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心潮逐浪高》新疆兵团作家吴永煌战疫情力作


兵团画家潘劲伸国画作品《必胜》

《心潮逐浪高》(报告文学)

位卑未敢忘忧国

--宋.陆游

“兵”出天山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初春的2月4日晚,天山撒满惨淡的月光,北坡的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四周,茫茫雪原,寒风袭人。

停机坪的高架灯下,一支身穿红色棉装的队伍列队走向飞机,呼出的哈气袅袅散发。这是国家驰援武汉的第39支医疗救援队,由兵团100名医务人组成,带着兵团儿女对湖北和武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准备连夜驰援武汉。

武汉告急:缺医护人员;缺医用物资。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是兵团人的高度认识和自觉,兵团光荣的传统作风!兵团人骨子里就有着“兵”的血性!

武汉有难,国家有难,兵团必须雷厉风行。

当天,兵团石河子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30名专业医护人员从150公里的天山北坡来了;第六师五家渠医院的10名专业医护人员从天山中部来了;远在500公里的兵团第五师医院14名专业医护人员从天山西部来了;远在近千公里的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医院10名专业医护人员从天山南麓来了。从兵团各地各部门抽调的24名后勤保障人员也来了。

疫区就是战场,兵团儿女当自强。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杨宗树主动请缨,他说:“武汉疫情紧急,我们不冲,谁冲?作为一附院的一员,就有这个责任,让无硝烟的战争早日结束。”

杨宗树的爱人赵蕾也是医院医生,对丈夫的举动很理解和支持,她安慰丈夫说:“放心家里,希望能够快速的打一场胜利的战争,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岳母刘桂花听说后,虽然有些担心,还是一边帮忙整理用品,一边擦眼泪,还再三叮嘱女婿做好个人防护。她自豪地念叨:“我们宗树是党员,是党员。”

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内科主治医生刘刚情结万般地说:“我爷爷从武汉带着我父亲来到新疆,我也是生长在新疆的武汉人。能够以这种机会回去,能够帮助老家人度过难关,我觉得很有意义。”自告奋勇地加入了兵团医疗救援队。

救死扶伤,敬佑生命。是仁者的神圣天职,也是博大境界。

兵团援鄂紧急医疗救援队领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刘锋说:“我们决不辜负兵团人民和石河子大学党委的殷切希望,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一定当好新疆的儿子娃娃,让武汉人民感受到兵团人民的关爱。”

他们救援的医院在武汉市江汉区,是疫情最为复杂、最为严重的区域。在武汉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是这样义不容辞地站出来。

叶丹是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二科护士长。3日晚上9点,她接到动员通知,就第一个请战。领导考虑他有两个孩子,小的才一岁半,没有立刻答应。她对领导说:“我是党员,爱人也特别支持我。”

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是有着亮剑精神的红军之师(原六军十七师),传承着红色血脉。“生在鄂豫皖,长在南泥湾,亮剑在太行,戌边在天山。”是这支英雄之师的写照。1927年11月,就参加过湖北黄安、麻城农民起义。

按照兵团的要求,第六师只需抽派10名专业护理人员,可报名的医护人员就多达118名,年龄最大的才32岁,最小的只有24岁。其中担任此次护理医疗队队长的张志霞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孩子不满4岁,另一个还不到1岁。

在出征时,她坚定而自信地表示,带去的不仅是六师的希望和支持,也是兵团的信任和支持,完全有信心跟全国人民一起打赢这场阻击战。

李志鹏是此次医疗救援队唯一的男护士,接到通知后没有多想,就主动报名参加医疗队。他说:“我虽然是名护士,在武汉和国家有难的时候,就应该把自己所学所用奉献给社会,支援武汉。”

“兵医”擎旗出天山,不获全胜誓不还。

随着一声巨响,飞机离开了地面,飞上了皑皑的天山,飞出了连绵的天山,飞向疫情紧急的武汉。

机杼声声急

“我来了。”

“我也来了。”

2月6日,寒风凛凛,一个个带着口罩的工人踏着积雪,迎着寒风,快步走进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山东如意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的大门,就像入列的战士亮声报名。

昨天,公司一接到兵团工信局生产4万件一般性隔离服的委托,就立即通知在市居住的员工,不到1天的时间,80多名工人就雷厉风行地赶到公司。

这家公司是纺织服装加工企业的,生产隔离服还是第一次,既没有相关资料,又没有相关生产经验。企业相关人员认真查阅制作隔离服的生产技术标准和工艺要求等。没有样版,技术人员就将样衣分拆,然后打版。制作隔离服的原材料无纺布又薄又脆,缝制幅度长,员工就对机器设备进行反复调试。

2月7日,公司就顺利启动了一条生产线,也果断地把日生产时限定为12小时。工人们每天都在加班加点生产隔离服。从打版、裁剪到制作,一套看似简单的隔离服有着近20道的工序。工人们每天从上午9点半上班,除了一天三餐吃饭时间,都要一直忙到晚上10点。

公司副总经理刘伟胸有成竹地说:“前面两天都是试运行,能制作出1000多件。等后期制作流程熟练了,再有部分员工复工,可以争取在15天完成4万套隔离服生产任务。”

疫情就是战情,通知就是命令。

新疆芳婷公司是兵团第十二师一家生产针织内衣的企业。2月3日,芳婷公司接到兵团第十二师党委下达的一项特殊任务,加班加点代加工隔离服,支援兵地疫情防控一线。

生产隔离服,是完全不同的产品,也是截然不同的生产流程,给企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对于投身疫情防控一线的人来说,隔离服无异于护身“铠甲”。

“争取全员到岗复工生产,开足马力生产医用隔离服。”军令如山倒,公司当即做出果断决定。当天,仅6个小时,全员到位。他们连夜调试设备,以尽快生产,满足需求。

抗疫是与时间赛跑,也是与生命赛跑。

48岁的党员陈卫芬主要负责隔离服帽边制作,每天工作将近12个小时,连泡好的茶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她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我们争分夺秒,就是希望能为疫情防控尽一份微薄之力。”

相对于针织产品,隔离服的材料是单面布。为了减少材料浪费,需要反复计算,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一倍。

王新岭是公司上下公认的金牌裁剪工,最早返厂的他在岗位上已经坚持了36个小时。王新岭说:“在特殊时期,制作材料十分紧俏。所以我们不能浪费一分一毫,精打细算地生产,才能生产出更多的隔离服。”

机杼哒哒支前线,干群一心做“铠甲”。

仅开工40个小时,就生产出2000套隔离服,被立即送往疫情防控一线。

芳婷针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丁林喜说 :“生产车间就是抗疫战场,机杼声就是战鼓响。为武汉加油!为防控加油!”

垦区都是前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中,武汉只是最主要的战场,兵团各垦区都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前线。

1月25日,兵团第七师医院一群高大的身影坚定地走上了兵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斗的最前沿。

1月20日,一位从武汉返疆探亲的42岁女士,在22日抵达奎屯后,出现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等不适应症状,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进了七师医院。这是兵团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七师医院预期组织的16人医护队,已经严阵以待,只要出现疫情,就会向病魔发起冲锋。

感染科主任王平是感染科医护人员的主心骨,也是科里最忙的人,除了每天带着科里的医生查房、讨论制定诊疗方案、规范诊疗流程、撰写上报疫情报告,还要参加院里组织的研判会、协调会,从26号起,每天只睡3个多小时,他说;“我们再辛苦也是应该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全力以赴站好每一班岗,坚决打赢这场阻击战!”

姜磊是医院呼吸科医生,2019年12月29号才从支医的南疆皮山县返回奎屯,本可以与家人好好团聚,疫情出现后,他主动报名,请求加入感染科。他说:“我是一名医生,要有医生的担当,我也必须义不容辞,能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打赢这场战役尽一份力,是我的光荣。”他一年不在家,又刚回来,家里孩子才2岁多,领导让他与爱人商量一下。他平静地笑笑,坚定地走进了隔离病区。

感染科医生陈春丽已经51岁,爱人也在单位防控第一线,家里还有90多岁的老人。她报名参战以来,一直坚守在隔离区第一线,眼圈熬红了,嗓子沙哑了,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

感染科护士范文静蜜月刚过完,就来到隔离区岗位上,每天只能在视频上与新婚的爱人说说话。

护士张帆的女儿被确诊为脑瘫,离不开人照顾,爱人也在单位留守,孩子只能交给自己的父母白天晚上地照看。

医者仁心。为了一个生命,他们舍小家为国家,连续17天的鏖战,24小时全天侯被封闭在“与世隔绝”的隔离区里,面容憔悴,疲惫不堪。2月13日,患者终于走出了病房,拥抱春光。王平主任在欢送走患者后,回忆起这段艰难的日子,感触地说:“这就是紧张的战场,就是一场激烈的战斗,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科室,却成了一个战壕生死之交的战友!”

有战斗,就会有牺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牺牲,就显得尤为光荣。

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芳草湖农场振兴南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杨正亮,始终冲锋在防控前线,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2月9日凌晨1时许,他跟同事吃了一个简单的工作餐后,顾不着休息,继续展开疫情防控工作相关研判。正在讨论时,他突然昏厥,同事立即送医急救,终因抢救无效,于凌晨3时18分去世,年仅37岁。

在这场“战疫”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人,将被历史和人民铭记!

“红细胞”工程是第十师北屯市党建工作品牌之一,以社区为主体。疫情当前,各社区“红细胞”纷纷上阵,在疫情阻击战第一线决战“黑病毒”。

刘娟是有着25年党龄的老党员,丈夫、儿子、儿媳都在疫情防控一线,承担着不同的工作任务。得知疫情防控人员紧缺,退休在家专职带孙子的刘娟立即把“重任”交给亲家,到街道报名领取工作任务,成为一名志愿者,认真仔细做好楼道消毒、为居民买菜、登记排查人员信息、值班……她说:“党员就要起到带头模范作用,我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服务大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全家上阵抗疫情的佳话。

2月11日,北屯天气骤变,下午时分,西北风夹着雪花漫天飞舞,寒气逼人,在北屯市瑞祥小区,十师北屯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干部杨林忙碌的脚步一刻也停不下来。

“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在单元门口值守……”杨林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天的工作。

战斗打响,杨林和同事们主动下沉社区,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刚开始,杨林只负责自己小区的一个单元,因工作需要,杨林被派到离家2公里外的瑞祥小区工作。工作地点变化的同时,杨林还“升职”了,楼栋长兼两个单元的单元长,负责1户隔离户,坚守在小区大门口值夜班。

“累点没什么,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杨林和“红细胞”的战友们始终坚信地奋战在抗疫一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援助武汉人民度过劫难,兵团人民爱心无疆,慷慨解囊,向武汉疫区捐款捐物,助威助力,表现出兵团人民的侠骨柔肠,唱出一曲曲人间大爱的颂歌。

一二八团十五连职工牛勇,在南方考察市场,得知武汉因疫情封城,近在咫尺的黄冈也是疫情重灾区,便联系到曾见过一面的黄冈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委托向黄冈慈善总会捐资2万元。返疆被隔离在奎屯豪丰国际酒店后,他看到电视里贵州向武汉赠送蔬菜的新闻后,受到启发,委托朋友又向武汉普济医院捐赠32吨大白菜,特意安排车身上悬挂“新疆兵团群众和武汉群众心连心”的大红横幅,成为一道感人而靓丽的风景线。

这就是兵团人的家国情怀。疫情虽然隔住了人,但心不隔。一棵白菜就是救命菜,就是兵团人的一颗爱心!

第三师五十三团二十连维吾尔族职工塞米.艾海提拿出10万元,让团疫情防控指挥部转赠给武汉市慈善总会。他说:“过去我们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如今,武汉同胞需要我们帮助,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民族情深大如天!

第五师八十一团干部职工吃水不忘挖井人,特别关注援建五师的湖北随州市的疫情,到2月10 日,就向随州市捐款32万元。

有着血性的兵团人,众志成城,坚定而自信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必将与全国人民一道,夺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春光锁不住,大地尽芬芳。

(作者:吴永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兵团作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q\u0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