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为什么没有重用王阳明?

敏学


王阳明不被嘉靖皇帝重用,确实是件值得一提的事情。都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王阳明是一位心怀家国又足以出将入相的人物,可是帝王家的大老板嘉靖帝却不肯出大钱买他。若是正德皇帝还可以解释为昏聩无能,但是对于牢牢把握朝堂的嘉靖皇帝而言,这个解释就说不通了。

嘉靖皇帝有多不重视王阳明呢?作为“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王阳明没有同为“一个圣人”的孔夫子那样有名,也没有“半个圣人”曾国藩的官职高。他只用了三十多天就平定宁王之乱,可是嘉靖皇帝只给他一个“新建伯”的爵位。平定江西的农民起义后,王阳明想回家乡终老,朝廷却迟迟不表态,最终王阳明孤苦无依的病逝在一条小船里。这样的人生,岂止是不被重用,简直是“混的相当不咋地”。

“立德立功立言”全部做到的阳明先生,上司还是“神圣不世初之主”的嘉靖帝,职场之路怎么能这样坎坷呢?还是那句老话,外因内因皆有之。

先来说说内因。

王阳明确实是一位牛人,但是牛人不一定适合官场,更不一定把心思都放在官场上。他的父亲是状元,可是他小时候不爱读书,十几岁时还单枪匹马到塞外“驱除鞑虏”,甚至在新婚之夜与一个陌生人相谈甚欢,却让娇妻守空房。这些事情都证明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更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人。

王阳明科举考试落榜两次,但是他没有哭的悲天跄地,也没有觉得给自己的状元老爹丢人,而是笑眯眯的看着身边悲痛欲绝的同窗说:“考不上有什么好丢人的,因为考试失利就懊恼悔恨才丢人呢?”这句话至少能说明两点,一是王阳明豁达,不会因为一两次的得失而自乱阵脚。二是眼界宽广,即便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他也知道官场之外还有广阔天空。

这样一位从小叛逆、不把科举考试放在心上的人,怎么可能把全部心思放在官场上。更不要说王阳明还要龙场悟道教书育人。或许在这位圣人心中,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还不如开一场讲座呢。

再来说说外因。

嘉靖皇帝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天子,他任意妄为的外表下是颗孤注一掷的心。他认为当皇帝就要听小曲晒太阳嗑瓜子,所以四十年如一日的嗑药以求多享受几天生活。他还认为帝王之术在于制衡,就放纵朝臣窝里斗。这样的性格,若是讨厌一个人,只怕终生都不会改变想法。可惜的是,王阳明就是那个被他讨厌的人。

这件事还要从更有个性的正德皇帝说起,这位皇帝没少主持美女选秀,只可惜荒唐一生身后无子,于是堂弟嘉靖光明正大的更进一步。可是嘉靖高兴劲还没过呢,就发现自己的户口本变了。不是变了户籍地址,而是父亲一栏换人了。唉,自己的母妃也没改嫁,这算什么事啊?于是嘉靖坚决不同意换户口本,但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却坚决要给皇帝换个爹,这就是“大礼仪”之争。

这件事中嘉靖皇帝占着人情,杨廷和等人占着法理,可是王阳明呢?他完全是一个悲催的炮灰。头上诸位大神打架,王阳明这个有些名气的闲散人员啥也没说。可是很多时候,不说话不代表能置身事外,谁让你王阳明有名气呢?你交“人气税”了么?

怎样才能把这位“群众基础雄厚”的人搞垮呢?著作等身的文字中,找出几句有争议的太容易。王阳明写过一句“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啥意思呢?按照杨廷和等人的说法,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皇帝无论管谁叫爹都是小事情,治理好天下苍生才是正事”。这不是指着皇帝的鼻子说他不务正业么?

嘉靖听到这种说法也气坏了,本来还想着把他弄进京城帮自己站台呢,怎么说也是一位微博加V的人。可是他竟然有这样的念头,这是当朕没有脾气么?既然想为百姓做事,那就在一线工作吧。于是王阳明一直在地方“劳苦而功不高”。

在这件事情中有一个反派人物杨廷和,他为什么要诬陷王阳明呢?这涉及到明朝的另一个隐患:党派之争。王阳明的贵人是兵部尚书王琼,这个人可是实力派,还与张居正、于谦并称为“明朝三重臣”。可就是这样一颗大树,却随着嘉靖皇帝的上位而轰然倒下。他败在谁的手里呢?正是杨廷和。

王琼与杨廷和之间的是非曲直很难说清,事实上,只要与党派扯上关系,想要干干净净的为官也不可能。总之王琼在党争之路上倒下了,他身后的大兵小将自然要遭到清理,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杨廷和在嘉靖面前编排王阳明的坏话,不用掐指算都能想到。

除此之外,王阳明不被重用的原因就是心学。这门哲学令他名声大振,也断送了他的职场之路。当时的主流学派是朱熹的程朱理学,虽然朱熹老先生并不是程朱理学的践行者,甚至做出许多自打耳光的事情,但是这门学说却生命力顽强。在明朝只要想当文科生,就必须在上厕所的时候也背几句朱子语录。当时明朝的文臣包括王阳明,都是依靠这些知识才带上乌纱帽的。

大环境如此,王阳明的心学自然有标新立异之嫌,不被主流媒体所容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我认为王阳明还是相对幸运的,至少他有吃有喝有俸禄可拿,没有向曹雪芹、梵高那样,牛的一塌糊涂还要为晚饭发愁。

种种原因之下,王阳明的职场之路必然不顺。但也正因为不顺,才让他有机会参透心学的奥妙,而不是在朝堂之上争斗半生,最后泯与众人。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夜狼文史工作室


虽然王阳明是圣人,但圣人并不一定会做官。孔子、孟子,仕途都不顺。虽然我们相信,王阳明绝对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并不是个和光同尘的人。


首先王阳明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并不算是超级学霸,没有入翰林。按照明朝的官场习惯,没入翰林入内阁基本无望,最高也就是个吏部尚书。不过王阳明连兵部尚书都没做到,去世前只是个南京兵部尚书,虽然也是正二品,而且也是专业对口,毕竟王阳明33天就平定宁王之乱。

但是南京兵部尚书,和北京那个兵部尚书的权力是不能比的。这都在于当时内阁首辅杨廷和的阻挠。原来王阳明和前兵部尚书王琼的关系好,而杨廷和和王琼并不对付,所以把王阳明也算成王琼的人。当时王琼已经退休在家,如果王阳明顺利进京,那么王琼不就又有复出的机会吗?



经过这样的考虑,虽然嘉靖想用王守仁,但由于被杨廷和反对也只能作罢。不过这对于王守仁也无所谓,他当时已经年过五十,更大的兴趣在于学术和教育,而对尔虞我诈的官场并不特别热衷。


林屋公子


这已经不是嘉靖皇帝想用谁的问题了,当时的情况是谁愿意为嘉靖皇帝所用;嘉靖作为外地藩王进京当皇帝,到北京的当天就喝大臣抗议应该以皇帝的礼节来迎接他,而不想让人用太子的礼节来迎接他;逼走了很多大臣;接着,又想给自己的亲生父母建立宗祠,前朝的大臣当然很反对啊,你这让先帝怎么办,所以一半大臣又走了;当时很多人嘉靖想留都留不住,更别说用了,嘉靖皇帝的各种倒行逆施,显然和王阳明所崇尚的礼是悖逆的,这种情况下王阳明怎么会为他所用!


说文与物


明代的王阳明,武能带兵平叛以少胜多,文能创立学派,贯通古今,真可谓文武全才,被后人以圣人称之。为何得不到嘉靖皇帝的重用呢?其实并非得不到嘉靖帝的重用,而是王阳明去世的过早,他们俩所处时段,重合时期也就7年,确切的说是4年〈王阳守孝三年在家除去〉。在这短短4年里,刚登基不久的少年天子,根基尚不牢靠,如何去对一个不甚了解的地方官重用呢?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嘉靖七年〈1529年〉

明嘉靖帝〈1521-1566年在位〉16岁进京登基,是从一个蕃王继位而成。因为不是太子,从法统上来讲并不是很硬朗,况且是先前一直处在地方上,朝堂之上并无班底,他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把控住朝廷。此时王阳明父亲去世,王阳明依照规制回乡守孝三年。在这几年里,十六七岁的少年天子也不可能注意到回乡守孝的王阳明。但王阳明的官职依然是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是正二品的大员。

1527年王阳明受命出征广西平叛,被封为总督两广兼巡抚,可见此时嘉靖还是委以重任的,但也是王阳明生命最后两年了。1529年1月〈嘉靖七年〉,王阳明病逝。

综上所述,王阳明与嘉靖帝时期真正相交集就四年,太过短暂。嘉靖帝在位可是四十五年啊,他真正说一不二,独断乾纲是后三十五年。前十年多少和内阁商量着来,对于王阳明短时间内了解有限,更谈不上去重用了。若王阳明再多活个十年,以王阳明的学识才能,进入中枢内阁,得到嘉靖帝的重用,也是极有可能的。


乾史坤今


嘉靖帝不重用王阳明?他是重用,但不抬举!他对王阳明没兴趣,不是一路人!王阳明幸亏早死,不然活得难受!嘉靖帝即位之初对王阳明寄予厚望的。

一,出兵广西平叛,直捣贼兵巢穴

史料记载:

嘉靖六年(1527年),广西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嘉靖帝下诏命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开赴广西平叛。(王守仁官职蛮大,挂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实授两广总督兼巡抚)

十二月,守仁大军进抵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宁王叛乱,十分害怕,于是放弃抵抗,投降。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

王守仁集合各路兵马连同收编的叛军,袭剿断藤峡叛军主力。

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进驻南宁,故以为王守仁以散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弛缓。至此,湖广兵(湖南湖北乡勇民团)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叛贼巢穴。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

——嘉靖帝上台之初,能够果断重用王守仁统兵广西平叛,说明他此时政治头脑清醒的,他把广东广西两个省军政大权交给王阳明了!

二,王阳明功成病逝归途

平定叛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

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遗体经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

朝廷体念守仁前功,赐封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三,嘉靖帝是无道昏君,一心修道成仙,不顾百姓死活。王阳明如果活着肯定难受

在嘉靖七年,王阳明已经病死。实情论之,嘉靖帝对王阳明不薄,比起前任皇帝(王阳明立功不赏),那是很不错了。

但以嘉靖帝后来的性格作风,王阳明在嘉靖七年死掉是正确的!他如果继续活25年,非气死不可!

嘉靖帝与王阳明是不对路的!王阳明是正统儒学大家,自成“心学”一派。后世称之王夫子。

嘉靖帝是什么人呢?

①即位之初,就搞出大礼议事件。他违反祖制,挑战传统,不肯以过继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而一定要给他亲生父亲兴献王追封皇帝名号。朝廷大臣就为这桩违反祖制继承皇位的事件,闹得天下震动!最终以少年嘉靖帝胜利画上句号。

试想,如果儒学大师王阳明在北京朝廷做尚书,他能不仗义执言,维持祖宗礼制吗?幸亏他不在朝中,躲过一劫。嘉靖帝对于强烈谏阻的大臣全都给予打击,毫不手软!

②嘉靖帝喜欢什么?修道成仙。他迷信道教,在皇宫内院大建道观场所,大举祈福祭祀活动。所以他不用耿直正派的夏言做内阁首辅,而宠信严嵩!因为严嵩支持他修道成仙,还给他写祭祀的青词(祭文),官场和民间都说严嵩是青词宰相!严嵩做首辅20年,后来被徐阶设计整倒了,而徐阶也是能写一手好青词,哄得皇帝开心。

王阳明会写青词吗?他会坐视皇帝不顾百姓死活而一心修道成仙瞎胡闹吗?

嘉靖帝昏庸无道到何种地步?当时明朝国库一年财政收入二百万两银子,他在宫中建道观场所、祭祀等花费,一年就消耗二、三百万两银子!就是说,朝廷一年的税收都不够他一个人消费!军队的工资,全国官员的工资,还有各地自然灾害的救灾款,都要另外想办法筹措!

连一个六品小官海瑞都无法忍受无道昏君嘉靖帝的所作所为,如果王阳明还活着,他要么退隐,要么不断上书劝谏,等于找死。

所以说,王阳明在嘉靖七年死去是正确选择!不管怎说,他已是一个完人!皇上给他加封,官员对他敬重,士兵和百姓爱戴他,读书人大大抬举他的《王阳明心学》,他得到很高荣誉,后来配享孔庙!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大城公


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齐列,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的学说思想即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各地,远播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并与孔子、曾国藩并称中国漫漫历史里仅有的“两个半圣人”。然而,这样一个不世之才终其一生却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造成这个结果当然是有其原因的,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先对王阳明有个基本的了解,王阳明最广为人知的事可能就是教科书上提到的“守仁格竹”了。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不过他的生命里并不止这一件“出格”的事情,他还曾在新婚之日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曾在落第之时,说出“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之语…他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潜心学问之人,以至于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也是他的粉丝,其曾言“一生低首拜阳明。”

了解了王阳明后再来看这些他没能受到重用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大礼议”事件的影响。正德十六年(1521),刚刚登基的嘉靖帝便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这时候的嘉靖帝想到了两年前仅仅用了35天便平定了宁王叛乱的新晋大臣王守仁。在这件事上王阳明其实是站在皇帝这边的,毕竟人伦即天理,孝顺即天理,阳明先生眼里,帝制岂能大过天理?但是,他并没有对此事表态,因为这个时候表态有邀功嫌疑,这种事情,阳明先生绝对不会做。

然而,有些事并不是沉默就可以对付的。众所周知,当时的明朝有着一个隐患——党派之争。而此时的王阳明正是站在首辅杨廷和的对立面,杨廷和根本没有打算放过他。不巧的是,阳明先生还写了诗来表示对这类无谓纷争的无奈,例如《碧霞池夜坐》中写道:“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等。这便被杨廷和等人抓住了把柄,直接上呈给嘉靖帝。皇帝本对他抱有巨大期待,期待他能支持“统派”,但王明阳的冷漠使之大怒,也就从此与王阳明有了隔阂,不再打算重用他。

除此之外,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因为当时的主流学派是朱熹的程朱理学,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员,包括杨廷和都是朱熹的门徒,对王阳明的心学深恶痛绝。他们绝对不允许一个“异类”被重用。即使后来杨廷和倒台了,王阳明也依然无法得到重用,因为后来的首辅杨一清觉得皇帝必须遵循理学规范,认为王阳明的心学会影响皇上,让皇上无法成为圣君。

这些种种的原因导致王阳明未被嘉靖皇帝重用。而对于王阳明来说,未被重用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一生仕途坎坷,王阳明才可以用心钻研心学,才能集大成。就连余秋雨也直言:“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不幸的是他的仕途坎坷,幸运的是他远离了官场,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成就自己的哲学思想。就像他临终的遗言一般“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邓海春


王阳明的仕途和海瑞很相似,海瑞是大清官,很得民心,王阳明有能力,学生遍天下,但两人都远离权利中枢,终身不被重用,两个能臣皇帝不知道吗?非常清楚,为什么不用,因为海瑞很倔,王阳明很狂,两个都不是听话的人,两人威望很高,杀又杀不得,只能弄远一点凉着。

江西吉安的阳明书院。

随便讲几个人,以前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有个叫毛润之的,他看了王阳明的心学后大受启发,写了篇《心之力》被他老师杨昌济看到了,大加赞赏,觉得此子堪大用,把女儿杨开慧嫁给了他;浙江也有个叫蒋志清的,看了王阳明的书后,万分崇拜,取了王阳明的书籍里一句话“大中至正”改为自己的名字,叫蒋中正;再往前一点,1905年带领着日本打赢了沙俄的东乡平八郎,东方人第一次打赢西方,举世界之哗然,别人问东乡平八郎打赢的秘诀是什么,他拿出了随身带的腰牌,上面有七个字:一生俯首王阳明,我靠就是靠这七个字打赢的。

王阳明画像。

王阳明的名气太大了,太多人崇拜、研究他,近代是这样,现代亦如此,在王阳明时代的明朝,更是趋之若鹜,他是中国历史上心学集大成者,开创了阳明学一派,建立阳明书院,并在各地讲学,学生弟子无数,为当朝偶像,就这样一个有才学的人,皇帝当然知道,而且还是朝廷的大臣,不仅如此,在军事上,王阳明曾平定江西动乱,把流窜各地十多年的匪徒剿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他又前往福建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仅一个月就宣告结束,再立奇功,总督两广时又去广西平叛,匪贼听说王阳明来了,打不不打直接投降,就这样霸气。

浙江绍兴的王阳明墓。

这就样一位文武双全的王阳明,虽然官至二品左都御史,署理两广,又封新建伯世袭,但一生都在南京朝廷游荡,在外地迁来调去,从没进过北京权力中枢,没有真正被三朝天子重用过,这和他处事风格有关系,得罪很多朝中人,其实文治武功后,年轻的嘉靖是要调王阳明入朝的,但被内阁首辅杨廷和给阻止了,当时朝廷党争严重,王阳明是王琼这一派的,跟杨廷和是死对头,王阳明功劳很大,招到很多人嫉妒,所以在杨廷和在任,王阳明入京路被堵死,可惜的是两人在同年去世。


图文绘历史


《还世界以大光明》

        最近,心里很不平静。

        疫苗造假,突破人性底线,人神共愤。官员自杀,让人恨忧参半。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我们欣喜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另一方面,许多问题依然不容回避: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饮水、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堪忧,药品、疫苗造假,人性底线屡被突破;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多少人德行有亏,医疗、教育皆成生意;权力、良心待价而沽,有些公职人员大德、公德、私德样样失守……稍有良知者慨然悲伤。

       社会之病,人皆为医。唤醒良知,此心光明,人人有责。

       1、做好自己。“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祈愿人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讲自己不讲别人,讲内因不讲外因,讲主观不讲客观,做参与者、奉献者、担当者,自己先做有良知、致良知的好人。

        2、照亮人心。在我心光明的基础上,以良知照亮人心,用生命唤醒生命。做好本职、经营好家庭,影响带动身边人“凡经我手,必定更好”,共臻至善。

        3、勇于先行。 大家都是学习阳明学的先觉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还应该成为践行良知学的典范,勇于做知行合一的履践者、表里如一的传播者、千死百难的磨砺者,以阳明先生勇于任事、任难“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担当和救苦救难、“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佛陀精神去传习良知学说。

        “乱花渐欲迷人眼”。把良知学撒向国人门前,推向民众,此时正当时。愿为马前卒,不负光明心。

       请各位同修责善。


国学传习


1529年,57岁的王阳明结束广西剿匪后,因为积劳成疾,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从小就有的肺疾爆发了,整日咳嗽甚至吐血,浑身长有毒疮,每天只能喝几勺稀饭,还经常呕吐,王阳明屡次写奏折请求回老家养病,嘉靖皇帝一直很不人道地不予批准,直到他最后实在撑不住了,也许已经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近,所以没等皇帝批准,就乘一小舟踏上回老家的旅程,准备叶落归根,但船沿章江行至南安府青龙铺江面时,王阳明平静地去世,去世前留下“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八个字。



那么,很多人会问,王阳明作为一代圣人,“立功、立德、立言“”基本达到了三不朽的境界,但为什么终其一生并没有得到当时朝廷的真正重用,除了赫赫的军功和新建伯的荣誉封号,并没有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始终未能进入帝国的核心决策层内阁,这是为什么呢,王阳明为什么一直受到奸臣甚至是忠臣的批判和排挤呢?



其实这个问题还要从王阳明的学说找根源,可以归结为:

第一,王阳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释道儒三教合一,其实一辈子都在和佛教道教以及当时一统天下的朱熹理学作斗争,尤其心学对朱熹理学的背叛是非常直接非常彻底的,这在当时占绝大多数的读书人看来无异于洪水猛兽异端邪说,自然无法接受,当时的情况是群起而攻之。

第二,刚愎自用、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也排斥甚至厌恶阳明心学,再加上皇帝身边的奸臣小人嫉妒王阳明的才干,生怕王阳明风头太劲抢了自己的戏份,忠臣腐儒固守朱熹的教条,对王阳明持否定态度。所以,朝廷里反对王阳明进入核心决策层的声音,始终大于让王阳明进入内阁的声音。

第三,当时赏识王阳明并大胆启用王阳明带兵出征的兵部尚书,在权力争斗中失败,没有能在仕途上再给王阳明以强力的支持也是一个原因。



不过,如此这般的命运造化,可能使得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却多了一个含金量更高的哲学家,一个“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不朽圣人,这就是命运。


驴和熊猫


说点实话吧,因为朱家不喜欢王阳明,注意,我说的是朱家,而不是嘉靖朱厚熜一个人。现在网上大肆吹捧王阳明,快把他吹成神仙了。

在明朝,王阳明活着的时候,他混的只能说一般,当然这是跟他有相同境遇的人相比。同样是平叛立功,杨一清就进了内阁,当了首辅。

而王阳明呢?他担任最大的官职是南京兵部尚书。你以为他是兵部尚书,但其实是南京的,是个虚职,明朝的都城在燕京。

或许你会说,王阳明官不大,可人家是新建伯啊。其实他这个新建伯是真的,但是却没证书,也就是铁劵,同时没有补贴。为啥呢?

因为被朝廷扣下了。

更悲催的还有,王阳明晚年是去江西平匪乱的。他自知时日无多,想叶落归根,结果朝廷不同意,他是抗命回家的,结果死在了半路上,在一条小船上走完了一生。

他是万年得子,这时候他儿子才不到十岁。

那么完成这些原因有哪些呢?

1.心学。王阳明提出心学后,一度被理学打入异端。因为王阳明对朱熹的质疑,对心学标新立异的注解,使得皇帝不敢用他。

2.派系。王阳明在正德年间是兵部尚书王琼的人,而王琼跟内阁首辅杨廷和势如水火。明朝的文臣就是这样的,好斗且贪。所以杨廷和多次阻止王阳明的升迁。其实如果一个杨廷和也没关系,但其实杨一清也是这个态度。有一次嘉靖问杨一清,王阳明能不能用。

杨一清没说话。比如《明世宗实录》记载:“礼部尚书席书奏荐致仕大学士杨一清、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文武兼资、才堪将相。今一清已督三边,守仁当处之内阁秉枢机,无为忌者所抑制。”

3.关系。朝中有人好做官,杨一清有他师哥,前任内阁首辅李东阳提携,而王阳明却没有。而且严格意义上讲,王阳明虽然是文臣,但是他干的却是武将的事情,这就导致他使用没能走文臣的路,也因此没能进入翰林。明朝内阁有个传统:非翰林不入阁。

为什么呢,翰林整天在皇帝老板面前转来转去,一回生,二回熟。而王阳明自从被刘瑾贬谪到贵州,就常年在外,如果你是老板,你敢用一个自己见都没见过的陌生人吗?

俗话说,时也命也,王阳明没入阁,他才有机会完善心学体系,才能读书育人。否则多了个官,少了个心学。

值得庆幸的是,王阳明死后50年,终于进入孔庙,心学被正式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