介绍古代中国的两个信仰世界,因为和其他文化圈比较起来,可能这种宗教界限相当模糊而文化层次相当清晰的信仰情况,在中国特别突出。”

10《中国经典十种》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年08月

本书是葛兆光教授在大学里讲授(中国经典)通识课程的讲义结集而成的。书中所介绍的经典,既有儒教也有道教,还有佛教,既有诸子的思想著作,也有史著和字典,所包含的内容信息量很大,所叙述的事物来龙去脉清晰明了,但读者不经意间容易忘记,却又想重新再看一遍,是一本藏书之选的书籍。

该书最新版在2008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11《域外中国学十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

该书主要的内容包括十八世纪的学术与思想九十年代日本中国学的新观念评兴膳宏、川合康三《隋书经籍志详考》、从丧葬制度中理解中国宗教与社会、日本的中国道教史研究印象记、文献学与历史学的进路、重新清理唐代宗教的历史、见微与知著、隔帘望月也是洞见、学术思路的转换等。

12《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

生活·读本·新知三联书店

2003年08月

用“屈服”这一词作为书名,是想使历史叙述者站在道教的立场上。看一种宗教如何在古代中同强大的土流话语中被迫“调适”、“回应”以及“进入”。思想史往往注意叙述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信仰,却很少用“减法”人讨论渐渐消灭的那些知识、思想与信仰,包括被斥为野蛮、落后、荒唐、淫乱以后逐渐“过缘化”和“秘密地’的过科。

正是宗教史上的这种‘屈服”,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何过与世俗政权相对抗的本教权力,而中国集神灵、宇宙、伦理道德象征以及政治权力与军事权力于一身的“普遍皇权”也比的好要更为强人。

13《在异乡听雨看云》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年09月

该书为作者日本游学随笔集,相比让人望而生畏的高头讲章,这本随笔集因是其生活的一些侧面展现,描绘出学术之外可爱动人的一面,随意、平实而自然可感。读者大可与作者一道“在异乡听雨看云”。而故乡与异乡对照与纠缠,显然只有一份闲适的心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深刻的经历之后,方能理解、体味纸背后的深意。

14《中国思想史(全三册)》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

该书突破了以往描述观念的历史嬗变的思想史写法,试图从知识、思想与信仰三者的经纬交错中、从精英与世俗之间观念的互动中揭示中国文明构成及发展的复杂底蕴”。—— 来自佚名评论

该书第二版在2013年7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15《唐诗选注》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6月1日

唐代,既有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洒脱与坦然,亦有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懑与浓烈的人文关怀。葛兆光老师带领我们由唐诗研究切入,追寻时空,共同回味,那些逐渐充满着思想星辉的岁月。

该书最新版在2018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16《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05年4月

本书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该书不仅有西方研究理论方法与中国本土史料特点的互动探讨,更有作者对于思想史与其他专门史如何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思考,干货甚多。

该书最新增订版于2019年5月由三联书店推出。

17《门外谈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9月

葛兆光曾对这本书做过这样的评价:“禅宗是我二十年前特别有兴趣的课题,它一方面是学术研究,一方面却关系个人兴趣,于是在写严肃的论著之外,也随着遐想和感悟,写了一些随笔,这些随笔大多收在了这本《门外谈禅》里面,虽然多是感生的文字,却有当年理性的经历。”

18《西潮又东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5月

在本书中,教授对于中国知识界在晚清民初这个两千年未有之巨变的时代里,面对“东洋风”与“西洋潮”的两面纠缠和夹击的情势下的种种反应,既有高屋建瓴式的评述,也有个案的析解,无论其方法论还是切入点上,都显豁出其独特的学术个性。

19《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这里所收入的文章,既有作者对于古代中国观察世界方式的体察,也有作者对于古代家族制度等的认识和思考。这本书中不仅是在研究古代的事,也是为现代社会的问题解决提供一种新的角度与模式。殊方未远,此言不虚矣。

该书最新版在2012年12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0《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

这套自选集收录的论文和评论,不仅仅呈现了葛兆光老师历史学研究的经历、同时也是其一部学术传记,在面向读者介绍自己在历史学领域有价值的研究,所以,收录了能反映其学术不断深化时期的研究理路及思想成果。

21《无风周行》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年7月

该书除有作者对于一些古代社会问题与现代社会现象的分析思考外,还选摘了作者的部分日记,记录了教授在中国台湾、西安,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地行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每篇约千字左右,短小精悍,在感性的文字中透出理性的思考。捧读本书就仿佛在作者带领下,穿透历史的帷幕,重新让遗迹和文物复活,重新想像和经历过去。

22《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12月

该书依据各种文献梳理禅学发展脉络,把禅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总结出每一个阶段的特征。这样的研究叙述摆脱了原先对禅宗中几个宗派的孤立解释,而是注重将不同时期禅宗发展的特点与形态以一个整体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是禅学思想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力作。

该书增订本于2008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3《看澜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8月1日

该书是“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一本,这是作者对于过去三十年社会变化的回望与思考之作。这些文字所反映的既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

24《本无畛域 —— 书评七篇》

海豚出版社

2010年11月

收入的这七篇文章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围绕这些书展开的读书随笔。这些文章的写法恰应了书名“本无畛域”的含义,葛兆光先生在文史哲之间随意游走,旁征博引,体现了一位以思想史为基础的通识型人文学者的本色。

25《中国宗教、学术与思想散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9月

该书收录了作者本人长短不一的五篇论文,这些都是从近十来年作者所发表的论文中选出来的。它们分别涉及了道教与唐代文学、宋代政治与思想、东亚文化交涉、近代中国佛教和现代中国思想与学术等五个领域,是作者在思想史研究中又一力作。

26《穿行书林断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1月

该书收录的“都是与书有关的文章”,因此取名为“穿行书林断简”。作者从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的经历中总结出“旅游、围猎和侦探”三种方法。文章由一部书展开,或探讨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与不足,或阐发自己对史学观念与方法的认识,乃至包含作者个人经历与志趣的感慨和对时代变迁与社会生活的关注,内容颇为精彩。

27《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中华书局

2011年2月

这本书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等一些问题。在探讨中,文字既有作者独特的思考与立足本土的研究立场,又有着恢弘的“亚洲与世界”之视野。是这方面研究的问鼎之作。

28《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

生活·读本·新知三联书店

2014年04月

本書中討論的是什麼是「中國」,現代中國是怎樣從古代中國逐漸形成的,這個包含了眾多民族、複雜文化和龐大疆域的「中國」,在當下面臨著什麼樣的問題?

生活在這樣一個互相聯繫又互相依賴的世界裡,我們希望反思歷史所帶來的理性,可以讓我們抑制情感驅動的民族主義立場,在同一個世界中彼此尊重。這本小書中討論這些關係到你、我、他的大問題。本書從「歷史」出發,不僅通過歷史知識認識自我,而且通過歷史知識與周邊鄰居形成一些共識。

29《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中华书局

2014年4月

作者由李朝朝鲜的燕行文献入手,结合当时时代之环境加以研究,为我们努力还原一个异邦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但该书的写作目的显然不仅于此,他更关注的,则是如何以对此文献的阅读来审视近世东亚以及中国,重看东亚与中国的文化史,重新思考亚洲与中国、民族与认同、族群与疆域等等问题。

30《且借纸遁:读书日记选1994-201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8月

本书是葛兆光教授1994年到2011年间读各种杂书所作的笔记与摘钞,是从他的日记中选取的。相比他的学术论文,这些日记能从另一个角度为读者提供读书治学的门径,从作者摘录或“借题发挥”的内容里,能看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兴趣,广泛关注各国学者的研究,更能从不同的角度敏锐地发现一些学术问题的线索。

31《交错的东亚宗教》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

2015年8月

该书是以作者在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小册子。书中内容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研究方法与范式的分析与思考,更有作者对于传统中国等概念之独特见解。堪称是一部大家小书。

32《与天下共醒:

当代中国二十位知识人谈话录》

中华书局

2016年4月

本书是葛兆光先生和当代学者的合著。作为“文革”后发挥了重要影响的一批知识分子的代表,葛兆光、钟叔河、周振鹤、吴思、邓晓芒、许纪霖、李辉、陈来等当代著名学人,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观照历史与未来,思考个体与家国,瞻望世界与中国,对当代中国之由来与走向提供了各自的解答,赤诚之心见于言表。

在这样多元的答卷中或可发现无限可能,在思想的碰撞与激荡中或能寻得醒世良方。他们的社会关怀和问题意识,也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历史脉络。

33《古诗文初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在这本篇幅仅数万字的小书里,作者尝试用“尺幅千里”的办法,从繁富的中国文学之林挑选一些很具有民族意蕴和语言特点的古诗文作品,文的方面包括先秦的《庄子》、中古时期的《颜氏家训》的著名段落以及佛经小品和理学家语录,诗(韵文)的方面包括汉乐府诗、杜甫诗、苏轼词以及元散曲,不拘形式和风格,对其逐一作了较为详尽的注解,在诗文各部分之末,则撰写了两篇概说中国说理散文和抒情韵文的语文常识,目的是用最简单、最基本的古代语文知识,让读者(高中生和大学生)快速了解传统诗文的作法,循此阅读之阶,进入中国文学的世界。

34《余音:学术史随笔选1992—2015》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2月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在这些人中,有的融入历史的大动脉中,有的成了被遗忘的暗流。作者回顾他们的经历,探寻他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变”与“不变”,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

35《历史中国的内与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7年2月

本书是葛兆光教授有关东亚与中国研究系列论著之一。为了对“周边”及其相对应的“中国”概念做一个清晰的界定,作者在这本书中梳理历史上中国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动与交错,说明“内”与“外”之变化,并尝试沟通原本分属中外关系史、中国民族史(包括“边疆民族”)、历史地理学(包括“边疆史地”)、全球史(和区域史)等各学术领域的资料和方法,是作者关于中国等概念分析研究的上乘之作。

江山风雨晦,长河万古流。葛兆光先生不止步于中国与思想史之范畴,而是努力突破国别史等藩篱,积极的运用各种社会科学方法,立足于各类国内外出土文献,并将中国与周边地区(东亚)结合在一起进行动态考察和研究。通过对先生著作的搜集与整理,笔者不禁为先生浓烈的人文关怀与深邃的思维与眼界所折服。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吾辈当以先生为楷模,砥砺奋进,为中国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说明*该书单在历史研习社(ID: mingqinghistory)《学术之外,一切从简丨葛兆光和他的21本书》一文的基础上修订、汇总整理而成,原整理人为逆北,特别致谢!部分信息参考豆瓣读书。

赞 赏

往期精选

学人书单| 36位学人荐书(文史哲) | 36位学人荐书(政经法) | 2018年学人Scholar编辑书单 | 东西方文化通识读本

学人访谈| 易社强 | 伍国 | 萧功秦 | 杨福泉 | 何义亮 | 刘清平 | 姜克实

学人往事&逝者| 杨小凯 | 杨绛 | 扬之水 | 胡适诞辰127周年 | 高华逝世七周年祭 | 陈梦家 | 巫宁坤

学人史料| 赵元任 | 钱穆 | 胡适逝世57周年 | 一瓣心香祭高华 | 一代文心 | 巫宁坤

专题| 余英时 | 苏东坡 | 打工诗人 | 四大发明 | 什么是自由 | 读书与思考 | 院系调整

学人·思想的芦苇

投稿、联系邮箱:isixiang@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