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寺、龙虎洞崖墓遗址,宜宾屏山这里的古迹,记录着千年历史!

宜宾屏山县中都镇,始称“夷都”,春秋时期为古蜀国王鱼凫支子的分封地,“夷都”于明万历十七年改名为中都,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小皇城,比今中都繁华不少,因此民间有流传“上有成都,下有夷都(中都),成都有48座衙门,夷都有48个庙门”。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楞严寺,俗称雷音寺,明正统元年(1436)年修建,主要建筑原有山门、戏楼、正殿、后殿,各殿两侧均有厢房,组成四合院群体。正殿呈正方形,重檐歇山顶九脊顶。

龙虎洞崖墓遗址是鱼凫王族汉代后裔祭祖茔地,洞匾是明朝时期的鱼凫王族后裔“沐川长官司承务郎夷靖”题写。此外,中都流传着“永赖同功”的传说。 据《屏山县志》记载:“永赖同功”是明代万历十七年,安边同知汪京,在平定夷人“三雄之乱”后,以石灰浆写于岩石之上,以记其功。

中都神木根《神木山祠记》碑文,《四川通志•艺文》和乾隆《屏山县志•艺文》等均有记载,明代在此采办皇木,从山上采伐的高大楠木,主要通过金沙江,即当时称作“马湖江”的水运运送。中都有迎恩桥,因沐川长官司在此地迎接御赐神木山碑而名。

皇城,其实为沐川长官司副长官衙门。修建于明嘉靖15年,据明夷氏家谱载:“因明代永乐四年(1406年)修建北京紫禁城所用楠木来自中都九重山(后赐封神木山),夷氏因贡献楠木有功,故比照明王朝的故宫格局修建长官司衙门”,百姓称之为“皇城”传说。

夷氏因贡献楠木有功,皇上问其想要点什么赏赐,夷氏土司说请皇帝准许他们在老家按照皇宫修建一座宫殿,皇帝答应了,但要比皇宫矮三尺。夷都“皇城”到底是什么样,今天已经没有人知道全貌了,清咸丰二年,中都河流域爆发洪水,将皇城冲毁,仅剩下部分后花园,史称“水打中都”。

筒车村五谷庙,沐川长官司一直是鱼凫王族后裔世袭,在不同时期使用过夷、悦、夏三种姓氏,此三姓均为皇帝赐姓,有千余鱼凫王后裔,他们是血缘亲族关系,即这三姓之间不能通婚。

宜宾屏山县首部历史长篇小说《鱼凫支子》根据历史材料进行创作,由著名作家林仁清主笔,对全方位展现中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生态环境,做强夷都特色旅游文化品牌,进一步宣传和推介全县旅游资源以及对鱼凫进取精神进行了延续与传承。书中所引用的资料,都翔实有据,经得起推敲。从“鱼凫出世”到“水打中都”,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脉相承,由此及彼。书中还原了夷都经济从原始到繁盛的影子,政治从鸿蒙到井井有条的历程,文化从蒙昧到兴盛的轨迹。

此外,还有溜沙岩观景台、黑龙土主庙等,夷都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积淀着厚重辉煌的古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