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代的严嵩?

李秋橙


能在嘉靖朝混到首辅的位置,还控制朝堂多年,严嵩当然不是个简单人物。

关于严嵩的人生经历,在《明史》中就有很详细的记载。咱们可以通过这些记录来分析他的荣辱成败。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长身戍削,疏眉目,大音声。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移疾归,读书钤山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还朝,久之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祭酒。】

分析:这是说严嵩是十年寒窗的科举出身,很有文化,诗文很有一套。做过编修,还在国子监做过助教和主讲师。这也是很多官员起步的通常阅历。

【嘉靖七年历礼部右侍郎,奉世宗命祭告显陵,还言:“臣恭上宝册及奉安神床,皆应时雨霁。又石产枣阳,群鹳集绕,碑入汉江,河流骤涨。请命辅臣撰文刻石,以纪天眷。”帝大悦,从之。迁吏部左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改吏部。】

分析:嘉靖年间,严嵩在礼部工作。由于“入门之争”和“大礼议”事件,严嵩在任上应该对礼仪典籍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这就为他以后有理有据,寻章据典地迎合嘉靖的心意打下了基础。嘉靖承继帝位的情况比较特殊,他对“礼”还是很上心的。



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母亲慈孝献皇后的合葬墓。嘉靖奉旨祭陵,差事办得不错,因此升迁。

【居南京五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会廷议更修《宋史》,辅臣请留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及夏言入内阁,命嵩还掌部事。帝将祀献皇帝明堂,以配上帝。已,又欲称宗入太庙。嵩与群臣议沮之,帝不悦,著《明堂或问》示廷臣。嵩惶恐,尽改前说,条画礼仪甚备。礼成,赐金币。自是,益务为佞悦。帝上皇天上帝尊号、宝册,寻加上高皇帝尊谥圣号以配,嵩乃奏庆云见,请受群臣朝贺。又为《庆云赋》、《大礼告成颂》奏之,帝悦,命付史馆。寻加太子太保,从幸承天,赏赐与辅臣埒。】

分析:这是“入庙事件”。嘉靖要把他爹的灵位安排进神庙中,遭到众位大臣的反对。但严嵩很快觉察到嘉靖的不快,他迅速转变了立场,支持了嘉靖的行为,还进行了周密策划,使嘉靖达成心愿,受到赏识,获得再次升迁。

这次经历,使严嵩更准确地把握住了嘉靖的心意,使他在未来的朝堂政斗中始终能得到嘉靖的袒护。



【嵩归日骄。诸宗藩请恤乞封,挟取贿赂。子世蕃又数关说诸曹。南北给事、御史交章论贪污大臣,皆首嵩。嵩每被论,亟归诚于帝,事辄已。帝或以事谘嵩,所条对平无奇,帝必故称赏,欲以讽止言者。嵩科第先夏言,而位下之。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帝以奉道尝御香叶冠,因刻沈水香冠五,赐言等。言不奉诏,帝怒甚。

嵩因召对冠之,笼以轻纱。帝见,益内亲嵩。嵩遂倾言,斥之。言去,醮祀青词,非嵩无当帝意者。

分析:严嵩很聪明,利用夏言的缺点,迷惑住对手,使其放松了警惕。又利用嘉靖信奉道教的特点,投其所好,取得信任。

千万不要以为这事很容易,“醮祀青词”,这是技术活,能写到“非嵩无当帝意者”的程度,那可是要经过一番琢磨和修炼的,能登上高位,严嵩付出的心血可一点都不少。



时嵩年六十余矣。精爽溢发,不异少壮。朝夕直西苑板房,未尝一归洗沐,帝益谓嵩勤。久之,请解部事,遂专直西苑。

帝尝赐嵩银记,文曰“忠勤敏达。”寻加太子太傅。

翟銮资序在嵩上,帝待之不如嵩。嵩讽言官论之,銮得罪去。吏部尚书许赞、礼部尚书张璧同入阁,皆不预闻票拟事,政事一归嵩。赞尝叹曰:“何夺我吏部,使我旁睨人。”嵩欲示厚同列,且塞言者意,因以显夏言短,乃请凡有宣召,乞与成国公朱希忠、京山侯崔元及赞、璧偕入,如祖宗朝謇、夏、三杨故事,帝不听,然心益喜嵩,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

分析:看严嵩这政治水平的高超!

1.“朝夕直西苑板房,未尝一归洗沐”,六十岁的老人,精力如此旺盛,体现的就不仅仅是勤奋了。

2.“请解部事,遂专直西苑”,这才是政治高手,

舍!得!一放一收,放的是小权,收的可是帝王的信任。

3.其他阁臣“同入阁,皆不预闻票拟事,政事一归嵩”,这真正实在的大权握得紧。

4.“示厚同列,且塞言者意,因以显夏言短,乃请凡有宣召,乞与成国公朱希忠、京山侯崔元及赞、璧偕入,如祖宗朝謇、夏、三杨故事,帝不听,然心益喜嵩”,严嵩这一招更是绝妙,拉着大家请求嘉靖给大家分些权力,嘉靖偏偏不许。

对同僚:不是我不让,是皇帝不准许。

对皇帝:我严嵩是多么谦逊啊!

嘉靖:当然不行,“如祖宗朝謇、夏、三杨故事”,我不就又被架空了?

所以说,嘉靖赐给严嵩“忠勤敏达”,真是名副其实。这样的部下太合心了。



【久之,帝微觉嵩横。时赞老病罢,璧死,乃复用夏言,帝为加嵩少师以慰之。言至,复盛气陵嵩,颇斥逐其党,嵩不能救。子世蕃方官尚宝少卿,横行公卿间。

言欲发其罪,嵩父子大惧,长跪榻下泣谢,乃已。

知陆炳与言恶,遂与比而倾言。世蕃迁太常少卿,嵩犹畏言,疏遣归省墓。嵩寻加特进,再加华盖殿大学士。窥言失帝眷,用河套事构言及曾铣,俱弃市。已而南京吏部尚书张治、国子祭酒李本以疏远擢入阁,益不敢预可否。嵩既倾杀言,益伪恭谨

言尝加上柱国,帝亦欲加嵩,嵩乃辞曰:“尊无二上,上非人臣所宜称。国初虽设此官,左相国达,功臣第一,亦止为左柱国。乞陛下免臣此官,著为令典,以昭臣节。”

分析:服不服?论政治水平,秒爆夏言。关键时刻能下跪,但要抓住了机会就立刻置敌于死地。在皇帝面前永远谦虚,连个名份都推辞,理由还让上级如此舒爽开心。

人才啊!

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分析:说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这肯定是不对的。所有想搞掉他的人都被踩扁了,这是严嵩凭权力能办到的?

还是嘉靖动的手。因为严嵩更符合嘉靖搞的政治架构。



【俺答薄都城,慢书求贡。帝召嵩与李本及礼部尚书徐阶入对西苑。嵩无所规画,委之礼部。帝悉用阶言,稍轻嵩。嵩复以间激帝怒,杖司业赵贞吉而谪之。兵部尚书丁汝夔受嵩指,不敢趣诸将战。寇退,帝欲杀汝夔。嵩惧其引己,谓汝夔曰:“我在,毋虑也。”汝夔临死始知为嵩绐。】

分析:责任卸得干净,“汝夔临死始知为嵩绐”,杀人不见血。

朝堂政斗复杂险恶,却屡次化险为夷,充分利用了各种矛盾,游刃有余。在嘉靖皇帝面前,始终买好,真是不容易啊。

嵩父子独得帝窾要,欲有所救解,嵩必顺帝意痛诋之,而婉曲解释以中帝所不忍。即欲排陷者,必先称其媺,而以微言中之,或触帝所耻与讳。以是移帝喜怒,往往不失。

分析:对嘉靖的心理把握十分精准,对大明王朝的政治格局完全堪透,弄权多年而稳立朝堂,八十岁了还控制着朝局,真是厉害了。



嵩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帝亦浸厌之,而渐亲徐阶。会阶所厚吴时来、张翀、董传策各疏论嵩,嵩因密请究主使者,下诏狱,穷治无所引。帝乃不问,而慰留嵩,然心不能无动,阶因得间倾嵩。吏部尚书缺,嵩力援欧阳必进为之,甫三月即斥去。赵文华忤旨获谴,嵩亦不能救。有诏二王就婚邸第,嵩力请留内。帝不悦,嵩亦不能力持。嵩虽警敏,能先意揣帝指,然帝所下手诏,语多不可晓,惟世蕃一览了然,答语无不中。及嵩妻欧阳氏死,世蕃当护丧归,嵩请留侍京邸。帝许之,然自是不得入直所代嵩票拟,而日纵淫乐于家。嵩受诏多不能答,遣使持问世蕃。值其方耽女乐,不以时答。中使相继促嵩,嵩不得已自为之,往往失旨。所进青词,又多假手他人不能工,经此积失帝欢。会万寿宫火,嵩请暂徙南城离宫,南城,英宗为太上皇时所居也,帝不悦。而徐阶营万寿营甚称旨,帝益亲阶,顾问多不及嵩,即及嵩,祠祀而已。嵩惧,置酒要阶,使家人罗拜,举觞属曰:“嵩旦夕且死,此曹惟公乳哺之。”阶谢不敢。】

分析:真正要命的是“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两难了,不弄权,别人要你命,弄权,皇帝要你命。并不是每个政敌都好糊弄,徐阶看清了严嵩父子的真面目,警惕性很高。

未几,帝入方士蓝道行言,有意去嵩



嵩因言:“臣年八十有四,惟一子世蕃及孙鹄皆远戍,乞移便地就养,终臣余年。”不许。


分析:盛极而衰,月盈则亏,嘉靖可不是好伺候的主,用你时百般宠信,等达到目的了,有了新的政治架构,再想求情,嘉靖不吃那一套。八十四岁老糊涂了,还想再翻身,最大的错着。

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其坐世蕃大逆,则徐阶意也。又二年,嵩老病,寄食墓舍以死。

分析: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说严世蕃通倭谋逆,比较扯淡,完全没有能合理解释的动机嘛。归根结底,搞掉严嵩是嘉靖的意思,大家一齐达成了这个目的而已。



总结:

在大明王朝做臣子难,无论兴衰荣辱,都总归是依附在皇权之下。严嵩能够独揽大权二十余年,相当牛掰了。

可以质疑严嵩的品行,但千万别否定他的能力。在嘉靖的朝堂上,像咱们这样的智商,能撑几天下来?

那严嵩倒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在大明王朝,只有一种权力具备延续性――皇权。嘉靖的儿子能当皇帝,但你严嵩不能父死子继。想以自污的方式迷惑皇帝,“纵淫乐于家”,“方耽女乐,”这都没用。

嘉靖郑重告诉大家,无论你如何权倾朝野,但只有我的骨血才能一代代延继权力。其他人,敢想想就是死路一条。


馋嘴肥猫铲史官


1542年,严嵩正式为大学士,那一年他已经60多岁了,嘉靖也已经做了20多年的大明皇帝了。严嵩明白,他能到这个位子,是因为“老天爷”赏口饭吃,这个老天爷便是嘉靖。

要说嘉靖皇帝,也是个厉害人物。大礼议之后,他不断的打压分化文官,拉一派,打一派,让底下的大臣争斗,自己渔翁得利。

所以严嵩懂这个道理,表明上位高权重,实际上哪怕一件最小的事情,也得让嘉靖满意才行。由于严嵩听话,嘉靖也欣赏他这种做事态度,所以严嵩能够把持内阁多年。

当然严嵩也不傻,他也有自己的为官之道。遇到大事,他要么让手底下的尚书做决定,要么让嘉靖自己做决定。

比如1550年,俺答包围北京城的时候,要求互市。严嵩就把这个差事给手底下专门管朝贡的礼部尚书。蒙古人撤退以后,责任又成了兵部尚书的。实际上,这些尚书都是按照他的意思办事情。

当然,若是说严嵩只是因为一味媚上,只会写青词逢迎嘉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严嵩祖上是个官宦之家,宋朝的时候出过户部员外郎,明朝的出过四川布政使。不过到了他曾祖辈分的时候,便家道中落了。

严嵩家境甚至可以说还非常贫寒。王世贞说他“降生小家子”。十六岁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了,他便由母亲一个人抚养,多亏了自己祖父才能够长大成人。祖父也是对他寄予厚望的,毕竟他“宗孙生,声气灵矣”。

严嵩读书也是有天赋的,小时候便是个神童。在当时的江西分宜,很多人愿意培养他这个神童,不收他的学费。

当时严嵩勤奋好学,知县曹忠非常欣赏他,让严嵩和自己的儿子其学习。

严嵩科举也是顺利的,一步步走来,26岁中了进士,后来又成了庶吉士,光耀了自己家的门楣。要知道他们家三代人,已经七八十年没有人有功名了。

明朝的时候科举很重要,只有中了进士才能做翰林,做了翰林才能入内阁。一个人没有科举的功名,官场上是走不远的。

严嵩中的科举成就是非常高的,当时整个大明朝才303个进士,庶吉士不过20人。

在当时,一个人做了庶吉士,可以说未来必定前途一片光明。内阁的首辅李东阳、内阁大臣都说严嵩“咸伟其才”。

后来严嵩也顺利了做上了大明朝的首辅。

严嵩时期的大明朝的确不怎么样,当然严嵩也有责任。不过严嵩名声是几个首辅中最差的,几百年来,他都是大奸臣。相对来说,徐阶就比他好多了。

主要原因还是严嵩在自己掌权期间,大肆打压言官,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徐阶就聪明多了,支持言官,保护言官,为了赢得了名声。

其实,严嵩做的事情和徐阶和好不了多少,那个时候嘉靖如此做皇帝,谁都改变了什么。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