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的成名之战

共同特点

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

白起

白起本是楚国王室贵族,父亲叫白公胜,而白起的父亲正是

楚平王的孙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争以及内部动乱,许多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异国做官,久而久之就融入了新的国家,他们的后裔甚至与自己的母国对抗。比如说春秋末期的伍子胥,他因父兄被杀,逃离楚国,来到吴国。与伍子胥同时逃离出国的还有一位人物,他的后裔斩杀数十万楚军,打得楚国一蹶不振!

此人名叫白公胜,是楚平王的孙子,他的父亲就是那位可怜的太子建!楚平王听信费无极的谗言,迫害太子建与伍奢一家,结果伍子胥逃往吴国,而太子建先逃到宋国,又来到郑国,后被郑国杀死,而白公胜来到了吴国。吴楚战争结束后,楚国政局逐步稳定,楚国令尹子西不顾人们的反对,将白公胜召回楚国。

回到楚国后,白公胜被任命为巢大夫,“号曰白公”,他一面操练军队,一面礼贤下士,准备为自己的父亲报仇。白公胜不断向令尹子西请求讨伐郑国,但都遭到了拒绝。后来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居然出兵救援,这彻底激怒了白公胜。与此同时,白公胜身为楚平王的嫡长孙,按理说王位应该是他的。

于是在公元前479年7月,吴国进犯楚国边境的时机,白公胜率军打败吴军,接着他“以战备献”的借口,发动军事政变,“杀子西、子期于朝,而劫惠王”。白公胜自立为楚王,没想到一个月后,叶公率军勤王,“楚惠王之徒与共攻白公,杀之”。白公胜虽然被杀,但他的儿子却跑了,而且跑到了秦国。

按照记载,白公胜有五个儿子,其中四个来到秦国,而且做了秦国的大将,自此白公胜的子孙世代成为秦国的将领。到了战国中后期,白公胜的后裔中出了一位狠人,他就是“战国杀神”白起!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为秦国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当时楚国的国力很强,可是却被白起打垮。


白起成名之战

华阳之战是秦国与魏赵联军之间展开的一场战役。伊阙之战后,韩国精锐尽失,不得不臣服于秦。此时,主政秦国的是穰侯魏冉。他的封地在山东陶邑,中间隔着魏国,是一块飞地。因此,魏国就成了魏冉的主要进攻目标。韩国封锁了秦军的东进之路,要想对魏国用兵,韩国是必经之路。在这种背景下,秦韩达成了联盟。


韩国本来处于抗秦第一线,它的屈服给魏国带来了灭顶之灾,秦军越过韩境频频向魏国发动进攻。公元前276年,白起越过韩境攻魏,攻占魏国两座城池;前275年,魏冉越过韩境兵围魏都大梁,魏国被迫割城十座;前274年,齐魏联盟,魏冉再次攻魏,斩首四万,夺城四座。

韩国的借道行为激怒了魏国。公元前275年,魏赵联军向韩国发动进攻,包围了韩国重镇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韩国无力抵抗,只好派使者向魏冉求援,并威胁魏冉:你要是不救,我们就投靠别国了。魏冉只好发兵救援。


带兵救韩的主将正是白起。白起认为距离过远,敌人必然疏于防范,于是下令军队快速出发。从咸阳到华阳足有千里之遥,秦军展开强行军,仅用了八天就来到了华阳城下,对魏赵联军展开进攻。果然如白起所料,联军主将对战争形势认识不足,被秦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此战,秦军斩首十三万,生擒三名魏将,魏军主帅芒卯败逃。随后又进攻赵军,经过一番激战,两万赵军被赶入黄河。紧接着进攻魏都大梁,魏国大俱,被迫割让南阳之地求和。

王翦

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东乡人,秦国名将。据说,周灵王太子宗敬,人称王家,因以为氏,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孙。秦王尊其为师。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国准备南下攻楚,秦将李信口称只需二十万人马就可平定楚地,但王翦却认为需要派出六十万大军。秦王认为王翦年老胆怯,未听取他的意见,派李信、蒙武率军二十万人攻楚,在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与楚军交战,秦军大败。秦王得知攻楚失利,便亲自到频阳去访王翦,请他领兵玫楚。王翦对秦王说,大王要用臣领兵,就非派六十万大军方可,秦王立即答应。当王翦领兵出发时,秦王为他送行到灞上。王翦向秦王提出要求,请赐给他田地和房子,以作为自己养老和子孙基业。有人问王翦为何此时向秦王求赏赐?他说,我手握重兵,此时求赏赐以表明我绝无反叛之心,可以消除秦王对我可能产生的猜疑。王翦领兵来到楚国边界,楚国组织四十万大军抗秦。王翦扎营不进,任凭楚军挑战,他坚守不肯出战。双方相持一年之久,楚将项燕松懈下来,同时楚军粮草不足,便拔营东归。此时,王翦看准了机会,挥兵向楚军发起猛攻,楚军溃败。秦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县东〉,全歼楚军,逼得楚将项燕自杀。淮河南北变为秦国所有。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兵攻入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楚王。接着,秦军在王翦指挥下,马不停蹄地渡过长江,占领了吴越之地。第二年,王翦便平定了楚国的属地,统一了长江流域。秦在楚地设南郡、九江郡和会稽郡。


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约在赵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为一位富有韬略的边将。他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他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他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他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质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得轻易出击。这样坚持数年,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

但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军卒中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为此常有议论。赵王闻听传言,便责备李收。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赵王,召他回朝,另派别将取代他。

新将领守边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带兵出战。出战多数失利,损失伤亡很重,边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和畜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守,李牧谢绝,坚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再三勉强,李牧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于是李牧再度到了边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但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怯,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请求一战。于是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勇士五万人,射手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原野,诱使匈奴人侵。

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匈奴单于贪得民众财物,便率大军入侵,李牧常设奇阵,用两侧包抄,痛击敌人,大破匈奴10余万骑。接连又灭掉(衤詹)褴,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以后10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城。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后。这一年,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此时,泰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赵王迁二年(前 234年),秦大将桓(齿奇)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三年(前 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桓(齿奇)兵败潜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桓(齿奇)(又称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廉颇

齐国,作为战国搅屎棍一般的存在。仗着自己粮食充裕,物资丰富今天欺负一下宋国,明天插手一下燕国,后天坑一下楚国。长期的“坑蒙拐骗”使得其他诸国苦不堪言。

被坑的最惨的燕国励精图治,在黄金台招贤得到了良将贤臣,乐毅和苏秦。一场战国时期最大的战争即将爆发,这五国伐齐可比后来的什么长平之战规模大多了。说是五国,你别以为远在西边的秦国没来。事实上,秦国和赵国居然暂时搁置争议,众志成城得借道赵国来参加联军,共同讨伐齐国。原因吗,新燕君是老秦君的外孙子,当年秦王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燕国。反倒是楚国表面中立,背后偷偷侵占齐国土地。


廉颇的成名之战,就发生在五国伐齐期间。

也就是说,廉颇率领赵国骑兵曾经在正面战场大败齐军,并攻占了齐国的重要城市阳晋,威震诸侯,一战成名成为赵王的座上宾。

齐国为什么这么招人恨呢?最直接的原因是老燕王想要让贤退位,燕国太子和被禅让子之在燕国内部发生了内乱。这本来属于燕国自己的内政,齐国却趁乱发兵,一举侵占了本来在战国七雄里就比较弱的燕国。杀死了子之和一众燕国贵族,太子出逃,燕国陷入大动乱。齐国呢,趁机大肆掠夺燕国财富,加上之前齐国灭宋已经被诸侯所不齿。一场战国诸侯搁置争议,共同爆锤齐国的联盟正在形成。

在多国诸侯的扶持下的新燕王回国继位,这才勉强稳住了局面。


赵国虽然经历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但这代君王非常软弱。虽然赵惠文王在沙丘之乱中饿死了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是位亲手杀害了父兄篡位的狠角色。但面对秦国,却立刻怂下来。哎,充其量一个窝里斗的富二代新王。

在赵国和秦国的接洽中,两国暂时搁置和争议,秦国将会借道赵国去打齐国。这时候齐国派来说客想要通过割让领土让赵国中立。见财起意的赵王同意了齐国的请求,于是下令前线的部队大规模回撤。恰巧秦军行军路过,面对赵国的左右摇摆,秦军非常不高兴。赵王得知消息境内的秦国对自己有意见,迫于压力又象征性的派去了一些部队。

而廉颇的六千骑兵,属于戍边北方的部队。古代通讯手段落后,一撤一回之间,居然没有得到撤退的命令。在赵王新派来部队之前。在齐赵前线,这六千被赵王遗忘的骑兵成了赵王那会儿在前线仅有的部队。


然而,就是这六千骑兵,决定了战场走向。齐国虽强,但由于是四面受敌,不得不分散兵力驻防。面对赵国的六千骑兵,根本没放在心上。眼下,他们的想法是集中优势兵力,和诸侯联军来一个正面战场的决一死战。赵国的六千骑兵,齐国一波冲锋就解决了。不足为虑。

廉颇却是赵武灵王时代就应征入伍的好青年,他正在等待战机,伺机而动。他可能也不知道赵王把他忘了吧。如果知道的话,或许之后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会更伤心。

廉颇的成名之战,就在这天赐良机。六千骑兵配合乐毅的进攻,神出鬼没得出现在齐国阳晋。一举攻克了齐国的多道防线。看到占便宜的赵王乐开了花,紧急增兵,支援前线孤军奋战的廉颇。廉颇也一战成名,战后被赵王封为上卿。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