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前的风云涌动,于谦、徐有贞、王文等人朝堂之上的角逐

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兵败土木堡,自己还被俘虏。大明危难之时,于谦挺身而出,主持大局,扶持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并在北京保卫战中击败蒙古也先,救回朱祁镇。


夺门之变


  打猎归来的朱祁镇回来以后,身份就很尴尬了。朱祁钰已当皇帝,当然不甘心把皇位归还给朱祁镇,于是朱祁钰把朱祁镇囚禁于南宫。

  不仅如此,朱祁钰还于景泰三年(1452年)废掉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次年朱见济夭折,朱祁钰又没有其他儿子,太子之位就一直空悬着。


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祭祀时突然发病的,而且病得很重。太子之位久而未决,短短的10几天内朝堂之上风云涌动。朝堂之上,至少有3派势力正在角逐。

  1.大臣于谦、王直、胡濙等人商议,要上奏朱祁钰,要求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朱见深之前虽然曾被废过太子之位,但他毕竟已经是朱祁镇的长子。于谦等人是遵循大明的规矩,扶持大明正统。


夺门之变


  2.大臣王文和宦官王诚在计划迎立襄王世子为皇储。王文是不希望朱祁镇这一脉的人当皇帝的,因为朱祁镇被俘虏之时,听闻蒙古也先打算和谈并放回朱祁镇,朝中众臣纷纷出主意迎回朱祁镇,唯有于谦、王文等人持反对意见,原因是担心也先提出更高的条件。于谦为人耿直,全心为大明着想,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支持朱祁镇这一脉重登皇位,但王文却担心朱见深当皇帝后跟他算旧账,所以他打算迎立襄王世子。所谓的襄王世子是朱祁镛,是朱高炽的嫡三子襄宪王朱瞻墡(朱瞻基的同母弟弟)的嫡长子。按明朝的规矩,朱瞻基这一脉是正统,除非朱瞻基这一脉的人死绝,否则皇帝是轮不到朱瞻墡这一脉的。


复辟的朱祁镇


  3.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暗中策划迎回朱祁镇。朱祁镇已是太上皇,不可能还继承皇位,只能通过政变的方式夺回皇位。

  此时,朱祁钰正在病重,这3派首脑人物打算逼宫。不过,这3派如果按照正常的方法去

上奏给朱祁钰,逼朱祁钰确立继承人,我认为最有可能成功的是王文和王诚这一派。原因很简单,朱祁钰为了让他这一脉能够坐稳皇位,已经对朱祁镇和朱见深父子做了太多不符合规矩、不地道的事情。一旦皇位重回朱祁镇和朱见深这父子俩手中,这父子俩肯定也不会放过他和他的家人。所以他一定会扶持非朱祁镇这一脉的人继承皇位。于谦等人商议立朱见深为太子时,王文假装糊涂,曾说:“哪能知道皇上要立谁呢。”王文就是看出朱祁钰不愿意把皇位归还朱祁镇这一脉,才想到要迎合皇帝的心意,计划迎立襄王世子。


复辟的朱祁镇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都是在朝堂之下被压制,混得不如意,但他们深知富贵险中求的道理,所以才会策划发动政变,迎回朱祁镇。一旦政变成功,他们将有从龙之功,前程不可限量。

  朱祁钰是在正月祭祀时突然发病,并召见石亨,让石亨代为祭祀。石亨是聪明人,皇帝病重,危在旦夕,太子之争必将再起波澜。对于石亨等人而言,这是最佳时机:1.朱祁钰病重,势必疏忽防范;2.如果太子确定为朱见深,则发动政变就没意义了,如果太子确定为襄王世子,复辟之事将增加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石亨抓紧联系他的同党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制订详细的计划,开始付诸实施。


朱祁镇与朱祁钰


  朝中一些大臣去看望朱祁钰,朱祁钰表示病有好转,正月十七日可以上朝。于谦、王直等人也是在正月十六日与朝中群臣商议,在正月十七日上朝时,将一起上奏朱祁钰,请求立朱见深为太子。届时,不管朱祁钰答应与否,太子之争将正式拉开序幕。对于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来讲,时间不多了,正月十六日是最后的期限。

  在正月十六日之前,曹吉祥已面见孙太后,取得孙太后的支持,并做好发动政变的准备。正月十六晚,石亨、张鞁率领京营军队进入紫禁城,会合曹吉祥、徐有贞,去南宫强行打开南宫之门,见到朱祁镇。众人拥着朱祁镇一路来到奉天殿,让朱祁镇坐上皇帝宝座,众人一起叩拜,高呼“万岁”。石亨敲响钟鼓,召集群臣到来。众朝臣来到之后大为吃惊,徐有贞正式宣布太上皇复辟,众朝臣只好跪倒参拜,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


朱祁镇杀于谦


  重登皇位的朱祁镇开始算旧账,由于多种原因,于谦、王文等将他废除又拒绝救他的大臣都被杀死。没过几天,朱祁钰也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