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復工兩手抓丨有序、有料、有趣、有溫情,湘環職院網課也精彩

通訊員 黃紅焰 李英傑 肖明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唐曦

2月17日,原本是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師生相約新年入學的日子。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該校積極應對,多措並舉,堅守立德樹人使命、勇擔教書育人責任,按照省教育廳和學校統一部署,“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

自2月17日以來,該校全體教職員工通過班級微信群、QQ群、騰訊會議、騰訊課堂、學習通、QQ平臺、職教雲等網絡平臺和直播軟件,共計開設了469門網絡課程,保障了教學工作的連續性和系統性。

有序:潛心做準備 淡定迎挑戰

面對特殊時期的特殊教學方式,該校各二級學院制定了線上教學工作方案,要求教師嚴守工作紀律,提前做好課程教學方案,精心準備教學內容,規範網上教學操作流程。

“教學過程要精心安排教學環節,學生有簽到、網絡有記錄、學習有測驗、答疑有互動、討論有環節;任課老師要做好WORD文檔;開課前要將平臺鏈接或平臺入口發給每位同學,保障學生按時參加線上學習。”學校負責人介紹,任課老師們還針對個別偏遠山區一時無法實現同步在線學習的學生,單獨提供自主學習方案。

△馬玉蘭老師學習通平臺課堂建設情況

身在湖北省宜昌市的生態宜居學院馬玉蘭老師在為2019級建築室內設計專業上《室內製圖原理》網課前,在“學習通”平臺上完成了課程建設,上傳WORD教案、PPT講義及與課程內容相關視頻。“這樣不僅上傳上課內容,更主要的是熟悉‘學習通’及‘騰訊課堂’等平臺功能並熟悉操作流程,如怎樣‘點名’、‘提問’、‘互動’、‘佈置作業’等等。”正式上課時,馬老師選擇了使用“騰訊課堂”小程序進行直播。每天她早早來到直播間,在微信上完成了上課打卡,然後在“騰訊課堂”進行直播教學,通過PPT進行講解。對有些地方4G網絡信號不穩定,網絡課堂學習不完整的情況,馬老師課後將課件講義及相關視頻上傳到班級QQ群,併發鏈接開啟課堂回播,確保每一個學生不掉課。

有料:天涯若同窗,師生共課堂

全面實行網上教學,對於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來說尚屬首次。為更好開展線上教學,保障教學要求與教學質量不降低,各二級學院、教研室組織任課老師開展了線上教學培訓,熟悉操作方法和流程,確保任課老師能夠熟練使用在線平臺開展線上教學;開展線上集體備課、網絡課程資源建設;針對大部分老師首次使用網絡平臺開展線上教學實際,注重做好網絡平臺培訓和跟進式指導,安排有經驗老師及時解除任課老師因技術問題而帶來的教學不暢和技術焦慮,為線上開學做好準備。

老師們還通過教學班級群提前和學生“見面”進行測試,修正網上教學方案。線上教學中,老師們更是“各顯神通”,運用線上直播、線上答疑釋問、互動討論、線上佈置評閱作業等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在線提問討論,深度參與課堂學習,線上師生互動交流熱烈。線上教學取得良好效果,同學們學習積極性高漲,新穎的授課方式受到了同學們普遍歡迎。

△尹婷在進行《MySQL數據庫》網課直播

“萬事開頭難,第一次總會伴有意想不到的插曲。”生態宜居學院尹婷老師在上《MySQL數據庫》課程時,就遇到了“網絡信號不好、卡頓了、聽不到聲音”諸如此類的問題,但她沒有慌亂,而是迅速調整授課方式,通過QQ群、微信群傳送課件,最大程度持續學習。

有趣:全新去嘗試 著力促提升

“網課別開生面,給了老師和同學們很多挑戰和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契機。在上《手繪表現技法》課時,我就多方面收集線上教學素材,思考如何通過線上平臺既能滿足教學任務需求,又有一定趣味性,給學生們信心和趣味,積極參與到網課中來。幾堂課下來,因課前充分準備,課中與同學們積極互動,學生信任度高,反響很好。”危學敏老師在一次網課後總結道。

△隨機點名必答題

打破傳統的“面對面”課堂教學方式,老師們利用雲課堂教學視頻及課件、QQ群同步圖文講解+指導、在線課堂作業、師生在線討論等形式開展教學,線上教學教學手段豐富,新鮮感使得學生參與度高、積極性強,氣氛熱烈融洽,超出了老師們的預期。學生的高出勤率,給了老師們強大的動力,師生熱情高漲,教學相長,勁頭十足。

“疫情擋住了我們返校的路,卻擋不住我們學習的腳步。”2019級建築室內設計專業於雯晴同學表示,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網課拉近了居家隔離老師和同學的距離。

△2019級建築室內設計專業同學認真上網課

有溫情:一夜清香發,乾坤萬里春

線上教學是為了連續同學們的學業,但絕不只是停留在按照教學計劃傳授書本知識上。非常時期,疫情是更重要的教材,災難是更深刻的課堂。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老師們在線上教學過程中,紛紛通過網絡將新冠肺炎疫情防護知識、心理健康輔導、寓教於樂等融入教學活動中,確保疫情防控和教學工作兩不誤。課堂上,他們將專業知識和眾志成城同心協力戰“疫”話題相結合,為同學們帶來與以往不同的開學第一課,培育同學們關心時政、理性思辨的能力,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