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太极拳疑难解答:如何练习立身中正、气沉丹田、周身轻灵?

一、如何练习太极拳的立身中正

练习太极拳的身形要求,身体中正,舒松自然,虚实分明,协调完整。在太极拳的套路中,除俯身下势、海底针等少数动作外,都要求身体中正,即从头顶的百会到尾闾,要做到基本成一垂直线,单腿动手时要做到百会与涌泉的连线同地面垂直。此要求贯于整个拳套的始终。这就太极拳入门功的关键。初学者如基础打不好,练习时往往会出现撅臀、挺肚等毛病。为达到上述要求,避免出现毛病,第一步就是练“站桩”。其目的是通过练习相对的静止姿势,以掌握正确的身型。方法和步骤是:

(1)练习者背对墙,端坐在一凳上(凳高与本人小腿长相同为宜),两手扶膝盖,要求后脑与背部紧贴墙壁,微收下颌,目视前方。从中体会头部与躯干保持中正时的要领。

(2)背对墙,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做身体上下起伏、两手上提下按的动作。不论身体上升或下降,后脑与背部都要微微触墙,目的同(1)。

(3)离开墙做第(2)式的动作,要求保持第(2)式的动作规格。

练习(1)~(3)动作时,在不改变身型的基础上,可配合呼吸;起吸落呼要逐步掌握,要做到深长细匀。

(4)做左右“抱球式”动作,要求在一脚虚点地面的情况下,头部、躯干、臀部和支撑腿的脚跟基本成一垂直线。

以上四种方法,要反复练习强化而成自然。有条件可对着镜子练习,以便自我纠正不正确的动作。

二、怎样达到气沉丹田?

首先,应遵循“意守丹田”的原则。意来源于形,而高于形。没有意的指导,任何造形动作,都不能完成。

陈鑫讲:“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心气无不俱下。”

1、心意为先

此理述了心意为先,内气升降及动荡在于意导。打太极拳要求全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在杂念,即要心静用意。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让逆腹式与动作合拍,迫使膈肌上下活动,来实现“气沉丹田”,使内气存养涵蓄小腹,不使横气填胸气上浮。

2、腹式逆呼吸

其次,应遵循腹式逆呼吸的原则。陈式太极运动中,以练深呼吸为主。道学讲:“虚其心,实其腹。”实其腹的练习方法,主要是练气团聚于小腹,以腹式逆呼吸,达到“气沉丹田”。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把胸部由于运动而引起的紧张状态转移到腹部,使胸部宽舒、腹部松静而又充实。这对增加肺活量,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开发时的呼气,膈肌下降,使腹压增强,重心下沉,胸内压则相反地减弱。合蓄时的吸气,隔肌上升,使腹压减弱,重心上移,胸压则相反增强,加大了肺活量。但不要一味沉气,气应当鼓荡,呼吸快慢要适宜拳势和练拳者体质需要。呼吸要求做到深、长、细、缓、匀、柔。呼与吸相交换时,要稍微停顿片刻。配拳势动作为:合或屈、退、虚、蓄、顺缠丝为吸气;开或伸、进、实、发、逆缠丝为呼气。技击时,发劲动作都用呼气,并要求短快完成。

3、严守姿势

其三,严守姿势原则。“气沉丹田”的做法,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形姿势正确有关。姿势正确方能气沉丹田。

练习“气沉丹田”需做好:顶劲领好,尾闾中正,含胸拔背,腰劲塌下,脊柱松沉,命门后撑,裆劲沉着,提档紧合,胯根开圆,呼吸配合,膈肌升降,左右动荡,随意行气,畅达四梢。

三、如何实现太极拳的“周身轻灵”?

“灵”在太极拳中起者很重要的作用。《大拳论》指出:“一举动,周身但要轻灵。”这就道出“灵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武术都讲究“灵”,讲究周身的灵动敏捷,讲究手眼身法步的灵敏协调反应。太极拳所谓的“灵”,不单是指外形上手眼身法步的灵活快速,不是单纯的眼快手快之灵,也不是步活、身活之灵,它更重要的是指人体内在的“灵”——神经感应的快速灵敏,亦即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这种“灵”在拳术中的作用,好处很多:

第一,能增强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度,能增强人体对外界变化(尤其是劲力变化)的敏捷性与适应性;

第二,能使周身活泼灵敏,身心舒泰,起到较好的健身作用;

第三,能增强“听劲”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使自己粘劲轻妙,化劲敏捷,拿劲灵巧,发劲准确,使对方防不胜防,有化劲令人不知,发劲使人莫测之感;

第四,能增强发劲和加快发劲的速度,因为神经感应灵敏了,全身才能随意识神气作灵动敏捷的快速反应,劲力才能毫无阻得地迅速地集中于一点,才能加大发劲的劲力与加快发劲的速度,打出“迅雷不及掩耳”、惊心动魄的劲来;

第五,能使人在紧张的状态中镇定自若,由于周身极为协调灵敏,反应极为准确迅速,常能后发先至,不急而速,故能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保持精神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所调“泰山崩于前而神不乱”;

第六,能使人体神志清新,精神舒畅,思维敏婕,从而更好地发挥人体应有的各种优质良能。

著名太极豢家李雅轩老帅指出:“练太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他又说:“太极拳功夫,其最高者,是找虚无(亦称“虚灵”)的气势,有了虚无的气势,才能感应灵敏,才能融化万物,如果没有虚无的气势,就感应不灵,应付不当,非早则迟,顶顶碰碰,胡拔拉撞,没有太极拳味道。”太极拳家陈鑫亦指出:“一片灵机写太河、全凭方寸变来多,?”并认为“灵足以应敌”事实上也如此,只有周身神经感应灵敏了,听劲才会准确,地大物博能在推手或竞技中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能化劲令人不知,发劲使人莫测,才能出现精彩的打击效果,才能发挥太极拳无为无不为,按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技击作用,同时也才能产生良好的健身效应与练拳兴趣。

太极拳的“灵”是永无止境的。《拳谱》中说前辈太极拳家们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极灵敏状态,然而功夫上仍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灵”这一法宝,在太极拳中永无止境,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的健身防身的功夫修养。

那么,在太极拳中,尤其是在推手与实战技击中怎样增强自身的“灵”,从而提高自己的灵敏程度呢?所有求学太极拳健身与技击的人对这个问题想必是十分关心的。这一问题的解决,几乎涉及太极拳问题的各个方面,不是只言片语的文字所能解决的。它全靠个人在实践中深入学习,用心思索,默识揣摸并点滴积累。在这里,除了全面深入地学习和掌握太极拳的理论,并付诸实践之外,没有其他什么捷径可走的。

本文由太极荟萃摘自《登堂入室——太极拳疑难解答》(中华武术杂志社编辑部2003年出版),版权归原作所有,如有兴趣可自行购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