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朝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谁更厉害?

又又聊历史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寒径。

我来问道无徐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朱厚璁相信无为而治,严嵩擅长黄老之术,君王与首辅大臣有了共同价值观,一切都可以道法自然。朱厚璁不好女色,他不屑于自己叔叔正德皇帝死在豹房里女人肚皮上,他希望正心修身益寿延年,这种洁身自好的信仰是跟随藩王父亲修道的来的感悟。



徐瑾是一个严谨的人

明帝国的议政大殿里,嘉靖皇帝与首辅大臣严嵩一起探讨鬼神之事,严嵩写了一手好青词,不过大多时候是自己儿子严世蕃在抄刀,对于明帝国的政治,严嵩父子把控了帝国财税要害部门,同时东南沿海倭患不断有严嵩弟子胡宗宪镇守,无论是宫里还是朝廷或者是地方,作为储君的裕王都忧惧不已,裕王府的参谋长徐阶及弟子张居正,还有裕王府讲读高拱都感同身受。严嵩父子在明帝国摇摇欲坠的时候乘机大发国难财,国库空虚危机到了江山稳定,北方的鞑靼频繁侵略边境,南方倭寇阻塞海上商路,朝廷上嘉靖皇帝大兴土木修建道观,一切都让未来的天子裕王及他的团队成员苦恼不已。



徐阶是一个谨慎的人,他在严嵩父子威权下保持了自己在嘉靖皇帝心中老城谋国的影响力,年轻的时候跟从王阳明门人游学获得极佳的声誉,他为官历经勤勉却不知为官三思得罪了内阁大学士张璁,张璁是大礼仪事件中的名人,帮助嘉靖皇帝成功从杨廷和集团手中夺回来了自己亲身父母,嘉靖皇帝对张璁感激涕零。徐阶被贬为延平府推事,后来开始谨慎为官,后来揭发了咸宁侯仇鸢受到嘉靖皇帝重用。徐阶升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后被纳入内阁,在严嵩父子掌权期间徐阶总是尽力顺和,只有在大是大非原则面前才会据理力争,嘉靖皇帝看重他谨慎稳重,同时徐阶擅长青词与嘉靖志同道合。

大鸡昂然来,小鸡悚而待。

严嵩与徐阶,首辅与次辅之间相互勾心斗角,嚣张的严嵩父子与低调谨慎的徐阶不断搞政治平衡,作为储君裕王却无法介入朝局,前途未卜,作为裕王府的侍讲高拱十分看不过眼,终于等到了入阁机会,高拱准备为裕王争一争。高拱声音洪亮善于理财,对于国家边境战略多有建树,不过这一切都是等到裕王登基之后才发挥出来才能。张居正与太监李芳一起在高拱失意的时候帮助了他,高拱在裕王登基后革新严氏父子弊政,平定了北方蒙古俺答汗部,安抚了南方的叛乱,同时极力推荐有才干的官员充实了大明朝的地方官僚体系。



声音洪亮的高拱耿直火爆的脾气来源于他杰出的才能,这是文人的骄傲,可是做了首辅的高拱开始独断专行了,并且高拱在万历皇帝年幼登基的时候试图收回司礼监大权,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与张居正联合绊倒了高拱。

万历十五年

大开大合的万历十五年, 其实这一年大明王朝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琐细小事,却如青萍之末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元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年底殁了,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了:始建宫室,布教令于部中,禁暴乱,戢盗窃,立法制……然而朝廷却未予注意;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带来的改革红利让朱家王朝续命了二十年,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在神宗支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国力得到恢复,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缺乏张居正这样的贤士应对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嘉靖皇帝培养的内阁四任首辅为自己的子孙带来一片晴空,宦官们与文官集团相互制衡带来的是皇权的统一,严嵩投机倒把获得高官厚禄后祸害天下,徐阶谨慎为人弥补了严氏父子内阁导致大方向的迷失,高拱雷利独行让穆宗树立了威望,张居正实干派改革家让神宗国富民强实现中兴。


唐俊龙55398571


在皇权面前再厉害的人,也不过是皇帝的看门狗。曾经梦想着能够做人上人,到头来却发现不过南柯一梦。


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明代历史上最波云诡谲的时期。三个皇帝将近九十年的时间,竟然有将近六十年不上朝奇葩时期。

特殊时期,赋予了时代骄子展示自我的最佳时机。而这些历史弄潮儿没有一个浪费了历史赋予他们的机会,一个个都活成了传奇。

很遗憾这里边没有夏言。杨廷和就不说了,毕竟中间隔着一个搅屎棍张璁。三朝元老,已经是传奇。但没有夏言,严嵩上不了位。



严嵩和夏言是江西老乡,还比夏言年长两岁。科举更早。可历史证明,笨鸟不一定先飞。政治天才夏言一路爬到首辅,严嵩先生还不过是个瞧不上眼的小人物。说夏言可怜老乡,还是夏言想拉一个乡党排斥异己不重要。但能被夏言推举为礼部尚书却是严嵩此生最重要的一个台阶。当有一天他终于爬到夏言那个位置的时候。严嵩认真的告诉夏言,朋友就是用来出卖的,忘恩负义从来都姓严。

严嵩最大的成功是他终于有一天发现了嘉靖皇帝想要什么。“忽智忽愚”、“忽功忽罪”,这是嘉靖御下的真谛。皇帝要的不是夏言一样的目中无人的能臣,是听话的佞臣。严嵩估计犹豫过名臣和奸臣区别。但他更需要成功。正直了一辈子快到六十岁的严嵩就这样无耻起来。不能不说若要使人成功,必先使人变态这句话有点道理。

严嵩就这样走上了一条康庄的不归路。他坐着首辅的位置,干着什么也不管一心讨好皇帝的工作。怎么舒坦怎么来。只要皇帝需要的,都是最当务之急的。如果他能这样下去,估计可以干到死。可惜,严首辅逍遥惯了就突然有一天脑袋抽筋,觉得嘉靖脑袋也和他一样抽筋。渐渐不把嘉靖放在眼里了。这样的机会,被一个当了几十年王八的徐阶一下子抓住了。老小子,几十年了。等的就是这一天。

同样是夏言提拔的官员。徐阶还记得夏老师对他的期望。徐阶知道自己是夏言埋下的棋子,他也甘心做一个棋子。就像后来他也埋下了一个棋子一样。徐阶几十年隐忍。看着夏言被严嵩搞倒,看着夏言被杀,看着严嵩,严世藩父子骄横跋扈。乌龟政治学是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也不动。所以徐阶那些年一直也和严嵩父子一样,给嘉靖皇帝写青词。徐阶的文笔虽然不如严世藩,但比严嵩要好的多。和夏言不同,夏言是政治家。而徐阶更像政客。本质上徐阶和严嵩没什么区别。实际上,确是严嵩不干事,徐阶是等主人把不干事的弄走,我再干事。

严嵩在最得意的时候被徐阶打小报告弄走了。无论是欧阳必进,还是蓝道行扶乩奸臣说。严嵩都失去了嘉靖的宠信。这背后,都有徐阶的影子。

执掌天下二十年的严嵩最后饿死了。徐阶却也没好到哪里去。熬死了严嵩,靠死了嘉靖皇帝,徐阶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却不想被隆庆皇帝的老师高拱给惦记上了。

高拱这个人,其实没有什么大毛病。他和夏言是有点一样的。都是想得到权利干大事的人。可高拱发现自己离最高权力始终隔着一个徐阶。这对于咬尖的高拱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老子想干事,还得像你徐阶汇报。那是你干的还是我干的?所以说,政治家之间没有敌我好坏,只有生死。其实当时徐阶干的不错。但挡路了,你就得走。

徐阶最后还是走了。灰溜溜的走了。走了还不算完,回家养老还差点被高拱因为侵占田产被弄死。最后两个儿子被搭配,他老人家也晚景凄凉。所以,搞政治的,到什么时候都不要放松警惕。身后有无数刀子在虎视眈眈。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徐阶走之前拍着他当初埋下的棋子说,小子,以后看你的了。而那个棋子,最终没让他失望。

张居正和高拱曾经是朋友。因为高拱认为这个人有和他一样的抱负。可最终他俩还是分道扬镳。因为政治抱负那条路上,只能有一个人走在最前面。

高拱狠做了几件事。也充分发挥了他跋扈的性格。在高拱手底下做事,被他说的最多的,就是闭嘴,你闭嘴,给老子闭嘴。


张居正自然不甘心。你高拱什么都干了,我还干什么?你要名,我也要啊。你要建功立业,我也要功成名就!所以,历史就是那么简单,徐阶挡路被赶走,高拱挡路也被赶走。风风雨雨几十年,唯一笑道最后的是张居正。可真的是他么?历史只是笑了笑,然后啐了一口唾沫。

张居正就不讲了。太有名了。无论是一条鞭法,考成法。还是历史地位,功绩,他在明朝大臣之中,我都排他第一。就算历史排名。我都私自排他进前五。(个人喜好,随便喷,我写的我乐意)

就这样,数十年间,从夏言到严嵩,到徐阶,到高拱,到张居正。历史是惊人的相似。这些人最后的命运就是谁想干事谁最惨。张居正最惨,老娘都被饿死了。夏言也是人头落地。高拱很幸运,是因为想干事没给机会干,被张居正接盘了。所以他老死家中。但对于他这种有抱负的人来说,老死家中是对他最大的惩罚。徐阶和严嵩本质一类人。徐阶儿子被发配,晚景凄凉,严嵩儿子被杀,最后饿死。


综合来看,刨除夏言,张居正还是第一,其后是徐阶,无论怎样他扳倒严嵩才给了后边人的机会。然后是高拱。高拱最大问题是吃独食,吃相太难看。而且时间给他太少,这个责任主要在隆庆皇帝没挺住。严嵩一定是最末尾的。奸臣传不能让他白上。而他享福二十年,年纪最大,也算他赚了。

总之,时代赋予了天才弄潮的机会。天才们都把握住了机会在历史上留下足迹。可惜在那个奇葩的年代,在厉害的弄潮儿,也都会被溺毙。张居正之后,明朝再无风云人物。历史的巨轮,已经开到了悬崖一侧,倾覆只在一瞬间!


君笺雅侃红楼


明朝的内阁不过是大明皇帝的秘书班子而已。首辅厉不厉害,其实不在自己,而在皇帝。

虽然明朝内阁有自我“新陈代谢”的一套制度和潜规则。比如要进阁必须当过庶吉士,进阁之后,必须按照考中进士的时间来论资排辈,出过一次阁再进阁就必须往后排。


但是在嘉靖皇帝的驯化下,根正苗红的杨廷和竟然被一个补考的二甲进士张璁给取代了。

关键还不在张璁原本连进阁的资格都没有,而是最终”干到死”,嘉靖还不让退休。是张璁比杨廷和更厉害吗?显然不是,而是张璁的服务更让嘉靖满意。因为”大礼议”的过程中,张璁站对了位置。

夏言曾经被称为嘉靖朝的“良知”。


通过自己的努力,实实在在的政绩一度俘获嘉靖的芳心,然而权势日盛,不遂嘉靖之意之时,便遭同乡跟班小弟严嵩诬陷,最终下场凄惨,身死家灭。

严嵩一开始就是”权奸”么?非也,年少之时的严嵩是神童,刘瑾当权的时候,正直少年,无意官场。


在的大礼议之时,义正辞严,指出嘉靖的过分之处。然而多年世俗磨练之后,严嵩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勾结内监,在夏言背后捅刀子。是因为他们有仇吗?不是,而是严嵩明白了嘉靖的需求。所以严嵩可以独霸首辅20年。《明史》对他的评价“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是的,不这么做,严嵩就是夏言。

”千年乌龟”徐阶的隐忍术可谓登峰造极,硬是“舔”了严嵩十余年。


有几个极端案例,能把你看吐了。像嫁孙女这种事情,都不能算是事。严嵩过生日的事,那才叫登峰造极,对待祖宗也未见如此吧!然而徐阶不出手,但一出手那就是杀招,嘉靖对严嵩是有感情的,再也不会有一个首辅对他如此面面俱到了。但是对于严世蕃占据有王气的地,勾结海盗,那是要夺自己的权啊!所以不得不下杀手了。严世蕃临行前估计觉得自己很冤,玩了一辈子鹰,被家雀啄了眼睛。


要上位,清算自己上一任已经变得不可避免了。在嘉靖年间的权力舞台上,即要留权力后门,又不允许首辅们拥有安全退出机制。这就是嘉靖的可怕之处。

然而在嘉靖朝培养出来的人精们还将继续登上权力的舞台。

按说高拱资质相对于其他任何一个人都可谓资质平平。


本来给一个坐冷板凳的藩王当家教,早就被权力边缘化了。但是裕王的运气爆棚,上位之后,把这个老年愤青推上了历史舞台。若是嘉靖再多活几年,高拱怕是要走在嘉靖前面,然而幸运的是隆庆帝是个温和柔弱的皇帝,对高老师的信任无出其右。所以他有资格提前入阁。

徐阶是一个善于给自己留后路的人,他向高拱抛出橄榄枝,但是根正苗红的高拱,几次让徐阶下不来台之后,徐阶终于也有忍不住的时候,让这个“老愤青”卷铺盖回家。

但是这却成了高拱后来清算徐阶的仇恨基础。

当徐阶满以为自己全身而退,回家当地主的时候。隆庆发现没人替自己当“挡箭牌”了,于是又想起来徐阶和高拱,在内监陈洪的运作下,徐阶虽然也接受到了邀请,却有丝犹豫。而高拱却未迟疑,再行入阁,但是再入阁却被排到了后面,于是这个已经开窍的老愤青,一路喊打喊杀,甚至大打出手,硬是赶走了排在自己前面的一切障碍。


高拱未能免俗,他再次上台后,清算徐阶,手段之毒辣,令人叹为观止。他让海瑞按照大明律法来清算徐阶,逼其退地,流放他的儿子。徐阶狠了一辈子心,善良了一次,结果给自己招来大祸。

而高拱之所以养成这种“老愤青”的性格,还在于他的家世显赫,从小就没吃过苦。所以高拱可谓在嘉靖到隆庆的内阁里,活得最光明、最敞亮的一个。他嫉恶如仇,在他眼里满朝皆污吏,所以他其实也是锐意改革的,做了很多实事,为后来张居正改革铺垫了非常多。所以他的结局也是这里提到的所有人中最好的一个。

虽然高拱也是被张居正勾结内监冯保给搞下台的。

但是张居正并没有主动清算高拱,因为冯保要清算高拱。但是扑簌迷离的“王大臣”案,背后站着几只黄雀?谁也不清楚。随意高拱有惊无险,到老了 在家没事,还专门写书痛骂张居正和冯保。

而张居正命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格局。


那就是万历年幼,“主幼国疑”。在风云际会之中,他利用智慧,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掌握了大明帝国的权柄。明朝的内阁仅此一位,别无二家,即便正德年间的杨廷和也无法与之媲美。

然而代价自然也是惨痛的,生前的权力越大,死后被清算得越惨烈!他对万历造成的阴影是无法磨灭的,伴随了万历一生。他对明朝的文官权力的怂恿,彻底改变了朝局。因为当文官集团尝试过绝对权力之后,便一心要控制万历,甚至形成看在野也要议论朝政的势力。

所以回过头看,谁更厉害?这些人谁都未能改变自己的宿命。唯有的只有糊里糊涂的高拱,既尝试了绝对权力,又在下台后涉险过关。亲爱的读者们,你们觉得谁更厉害?


炒米视角


晚明时期的政坛,充满了党争,倾轧,构陷,弹劾,用风云诡谲这个词来形容可以说恰如其分。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担任过内阁首辅。能做到这个位子的人,没有一个是平凡的角色。

许多人可能受影视剧和文学著作的影响,独尊张居正,而把严嵩视为无道奸臣,对于徐阶和高拱似乎并无过多评价。实际上这四位大臣曾经一起共事多年,相爱相杀难解难分,而每个人执牛耳时,都有所作为,自然,也干过许多龌龊事。我按照他们执政的先后简答一下,不对的地方各位再补充。

严嵩,位列奸臣传,很难翻身了。但是历史上的严嵩,绝对不能只用奸臣二字概括。

严嵩是给嘉靖擦屁股的人。嘉靖妄想长生不老,几十年不临朝政,躲在深宫之中玩弄平衡牵制之术,治国理政全靠严嵩为首的内阁支撑。嘉靖帝挥霍无度,大兴土木,生灵涂炭。严嵩既要搞钱讨好主子,又要兼顾抗倭抗虏,又要兼顾民生,其实是很为难的差事。电视剧里面严嵩自称为皇上遮风挡雨几十年,并非浮夸之词。但是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党同伐异,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儿,没有什么好翻案的,此外他们不敢向皇帝直陈时弊,曲意迎合,给人民 带来深重灾难。通常的说法是严嵩贪污两百万两白银,实际上严嵩倒台之后,翻箱倒柜也没凑足这个数量。贪污是事实,数据有误差,说明徐阶一派弹劾参本的时候有夸张之处,实际上这几乎是明朝政坛一大通病,为达目的,不惜撒谎,夸大。

徐阶,隐忍多年的忍者神龟,最大的历史功绩,似乎就是扳倒严嵩。

在影视剧里面,似乎徐阶,高拱,张居正是“一伙的”,实际上最后还是各怀心思。徐阶是个熟练的政客,也和严嵩一样写的一首好青词,很会察言观色,讨好嘉靖。但是最后因为与高拱不合,唆使手下爪牙言官将高拱弹劾。此外晚明时期权贵侵占土地严重,徐阶一家就占有松江18万亩良田,堪称地方一霸,这些都是无法抹杀的历史污点,后来仅海瑞就让徐阶吐出了几万亩良田。

高拱在电视剧里面一直是一个嫉恶如仇的火药桶形象,实际上他还是一个锐意改革的能臣。

今人只知道张居正改革,却不知道张居正改革其实是高拱改革的正常延续,用学者韦庆远先生的理论,

隆庆和万历年间的改革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阶段,高拱主导的隆庆改革是第一阶段,张居正主导的万历改革是第二阶段。

整饬吏治、加强边防、整饬司法刑狱、兴修水利、推行海运、改革中央和地方军政人事制度,重点推行清丈土地和实行一条鞭法、恤商惠商等多种政策方略,都是在这个时期出台,并且立竿见影地取得过成果。当然了,高拱的缺点是居官自傲,心胸狭窄,打击报复。复出之后疯狂打击当年参劾自己的徐阶同党,搞得鸡飞狗跳。后来权倾天下的时候又和张居正产生矛盾,逼得张居正出手,把他扳倒。

最后说张居正,不少人说他是改革家,他取得的伟大成就,建立的个人功业有目共睹。不过有位学者特地撰写文章,认为张居正不是改革家,只是当时一个能臣而已。

当然了,张居正主导的改革,加强集权,巩固国库,的确是延续了晚明阳寿。但是因为触动了大地主阶级和王权的利益,最后必然会遭到反扑。此外,张居正也是一个玩弄权术的高手。再高拱桀骜不驯之后,张居正联合冯保,轻松扳倒高拱,成功上位宰相。只可惜身后下场太惨,典型的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总结:若论权谋,张居正,严嵩高明;

若论隐忍,徐阶第一;若论改革才能,高拱,张居正杰出。


铁锤文史


这几个人都是明朝的权臣,各有厉害之处。如果按照后世成就最大来说,是张居正。

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四人,是明朝从嘉靖后期到万历初期这数十年中的明朝内阁首辅和实权掌握者(虽然中间也曾有李春芳之类的首辅,但只是摆设,这几个才是掌权的)。

应该说,能爬到首辅这个位置并掌握实权,这几个人都非等闲之辈。而他们之间的斗争,虽然有个胜负传承(徐阶扳倒严嵩,高拱迫害徐阶,张居正赶走高拱),但这斗争的胜败,除了个人才能,也有机遇等因素。所以给他们排名,其实也就是娱乐罢了。

如果硬要分个先后,我排序认为是张居正>徐阶>高拱>严嵩。


先看最弱的严嵩。严嵩主要战绩是整倒了夏言,把持朝政多年。但整倒夏言,一半是因为夏言自己脾气太刚直,得罪了太监也得罪了皇帝。严嵩搞翻夏言,基本就是靠讨好嘉靖皇帝获得信任。而且这里面还离不开他儿子严世藩的助力。终嘉靖一朝,严嵩也只是嘉靖皇帝的秘书而已,嘉靖对他一旦失去信任,他立刻就树倒猢狲散。再加上严嵩在位时对国家贡献不大,反倒是破坏边防,造成了嘉靖31年俺答入寇的惨祸。最后自己也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所以,江西人严嵩实力最弱。


高拱整倒了徐阶,似乎排名应该在徐阶前面。但两人在任上也是斗过,徐阶用防守反击、请君入瓮直接逼得高拱第一次辞职。后来,是在徐阶已经退休后,高拱才借助丹阳大侠重新上台,上台后对已经退休的徐阶穷追猛打,手段不太上道。所以,高拱这次胜利并不能说明他强过徐阶。同时,高拱面对张居正的攻击,在原本优势局面下迅速落马,也展现出智谋的相对欠缺。如果说高拱比徐阶强的地方,就是他在隆庆一朝是绝对的执政者,比徐阶在嘉靖朝的地位高。但这是因为高拱身为隆庆老师,隆庆又是好脾气皇帝的缘故。此外高拱在政务能力方面比徐阶强,个人修养方面也比徐阶清廉。但这和厉害又扯不上关系。河南人高拱排第三位。

次强的是徐阶。徐阶隐忍十年,一举干掉权势滔天的严嵩父子,是明朝最精彩的朝廷党争。从脾气和包容来说,徐阶在四人中是最强的,甚至对言官也能加以容忍。后来他同样用隐忍手段第一次击败高拱。徐阶的弱点首先在于他也贪污,而且和严嵩不相上下,因为贪污导致落人话柄,被高拱利用海瑞整的死去活来。其次徐阶政务方面比高拱要弱些,进取精神也不如张居正——这也是地域和年龄有关。上海人徐阶排第二位。


最强的我认为还是要推张居正。这不仅是因为张居正在四人中笑道了最后,而且他在位的权柄是最大的。他到死为止,并没有被任何人威胁到(相对,前面三人都是生前就遭到了打击),死后才全面溃败。他的政治斗争手法刚柔并济,兼高拱之黑与徐阶之厚。此外,在正面影响上,他的改革不但几乎扭转明朝颓势,有的措施甚至流传后世。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于神话张居正。他之所以最厉害,一个原因是他得以旁观了前面这几位彼此之间的斗争,早期得到徐阶的保护,中期得到徐阶的栽培,后期高拱也对他有几分信任。可以说他的斗争经验是从前面几个人的尸体上收起来的。

整体来说,湖北人张居正排第一。


巴山夜雨涮锅


严嵩徐阶主要在嘉靖朝发挥力量,高拱主要在隆庆朝发挥力量,张居正主要在万历初年发挥力量。四人各有特色:

1.严嵩。

是名符其实的奸臣,他不是没有能力,他最大的能力就是能把把脾气古怪、刚愎自用的嘉靖皇帝伺候20年。他靠得是什么?是聪明和忍耐。他奉行三个凡是:凡是皇帝不喜欢听的话一句不说,凡是皇帝不喜欢的事情一件不做,凡是皇帝讨厌的人一个不用。这本事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嘉靖到死都不舍得杀他,但是儿子严世藩被处死,自己晚景凄凉。

2.徐阶。

徐阶这个人就是心思缜密,深藏不露,做事小心翼翼,最终成功将严嵩搬到,并推荐了张居正等一批能干的干部。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手法是比较老道的。隆庆年间回家后,算是急流勇退,得以全身而退。

3.高拱。

高拱是隆庆皇帝的老师,他的特点就是敢作敢为而且敢说话,脾气暴躁,天不怕地不怕,为人倒是刚直,但太刚易折。他看不起太监,说话口无遮拦,很容易让人抓住把柄,而且和太监冯保不和。隆庆皇帝去世后,高拱因此被李太后赶回家,算是得以保全。

4.张居正。

这人是公认的千古名相,有严嵩的聪明,有徐阶的缜密和隐忍,在此基础上,又有高拱的敢作敢为。但是,张居正这个人比严嵩心术要正,比徐阶要敢于担当,比高拱能守得住嘴,可以说张居正是前面三个人优点的集大成者。

我看张居正的奏疏,发现他对年幼的万历皇帝十分恭敬,很会拍马屁,动不动说自己遇上千古难见的明君,说万历皇帝是不世出的君主,能有这样好的平台,这样好的君主,真是千载难逢。

即便如此,张居正最后还是在死后被万历皇帝清算,儿子被饿死一个,这是张居正没有料到的。错不在张居正,错在被张居正捧为千古明君的万历皇帝,要是万历皇帝聪明一点,不可能会打到张居正。


坐看东南了


大明嘉靖一朝确实人才精英辈出,除了这几位,还有之前的老首辅杨廷和以及嘉靖曾经的心腹首辅夏言,都是了不起的国家精英。

下面说说问题中的四位。

严嵩,江西分宜人,所以也称严分宜。这一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各种文学作品和戏剧嘲讽的对象。实际上,严嵩没那么差,既是有名的青词高手,也曾任用了像胡宗宪这样的能人对付倭寇。客观地说,他贪污腐败没错,同时也替皇帝背了不少黑锅。最后,皇帝把他拿下,所有骂名就归他了。如果用一个物件来形容严嵩,就是“痰盂”。

徐阶,“忍者神龟”。他能在严嵩这样权力欲超强的首辅面前,十几年如一日地忍耐,可见涵养有多高,心智有多深沉。为讨好严嵩,他可以让自己的孙女给严嵩的孙子当小妾。为了讨好严嵩,他可以看着最心爱的弟子杨继盛被推上刑场。为了迷惑严嵩,他可以在严嵩上门表示愿意和好的时候,指天对地发誓与严家荣辱与共。但当他下狠手时,一个莫须有的通倭罪名,就要了严嵩儿子严世蕃的命。平心而论,严公子欺男霸女,陷害忠良,无恶不作,但“通倭”这个罪真是老徐栽赃的。总的来说,老徐是个超级能忍,但一下手就是绝命杀招的主。

高拱,性如烈火的忠贞之臣。他和嘉靖之子隆庆皇帝的关系很特殊,亦父亦子。可以说,隆庆皇帝对高拱的信任和尊敬,可能超过多少年不见他的生父嘉靖。可惜,高师傅运气不好,他心爱的弟子隆庆皇帝只活到36岁就英年早逝,而高师傅“长于谋国、拙于谋身”的毛病暴露无余。毕竟,李太后不会像隆庆皇帝那么包容高师傅,他最终被张居正取代,也是必然的结果。

最后一个——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大家最了解。他具备做大事需要的全部条件。有能力,这个不需解释。不要脸,宁可背负和太监、后宫联合赶走首辅的臭名,也要赶走高拱,可见其皮有多厚,心志有多坚。手段狠,他看不上眼的,不和他一路的,京察大旗一举,通通搞定。

整体来说,大明这四位首辅,严嵩善于揣摩皇帝,投其所好;徐阶深沉隐忍,手腕狠毒;高拱性如烈火,过刚易折;张居正大权独揽,舍我其谁。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这个问题,我来个短平快的答案,就不出图了,请看官看我说的有理乎?

题目所列这四个人,都是明朝后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之际的内阁首辅,代表了明代阁体隆重、阁权高涨的四个高峰(应该还加上一个夏言)。

有意思的是,这四五位当权的宰辅,如一条线般接续下来,而且都是后浪推前浪,后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您看:

先是严嵩算计夏言,使其丢了性命。严嵩在登首辅之位后,专朝政二十余年。到嘉靖末年,徐阶推倒严嵩而任首辅。隆庆初年,高拱又逼退徐阶而任首辅。万历初年,张居正又密构高拱而登首揆。到张居正这里,首辅位势达到顶峰,他一死,后来的宰辅,权位便大不如前了。可见权愈重,政治争斗就愈激烈,是生死较量呢!

如果以成败论英雄,则张居正比高拱厉害,高拱比徐阶厉害,徐阶又比严嵩厉害。这真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个不小心,前人就被后人扳倒了。

可是这样比,实在靠不住气。

后面的,未必是黄雀,前面的,也不是螳螂或蝉。

若论厉害——所谓厉害,应该就是政治手腕,我首推严嵩。

如在夏言当势时,严嵩得宠不如他,夏言盛气凌人,严嵩连大气都不敢出。但他能忍,暗出九阴白骨爪,最终把夏言扳倒了,夏大学士连脑袋都没保住,正应了那句话,“玩横的不如玩阴的”。严嵩就是玩阴的高手。

在本题的四位首辅中,以严嵩得君心最久,专权时间最长,他的失败,完全是被年龄打败的。

严嵩八十多岁了,精力跟不上来,只好把政事托付给他那坑爹的儿子严世蕃,把内外大臣都得罪净了;他自己在宫里伺候,却因年老昏聩,屡次失误,让皇帝越来越嫌弃他。最后被徐阶联合皇帝身边的道士,设计拱倒。

严嵩是输在了年老上。

在四人中,以徐阶最弱。

徐阶为人老成,既不阴鸷狠毒,又不像夏言那样强悍专横,他就不是高拱的对手,抵抗不住高氏的猛攻,很快败下阵去,退休后还遭到高拱的追杀,差点连累宗族。

剩下来的张居正与高拱,自然张居正厉害。

高拱的性格跋扈张扬,比较像夏言,他也同夏言一样,遭到政敌的暗算,仓促去位(也同夏言一样,被罢了两次相),他败得很惨,只是保住了性命。

击败高拱的,不是张居正,而是太监冯保,但次辅张居正与他密谋,是起到了策划者的作用的。你看,张居正也属于玩阴的一类,像高拱那样粗手粗脚的人,岂是他的对手?高拱在失败前,还张罗着和“好朋友”张居正一起上疏攻击冯保呢!却不想被他卖了。

张居正会玩阴的,但他不是严嵩的对手;张居正性格激亢,用计深刻,且善于笼络人,在政治手腕上比徐阶要高。

如此一来,就可以排个名了,依次如下:严嵩、张居正、高拱、徐阶。(皇帝不称朕/胡丹答题)


皇帝不称朕


太岳无人越,高拱有大才,徐阶真厚黑,严嵩马屁精,若是嘉靖在,无人敢称雄。

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用在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再合适不过。近百年的时间里,大明王朝最聪明最厉害的人物,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四人依次粉墨登场,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功,但他们的成功,除了个人能力、权谋斗争外,更大程度是依靠时势的力量,没有合适的“时势”,他们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严嵩VS徐阶:嘉靖的两只风筝

严嵩,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奸臣之一,他心狠手辣,斗死夏言后干了首辅,一干就是十几年,权势熏天,不可一世。不可否认,严嵩执政期间有过功绩,但他的功绩是次要的,史书评价他“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是恰如其分的。

严嵩很清楚嘉靖是个极聪明、权力欲极强的皇帝,夏言与其说死在自己手里,不如说死在嘉靖皇帝手里,聪明的严嵩选择乖乖听皇帝话,认真拍皇帝马屁,踏实办让皇帝放心的事,所以受到嘉靖皇帝信任,执掌内阁十几年。

徐阶则是明朝最被低估的首辅之一,他在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入阁,由此开始了与严嵩的明争暗斗(此前两人还未成为旗鼓相当的对手)。徐阶知道要想扳倒严嵩,必须比严嵩还要听话,还要会拍马屁,所以他忍辱负重,不但“曲意事严嵩”,更“曲意事嘉靖“,最终利用嘉靖扳倒严嵩,取而代之,成为首辅。

无论严嵩和徐阶怎么明争暗斗,两人都不是展翅翱翔的雄鹰,而是两只飞舞的风筝,绳子始终掌握在炼丹的嘉靖皇帝手中,他们自己也不敢挣断绳子,否则就会摔得很惨。



徐阶扳倒严嵩,不是忠臣干掉奸臣,而是厚黑的严嵩被更厚黑的徐阶干掉,是聪明的嘉靖皇帝用一个风筝替换另一个风筝。

徐阶VS高拱:一朝天子一朝臣

高拱是真有学问,真有大才,科举入仕后给裕王当了9年讲师,二人建立了深厚的王臣、师生关系,由此奠定了他日后的政治基础。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高拱由徐阶荐举入阁,徐阶算是对高拱提携有恩,但高拱并不领情,因为嘉靖驾崩,皇位必定是裕王的,用不着徐阶推荐,他也是未来首辅。

隆庆皇帝即位后,高拱入阁轮值,他性格刚烈,恃才傲物,试图挑战徐阶首辅之位却被徐阶摆了一道,两人由此结下怨恨。

不久徐阶退休,铁腕强人高拱再度入阁,他利用“退田”一事打击退休的徐阶,把徐阶的两个儿子流放,确保徐阶无法东山再起,又在昔日学生皇帝的支持下,励精图治,大展拳脚,不数年内,政绩卓然,不愧大才大能之名。

高拱压倒徐阶,不是能臣干掉忠臣,而是徐阶失去了前任皇帝的庇护;高拱能励精图治,也在于有一个信赖支持他的隆庆皇帝。

高拱VS张居正:没有永远的朋友

高拱“才略自许,负气凌人”,张居正也是“勇敢任事,豪杰自许”,与严嵩、徐阶这类精通权术厚黑,擅长逢迎皇帝的“官场老油条”不同,高拱和张居正同属那种“才华过人,敢为天下先”的政治强人,只要给他们机会,必定能成就一番事业,而非碌碌无为。

高拱和张居正在国子监相识,两人意气相仿,志趣相投,在政治上结为盟友,相期未来共同入阁,匡扶社稷。但当嘉靖去世当天,时任朝廷首辅的徐阶只召自己的门生张居正共同写就嘉靖遗诏,却把同在内阁的高拱排除在外,使得高、张二人顿生龃龉。

张居正比高拱的厉害之处在于他除了有大才,还“深沉有城府,莫能测也”,如果隆庆皇帝一直在位,张居正或许无法触动高拱的位置,但要命的是,隆庆皇帝只干了6年皇帝就驾鹤西归,继位的是只有10岁的万历皇帝。

隆庆皇帝遗诏命高拱、张居正共同顾命,辅佐万历,但高、张两人同样强硬,一山不容二虎,两人势必有人下台。

城府深沉的张居正笑到了最后,他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结盟,扳倒了不可一世的高拱,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张居正扳倒高拱,不是有才能的高拱败给了更有才能的张居正,而是高拱失去了隆庆皇帝的庇护;张居正能励精图治,也在于有一个年仅10岁,乳臭未干的孩子充当傀儡,让他张居正代为实施皇帝权力的万历皇帝。

综上所述,是贞静仁厚的隆庆皇帝、年幼无知的万历皇帝,让高拱、张居正得到了可以不受束缚、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机会,才有了后来的“万历中兴”,也足见时势和机遇对一个政治人物是多么重要。

如果“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四个最聪明、最有能力的首辅都活跃在嘉靖朝,无论他们多么勾心斗角,多么权术厚黑,在嘉靖这个最聪明、权力欲最强的皇帝(朱元璋和朱棣除外)面前,恐怕也不敢有丝毫飞扬跋扈。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如果将权谋、作为、能力、人品作为判断依据综合比较,只有一个人胜出!

便是张居正——千古名相,仅此一人

单论权谋,严嵩父子可排第一(毕竟严世藩是不出世的天才)

单轮作为,张居正当仁不让

单轮能力,高拱不输张、徐

单论人品,徐阶遥遥领先

但是综合排名下来,张居正最厉害

斗倒严嵩、搞垮高拱——张居正居功甚伟


都知道徐阶是张居正的老师,也是他的伯乐。早在严嵩当权之时,张居正就已经高中且风华正茂。意欲成就一番事业的青年张居正,在翰林院抄了五年的文件后,心灰意冷选择离去,因为他感觉到了孤独

自己的美好设想,关于时政改革的奏疏,到了严嵩的手里,这个老头除了呵呵的笑,再无任何回应。所有内阁大臣(包括徐阶)都唯严首辅马首是瞻

等到他再次回来的时候,身边不再是空无一人,徐阶成为他最重要的盟友和导师

三年之局,在斗倒严嵩的前夕,还是张居正才得以将严氏父子彻底击垮

严世藩层放言,世间天才只有三个,陆炳、嘉靖、和他自己,唯有得其二,才能扳倒严嵩。

此时陆炳已死,严世藩自然骄纵,只是他忽略了天下第四个天才——张居正

斗倒严嵩之后,张居正走上流光大道,在老师兼搭档徐阶的帮助下,他平步青云

但是,高拱的出现,让他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

徐阶倒了,一个无比正直的人,一个为国为民的人,一个在黑暗中仍能坚守自我的君子,就这样死在高拱的手里

这个仇,一定得报!

不负众望的张居正斗倒了高拱,逐渐成长为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有名也最有作为的宰相级人物

大胆的去做你想做的事吧!作为心学传人张太岳,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

而这场改革的成就,堪称卓著——延续明朝国祚50年

张居正改革不需多言,一条鞭法的作用毋庸置疑

他的改革是下了莫大的决心的

是一种甘愿赌上自己身家性命乃至家族荣耀都要为天下黎民百姓谋求福利的决绝

这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一个照耀后世的人

当然,人无完人

张居正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经济问题,比如和万历他妈李太后的绯闻

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整个明朝大臣排行榜中的排名

张居正是明朝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没有之一

太岳之后,再无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