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有官印吗?

斯文177052737


官印这个东西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从现在存世的古代官印来看,至少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时期,我国就已经拥有完备的官印体系和相关制度了。



汉承秦制,汉王朝建立之后,对秦王朝的官印体系和相关制度进一步予以了完善,并规定了具体细节,如什么等级用什么材质的印、用什么形状的印钮以及印的具体尺寸……非常完备,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体系。汉之后的历代王朝基本延续了这样的一种制度,所改变的仅仅是官印的形制而已。



官印制度本身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各级政府的公章也依然是方方正正的。随着“向老大哥学习”的兴起,我国的公章才逐渐由方形变为了现在常见的圆形。但是,海峡对面依然保留了这样的传统,目前为止,海峡对岸正式的“官印”依然还是方形的。



官印的作用

在那个没有身份证、没有现代通信技术的时代,官凭和官印是证明官员身份的最主要凭据!其最初出现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证明拥有者的身份。与此同时,官印的制作非常复杂,民间很难仿制。加之印文的“唯一性”,以彼时的技术水平,仿制出一模一样的印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官印还具有另一重功用,那就是防伪。官印的这一功能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仍在被广泛使用。



官印是否终身归属某人

官印这个东西自古都是权力的凭证,与官职是“如影随形”的。换言之,它只从属于官职,而不是担任官职的具体某个人!在中国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制作一枚官印所花费的人力、财力还是相当大的。因此,通常官印都是由金、银、铜(帝后一般用玉)等贵金属铸就,不易磨损、便于长期保存。



通常情况下,官员卸任时官印必须交回,或者在权威部门的监督下转交下任。官员个人是无权长期拥有官印的,只要不在位了,官印必须交出,这是制度。



当然,有一种特殊情况除外,那就是陪葬印。无论是给自己陪葬还是给所从属的高级王侯陪葬,都是可以使用官印的。如马王堆汉墓之一——轪侯利仓墓中就出土过“长沙丞相”印,西汉名臣张安世墓中也出土过陪葬的官印,而且分属不同人所有。但是,陪葬的官印除了少量特例之外,绝大多数都不是平日使用的真正官印,只是复制品而已,其性质大概其与现在烧给死人的纸房子、纸车子等等差不多。只不过,古人陪葬也使用了真材实料,没有糊弄鬼……



张居正有官印吗

张居正虽然是权臣,但是他首先是臣、是官员。既然是明王朝的官员,张居正自然是有官印的。但是,彼时的张居正身上并不只有一个职务,换言之,张居正不仅有官印,或许还不止一枚。



这一点在隋炀帝和唐高祖的外祖父独孤信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独孤信因为兼职众多,索性用多面体煤精篆刻了一枚“多功能印”。当然,这枚印如果较起真儿来应该还是属于私印范畴,又或者说是获得了官方认可的私印。但是,它也反映出一个事实,一位大臣不一定只拥有一枚官印,或许会有很多枚。



张居正在担任顾命大臣期间,除了内阁首辅之外,兼职也是不少的。可以预见,张居正恐怕也远不止一枚官印。其实,中国古代不仅是官员,皇帝也同样有“官印”,只不过皇帝的“官印”不叫印,叫玺!所谓玉玺,其实就是皇帝的“官印”。


农民工歪说历史


张居正作为明神宗初期的最重要执政大臣,身兼(加)多种官职,肯定是有官印的。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后,至少掌管和拥有2枚官印和1枚御赐印,均为银印。

一、印章的起源和演变

《说文解字》:印,执政所持信也。
《广韵》:符,印也。印,信也,亦因也,封物相因付。
《增韵》:刻文合信也。

印,又称印信或印章。古代,帝后印章统称玺印或宝玺,官署、官员印章统称官印。现代,一般统称公章。印是“执政所持信也”,从一开始到很长的时期主要是官印,后来才发展出了私印和文印。

作为一种执政或者征信的凭证,印章的起源很早,古代各大文明不约而同都各自发展出不同形制、风格的印章。据考证,距今7000多年前,在古代巴比伦地区,就出现了押捺式印章。此外,还有圆柱式滚筒印章等。下图为西亚地区出土的滚筒印章及刻印出的图案。

中国印章源于何时,众说不一,但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有“鲁襄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的记载。由此可知,中国印章至少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印信制度见于文献记载,最早是《周礼》。《周礼·地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东汉郑玄在为《周礼》做注的时候解释说“玺节者,今之印章也”。

据考证,先秦时期的印章大都随身佩戴,用来表明身份、职位,是权力的象征。最典型的,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苏秦佩六国相印。

秦代之后,“玉玺”成为皇家印章的专用名称,各级官印既不敢称“玺”,一般也不敢用玉制,一直延续至清代。秦代玺印以“传国玉玺”最著名,历代传承有序,至后唐末帝李从珂之后,传国玉玺失踪,成为史上一大未解之谜。

汉代玺印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汉印种类繁多,除了帝、后玺印外,还有诸侯王、列侯、朝官及其属官之印,郡县等各级行政机构官印,另外还有赏赐给各少数民族政权、各藩属国的印信。根据级别不同,名称有“印”“章”之别,材料有金、银、铜之别,纽有橐驼纽、龟纽、蛇纽之别。

隋唐时期,由于纸张普遍使用,简牍、封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官印的作用、形制、纽式、尺寸、印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隋代开始,官印不再镌刻官员的官职名,而是改镌官署名,官署印代替了职官印,官员上任不再颁授官印随身携带,前后任官员使用同一方官署印,在交接职务的同时交接官印。

唐代帝王所用印章除了称“玺”外,还增加了“宝”的称谓。

之后的宋、元、明、清各代,官印及其印信制度基本相应承袭,又有所变化、增益。

二、明代百官印

明代宝玺和官印是指明朝时使用的官方印玺,其印式属隋唐阳文大印系统。主要包括皇室宝玺印(皇帝宝玺、皇后册宝及皇妃以下册印和皇太子册宝、皇太子妃册宝及亲王以下册宝册印)和将军印、百官印等,还有关防、条记等官方印信。对此,《明史·舆服志》《明史·职官志》及《大明会典》《明会要》等均有介绍。这里重点介绍明代百官印。

明朝建国之后,就建立了严格的印信制度。

洪武初,礼部设铸印局。凡诸司印信,该局专管铸造。如有刓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王圻《通考》。)
——清·龙文彬 《明会要》卷二十四 舆服

国初设铸印局,专管铸造内外诸司印信。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开设各处衙门、合用印信、札付铸印局官依式铸造给降。其有改铸销毁等项、悉领之。
——明·李东阳等纂《大明会典》

明代对百官印的质地、尺寸、文字样式均有明确、详细的规定。除极少数特例外,明代百官印为直纽、方形、九叠篆,材质以银为贵,以铜为主。《明史·舆服志》对百官印信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洪武初,铸印局铸中外诸司印信。正一品,银印,三台,方三寸四分,厚一寸。六部、都察院并在外各都司,俱正二品,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其馀正二品、从二品官,银印二台,方三寸一分,厚七分。惟衍圣公以正二品,三台银印,则景泰三年赐也。顺天、应天二府俱正三品,银印,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厘。其馀正三品、从三品官,俱铜印,方二寸七分,厚六分。惟太仆、光禄寺并在外盐运司,俱从三品,铜印,方减一分,厚减五厘。正四品、从四品,俱铜印,方二寸五分,厚五分。正五品、从五品,俱铜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惟在外各州从五品,铜印,方减一分,厚减五厘。正六品、从六品,俱铜印,方二寸二分,厚三分五厘。正七品、从七品,铜印,方二寸一分,厚三分。正从八品,俱铜印,方二寸,厚二分五厘。正从九品,俱铜印,方一寸九分,厚二分二厘。未入流者,铜条记,阔一寸三分,长二寸五分,厚二分一厘。以上俱直纽,九叠篆文。初,杂职亦方印,至洪武十三年始改条记。

百官印信中因某些官署或者官职特殊,存在极少数的特例。

1. 两京所在地的顺天府、应天府,虽为三品衙门,但因管辖京都重地而用银印,以示贵重。

2. 文渊阁印。文渊阁始建于明代。文渊阁的功用早期主要在于藏书、编书,后来还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明朝内阁制度有一个从建立到完善逐步演化的过程。内阁主要充当皇帝的顾问、助手、秘书,属于咨议、协调部门和处理奏章、起草诏书的办事机构,拥有“票拟权”。朝中重臣进殿阁大学士,代表着入阁、“参预机务”,是进入权力核心的标志。但是,殿阁大学士品秩仅为五品,如用铜印无法显其地位,为此特别规定“文渊阁印”用银印,而尺寸却又小于常制,五品官印应为“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而其“方一寸七分,厚六分”,边长略小而厚度加大,且用玉筋篆文。“文渊阁印”最早为宣宗所赐,万历中被盗又给予补铸。这是一个颇费苦心的设计。这印章的特殊性如同殿阁大学士权力的特殊性,正是明代政治制度特殊性的体现和反映。

内阁大学士位不过五品,而所用文渊阁印,仅一寸七分,略似御史巡方印,乃亦用银,视一二品,其重可知,且玉筋篆文,与主上御宝相埒,宜其权超百辟也。……文渊阁印自今上丙戌失后,再铸则阁权渐削,陵夷以至今日。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明朝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官署,文渊阁印也不是官署之印,不能在衙门间行文运用,只能在大学士们封进题奏等章疏时用之。

文渊阁印章玉箸篆,凡封进诏草题奏揭帖用之,不得下诸司,即下诸司以翰林院印行,诸司行内阁亦止称翰林院。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三

3.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正七品,属于官职小而责任重大的官员,故朝廷对其特别重视。《明史·舆服志》记载:

初,太祖重御史之职,分河南等十三道,每道铸二印,文曰“绳愆纠缪”,守院御史掌其一,其一藏内府,有事则受以出,复命则纳之。洪武二十三年,都御史袁泰言各道印篆相类,乃命改制某道监察御史,其奉差者,则曰“巡按某处监察御史”。铜印,直纽,有眼,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八叠篆文。

百官印除文渊阁印外,皆用九迭篆文,只有监察御史印用八迭篆文。按照清代姚晏《再续三十五举》中的说法,“八叠明监察御史用之,取唐台仪八印义”。另外,为了监察御史巡按各处携带安全方便,其印直纽上有穿眼,且尺寸比一般正七品官印小。

三、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后,至少掌管和拥有2枚官印和1枚御赐印,均为银印

回到问题的本身,张居正有官印吗?有多少枚官印?是什么样官印?

这需要从张居正所担任的职务说起。

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后,《明神宗实录》中是这样介绍他的:内阁首辅或者首辅、元辅,少师(太傅、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因功还有左柱国的文勋。

1. 本职:吏部尚书(正二品)

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历朝历代都是极为重要的部门。

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吏部尚书几乎成为明朝文官所能担任的最高正式官职。《明史·职官志》记载:

按吏部尚书,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其礼数殊异,无与并者。
(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

这一枚史部官印肯定是有的。

2. 内阁: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正五品)

明朝内阁制度虽然十分完善,内阁逐步发展成为明朝的权力核心之一,但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官署,殿阁大学士品秩仅为五品。

明朝殿阁大学士,是指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设置的辅政官员。明朝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四殿)、阁(两阁)衔,完整数目为六人。从高到低依次为: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隆庆六年(1572)六月,万历皇帝登基后不久,张居正以内阁次辅接替高拱为内阁首辅,由建极殿大学士晋为中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正式官职,往往是指内阁大学士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因此,内阁首辅印是没有的。但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肯定是掌管前述“文渊阁印”这一枚特殊官印的。

3. 三公三孤:从少师(从一品)到太傅、太师(正一品)

明朝沿用了历代的三公三孤职务。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据《明实录》记载,隆庆六年正月,张居正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万历九年十二月,给大学士张居正太傅诰命;万历十年六月,叙辽左大捷功进元辅居正太师。

《明史·职官志》记载:

自此以后,公、孤但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而文臣无生加三公者,惟赠乃得之。嘉靖二年加杨廷和太傅,辞不受。其后文臣得加三公惟张居正,万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师。

4. 东宫辅臣:太子太师(从一品)

明朝还有太子三师、太子三少的东宫辅臣。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太子三少,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

《明史·职官志》记载:

由是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惟永乐间,成祖幸北京,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少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世皆为虚衔,于太子辅导之职无与也。

5. 文勋:左柱国(正一品)

《明史·职官志》记载:

凡文勋十。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自五品以上,历再考,乃授勋。

张居正先是于隆庆六年八月加左柱国,后于万历四年十月,九年考绩,因勋德茂著,特进左柱国。

如果没有职官印,张居正获得的加官、赠官、虚衔和文勋,如少师、太傅、太师、太子太师和左柱国等,是不会有官印的。中极殿大学士有没有相应官印不详,但根据内阁的职责,是可以使用翰林院铜印的。内阁与翰林院在职责和官员上,有许多共通和交叉之处。

此外,张居正还有不少临时的、专项的兼职,即充任官,比如总裁官、讲官等。这些应该是没有官印的。

当然,上述官印是随职务而掌管,如果官员离职、升迁或者死亡,该等官印是需要移交的。但是,张居正还拥有一枚御赐印,而御赐印如果没有被皇帝收回或者褫夺,应该是能够成为官员收藏品的。不幸的是,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了。

关于这一枚御赐印——“帝赍忠良”,不少史料都有记载。

神宗赐张居正印,曰“帝赍忠良”。
——清·龙文彬《明会要》卷二十四

为什么有这一枚御赐印呢?主要是因为,张居正夺情事件发生后,皇帝需要以强硬的态度甚至殊荣支持张居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卷九中,对夺情一事前后皇帝、皇太后给予张居正的特别礼遇进行了完整归纳总结。

即就夺情一事而言,其始闻丧也,上遣司礼李佑慰问于邸第,两宫圣母则遣太监张仲举等赐赙,近侍孙良、尚铭、刘彦保、李忠等赐酒馔;其子代归治丧,则司礼魏朝偕入楚营赐域;其身给假归葬,上遣司礼张宏郊饯,司礼王臻赍帝赍忠良银记赐之,圣母则太监李用赐路费牌子,李旺赐八宝充赏人之用;其还朝也,上遣司礼何进迎劳郊外;其太夫人就养也,则上所先遣魏朝伴之入京,上又命司礼李佑郊迎,圣母则遣谨柯、陈相,赐衣饰珍异,又命太监李琦等郊迎之;至其除服即吉,上使司礼张宏引见于慈圣、仁圣两宫,旋使宏侍赐宴;其满十二年也,又遣司礼张诚赍敕褒谕;至其殁也,又遣司礼陈政护丧归。

还有一个实际需要的考虑,张居正请假回家安葬父亲,处于离职状态,无法带走正式官署的官印,于是万历皇帝特别赐“帝赍忠良”银记一颗,以用于实封奏事。对此,万历皇帝的手谕中说明了这一点:

朕大礼甫成,倚毗先生方切,岂可一日相离?但先生情词迫切,不得已,准暂给假襄事,以尽先生孝情。长途保重,到家少要过恸,以朕为念,方是大孝。五月中旬,就要先生同母到京,万勿迟延,致朕悬望。又先生此行,虽非久别,然国事尚宜留心。今赐先生“帝赍忠良”银记一颗,若闻朝政有阙,可即实封奏闻。

——《万历起居注》,万历六年三月十日。张居正《谢赐敕谕并银记疏》。

顺带说一个世宗赐印的事。世宗赐杨一清(“耆德忠正”和“绳愆纠违”)、张孚敬(“忠良贞一”)、桂萼(“忠诚静慎”)、李时(“忠敏安慎”)、方献夫(“忠诚直谅”)、费宏(“旧辅元臣”)、夏言曰(“学博才优”)、顾时(“经帏首选”)、翟銮(“清谨学士”)等重臣印,就是没有对长期重用的奸相严嵩赐印,以聪明才智和帝王心术著称的世宗,颇有一种心知肚明的恶趣味在其中。

总之,张居正肯定是有官印的,且至少掌管和拥有2枚官印和1枚御赐印。张居正的官印全部是银印,绝不可能是玉印、金印。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官署印都是从前任那里接过来的。


花开时节思春秋


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首辅大臣,肯定是有官印的。

在万历登极之初,高拱是当时的首席内阁大学士,但是他不把新皇帝放在眼里,做事狂妄跋扈。“幸而上天保佑,还有忠臣张居正,他立即献上奇计,建议采取断然措施解决高拱”。正是因为张居正,皇室的安全才得以保障,此事之后,张居正便取高拱而成为新任内阁首辅。

张居正不仅在政务上是新皇帝的好帮手,在日常生活中还兼管万历的教育事务。“中午功课完毕,小皇帝在文华殿进午餐。下半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可以自由支配,不过他仍然被嘱咐要复习功课,练习书法,默记经史......如果准备充分,背书如银瓶泻水,张先生就会颂扬天子的圣明;但如果背得结结巴巴或者读出别字,张先生也立即会拿出严师的身份加以质问,使他无地自容。”在这样严厉的督导下,万历的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而万历对张居正的态度也是十分敬重。1577年秋天,张居正的父亲在湖广江陵去世,按规定,张居正应当离职丁忧。但是由于皇帝挽留,张居正只能在职居丧。然而其他官员们却因此弹劾张居正,“内称张居正贪恋禄位,不肯丁忧,置父母之恩于个人名利之下”。面对朝廷内攻击张居正的这番言论,万历不仅下令将参奏的官员进行廷仗,还将个别言辞更激烈的官员发配充军。在皇帝眼里,这些参奏张居正的人就是假借忠孝之名,妄图赶走辅弼,使自己孤立无援。“这就怪不得张先生偶感腹痛,皇帝要亲手调制椒汤面给先生食用。”

万历和张居正的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1582年的秋天。1580年,张居正以万历的名义实施全国耕地丈量,然而量后统计还未开始,张居正竟溘然长逝。虽然万历为此悲痛欲绝,但私下也有很多人为此额手相庆。朝廷内的反张派以此为契机,开始一系列的倒张运动。“他们揭发事实,制造舆论,使张居正的形象逐步变得虚伪和毒辣。到1582年年底,张居正去世仅仅半年,他已经被盖棺论定,罪状有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鬻爵、任用私人、放纵奴仆凌辱缙绅,等等,归结到最后,就是结党营私,妄图把持朝廷大权,居心叵测云云”。而万历在这个持续的、有进无退的倒张运动中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在1582年,万历对参奏张居正的本子回复的还是“侍朕冲龄,有十年辅理之功,今已殁,姑贷不究,以全始终”;但到了1584年,正式宣布的罪状就变成了“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

然而张居正的被清算对万历而言亦不能算是一件坏事,或许正是考虑到自己能从实际上掌握政府的大权,万历才接受了这些主张。但是不久之后,万历发觉倒掉张居正,真正的受益者并不是他自己,而是那些曾经攻讦张居正的人。他们有的在劝谏的名义下,企图干涉皇家事务;有的争权夺利,大肆安排自己的亲友入宫谋职......即使万历想要将这一切推倒重来,但世间却再无第二个张居正了。


西南扶成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大家的关注与点赞。

张居正作为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当然有官印。封建社会的官员,从大到小,都有代表身份和权力的官印,就像现代社会的名片一样。不过官印是是国家定制的,名片大部分是自己印的,当然国家工作人员有可能是政府印的。


我们都知道皇帝有玉玺,玉玺就是代表皇帝权力的官印,秦始皇是最早使用玉玺的皇帝,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体字,寓意为皇命天授,世代相传,据说这方玉玺是由大师李斯亲自主刀,用和氏璧雕琢而成的,也称传国玉玺,不过秦始皇玉玺几经周折,至今下落不明。

虽然后来很多朝代的皇帝都使用过玉玺,不过肯定不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多为后人仿制伪造的。皇帝的印采用的材质以玉和黄金为最多,其他官员根据级别大小,有金、银、铜、石头、木质等材质。

官印的尺寸大小也是千差万别,一般来说官职越高,官印尺寸就越大,代表的权力也就越大,官职小,官印也就越小,材质也越差。秦始皇用的玉玺是玉质,那说明其他官员的官印就是其它材质,关于这一点到了武则天时期,做了明文规定,除了皇帝的印用玉,其它官印不能使用玉,这是对官印材质等级的限定,这个规定一直沿用到清末。


张居正作为万历时期内阁首辅,权倾朝野,权力同曹操和霍光相比,毫不逊色,说他一手遮天也毫不为过,何况还有万历母亲李太后撑腰,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支持,几乎是一言九鼎,万历见到他都惧怕三分,那么他使用的官印是什么样子呢?

官印对于古代官员来说是代表权力和身份的信物,所有官员都很在乎这个东西,材料严格限制谁也不敢轻易越级,否则吃不了兜着走,非治个重罪不可。皇帝的御宝大多是玉石和珍贵的材料,当然皇帝要用其它材质也没有人敢说什么。金印主要用于太后、皇后、皇贵妃、妃子、皇太子、亲王等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不过我个人认为张居正使用的是金印,虽然他从使用的等级来说,还达不到条件,因为他不是皇贵族,但从张居正张扬的个性来说,他不使用玉印,起码也要用金印,这是他的个性。看他回老家时,32人抬的大轿都敢坐,为什么就不能用个金印?张居正这么想,也会这么做的。


那么张居正官印上刻了些什么呢?官印说到底就是官方证书,一般都是代表权力的图案,没有具体的文字,如一品文官印的图案是仙鹤,二品是锦鸡 ,这些图案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里,官员的官服上也可以看到,了解这些图案,就可以判断官员是几品官。张居正的官印上,应该是仙鹤图案,他不会刻条龙在上面,如果是私印,他刻白圭还是白龟,那都是他的自由,信不信由你,反正我相信。


史道驿站x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作为首辅肯定有观印……


湖湘有霖


当然有官印了,这个不仅是张居正,但是一旦卸任了就只能有私印,官印的要上交。是历朝历代当官的都有的凭证,古时候上任的官员都是以官印为准的,所以古时候有的劫匪抢劫了上任的新官,有的回把官员杀害,拿着官印去上任,当然这都是一些偏远的地区。


风灵子


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论经典


张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军籍[1]。生于江陵县(荆州)[2],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3]

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4]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万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