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严嵩定义为奸臣?

大虫子和


严嵩是明中后期著名的权臣,他历事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即弘治、正德、嘉靖三朝,权势最盛时曾担任相当于丞相的内阁首辅,并把持朝政足足二十余年。《明史》中评价他道:

“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后世的戏曲中严嵩也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奸臣形象。那么,严嵩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把严嵩定义为奸臣呢?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严嵩出生于江西分宜,也就是今天江西省新余市的分宜县,据《明史》记载,他“长身戍削,疏眉目,大音声。”他身材高达修长,眉毛稀疏,并且嗓门很大,从面相的角度看来,眉毛稀疏者性格暴躁,加上身高声大,严嵩的形象用今天的话来说,恐怕是看着就不像好人。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时,严嵩考中进士,被封为庶吉士,也就是翰林院中一种短期官职。明英宗起,“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成为了惯例,考上进士者中的佼佼者有机会被选为庶吉士,而成为庶吉士,就很可能被选入内阁,于是此官又被称作“储相”。

不过,严嵩的运气不算好,他刚被封为庶吉士不久,便因病回乡休养,这一休养便是十年,这十年,严嵩在铃山读书写作,“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正德十六年(1521),严嵩被提拔为南京翰林院侍读,署掌院事。四年后又被嘉靖皇帝封为国子监祭酒。

嘉靖七年(1528)时,严嵩担任礼部右侍郎,奉皇帝旨意祭奠显陵,向皇帝复命时,他趁机奉承道:“臣恭上宝册及奉安神床,皆应时雨霁。又石产枣阳,群鹳集绕,碑入汉江,河流骤涨。请命辅臣撰文刻石,以纪天眷。”

嘉靖帝对这一奉承十分受用,便非常高兴,将严嵩升职为吏部左侍郎,不久,又升迁为南京的礼部尚书,转任吏部尚书。严嵩在南京工作五年后,因祝贺万寿节,即皇帝大寿而进京,当时正值《宋史》的编订,于是辅臣请求留下严嵩,让他兼任翰林学士,总领编撰事务。

嘉靖十七年(1538),皇帝想给自己的父亲正德帝加上“宗”的庙号,但群臣都认为不妥。嘉靖帝十分不悦,写下《明堂或问》来诘问臣子们,严嵩原本是反对嘉靖帝将父亲迁入太庙的,但看到皇帝生气,便“尽改前说,条画礼仪甚备。”

嘉靖帝十分满意严嵩的察言观色,便赏给他金币,严嵩尝到甜头,便一发不可收拾,史称:“益务为佞悦。”靠溜须拍马、迎合上意而得到嘉靖帝的宠信和重用后,严嵩更加骄傲蛮横,藩王们向朝廷请求恩赐和封爵,他便趁机收取贿赂。

此外,严嵩排挤政见不合的朝臣,害得名将曾铣含冤而死,诬陷众臣夏言受“弃市”之刑;他请人代笔写下令皇帝满意的“青词”、贪污腐败、提拔亲信,害得国库空虚、朝纲紊乱,最终落得被查抄家产、贬为庶人的悲惨结局,严嵩其人,为图晋升不择手段、毫无底线,实在可称得上彻头彻尾的奸臣。


邓海春


严嵩是奸臣,但是如题主所说的“史上第一奸臣”,评价就不太准确了。

其实自从严嵩死后,他是不是大奸臣就有争议了。客观上说,严嵩是贪官无疑,严嵩擅权专断、打击异己也对,说他奸臣不为过,但是第一大奸臣,他还真不算。

所谓奸臣,应该有几个基本特征:对君主迎合献媚,私下擅权专断;在朝廷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从不对皇上提醒警示,不忠于皇上;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杀无辜;政治上误国误民,甚至通敌卖国。

看看严嵩,首先他的官场圆滑是必然的,要不然不可能爬到这么好的位置。嘉靖皇帝脾气比较怪,可不是个好伺候的主子。严嵩想尽办法顺着主子的意思说事儿,还练了一手写青词的本领,符合条件。

但是这个擅权专断,就有点争议了。明代没有丞相,是内阁制,明代后来的皇帝越来越懒,什么事都交给内阁,奏折都是内阁给个意见,皇上看看没问题,就批准了。严嵩六十多岁进入内阁,有了大权。客观上来说,严嵩从不敢自己做决定,最后拍板决定的,一直是皇帝。严嵩是借了皇帝的手,实现自己的权利梦。

结党营私和排除异己,这个没的说,严嵩和围绕在他身边的“严党”,确实没干好事儿。

第三点,从不警醒皇上,不忠于皇上。这一点,严嵩还真不是。嘉靖之前他批评朝政的事就先不说了,嘉靖七年,严嵩上疏说到当时河南的旱灾,就没有大赞太平盛世。在查阅一下嘉靖与严嵩讨论战事政事的资料,严嵩也是大胆说出自己的意思,没有完全逢迎皇上。当然,这也是严嵩摸透了嘉靖的脾气,才敢这么说的。

至少,严嵩还是不敢背叛皇上的,嘉靖皇帝喜欢吃丹药,这东西是有毒的,吃不好就会死人,严嵩经常干的事儿,就是帮助皇上试服丹药,看在这个拿命验毒的份儿上,也算是忠心的了。

严嵩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当然是有的,但也不是一点好事儿没做。严嵩捐资修桥、兴办县学,也算是做了一点点好事儿。但是整体来说,严嵩还是祸害了老百姓的,你看抄家时,3万两黄金,200多万两白银,还有珠宝田亩宅院,这都是直接或间接搜刮老百姓的。

至于严嵩有没有通敌卖国,虽然倒台的罪名是“通倭犯上”,但是确实找不到这一罪名的实质性证据,以至于后来张居正都说,严嵩的罪名不是“谋反”,而是“奸党”。所以,严嵩应该没有通敌卖国的行为。

综上所述,严嵩这人啊,确实是奸臣无疑,但是说他是第一大奸臣,还是值得商榷的。


七追风


严世蕃收买宦官,皇帝一举一动都汇报于他。故有大丞相与小丞相之分,有皇上不能没有严嵩,严嵩不能没有儿子之说。嘉靖皇帝朱厚熜20年不上朝,严嵩擅专国政20年之久。

严嵩还是一位学问大家和书法大家,精熟经史典章,谙习音律诗文。在钤山隐居时费时3年辑补了《正德袁州府志》,有《钤山堂集》存世。

《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6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通过史籍、戏曲和民间文艺,严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人心。

㈠历史上对严嵩评价,主流认为是奸臣,无须洗白。

①严嵩被抄家抄出黄金3万余两,白银300万两,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不计其数。抄家抄了1个多月,抄家的清单被整理成册公开刊行,名为《天水冰山录》,成为清代畅销书。

②铲除异己,迫害忠臣。严氏父子迫害抗蒙名将曾铣和良臣夏言。曾铣被杀,妻子流放两千里。夏言下狱,后严嵩利用夏言毁谤世宗的传言,被嘉靖帝斩首;沈练上谏严氏父子10大罪状,杨继盛上疏论严嵩10罪5奸,均遭到严氏父子捏造罪名,借嘉靖帝之手杀掉;严嵩把仇鸾捧为大将军,仇鸾死后嘉靖帝以叛逆罪名开棺戮尸。

③严嵩卖官成风,明码标价。如七品州判售银300两,六品通判售银500两,武官中则指挥售银300两,都指挥700两等。刑部主事项治元花银1.3万转任吏部稽勋主事,贡士潘鸿业花银2200两当上了临清知州,夺职总兵官李凤鸣花银2000两补蓟州总兵,老废总兵官郭琮花银3000两当上使督漕运。严家自然富得流油,严世蕃在家中宝库内竟狂妄大笑说,朝廷无我富!

严嵩符合奸臣基本特征,虽然倒台的罪名是“通倭犯上”,但确实找不到这一罪名的证据,后来张居正说,严嵩的罪名不是谋反,而是奸党。

㈡不过也有人认为,中国有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是好人,不一定就是坏人。严嵩60岁入阁到80岁致仕,伴君如伴虎,终日诚惶诚恐,是个不好不坏的重臣,其理由如下:

①严嵩算是明代官僚中比较有作为的,忠勤奉公职守,勉力支撑危局。面对国弊民穷、内忧外患的困局,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反对大兴土木,减轻皇上修斋建宫的危害,避免劳民伤财。夜以继日地工作,几乎累得吐血。

传统观点认为皇帝总是英明的,国家混乱不是皇帝无能,而是坏人作乱,往往要弄出个奸臣来,把什么罪名推给他。嘉靖帝的治国失败,不得不找严嵩替他背黑锅。

②权力之争,你死我活。严嵩有个政敌叫徐阶,时刻觊觎严嵩首辅的位子。徐阶买通了名叫蓝道行的道士。蓝道行在扶乩的时候,显现出“分宜父子,奸险弄权”的字样,世宗问:“上天为何不诛杀他呢?”蓝道行诡称:“留待皇帝正法。”世宗心有所动。这一年,万寿宫发生一场大火,严嵩建议皇帝搬到南宫去住,以节省开支。南宫是旧时英宗被幽锢之所,这对喜欢祥瑞喜气的嘉靖帝犯了大忌。徐阶迎合皇帝心意重建万寿宫,新建万寿宫比以前的更雄伟气派,于是严嵩失宠了。在徐阶的怂恿下,嘉靖帝将严嵩削职为民,其子严世蕃被斩,抄尽家产,勒令回乡。

严嵩私生活非常检点,一生只娶了欧阳氏,比他大1岁,还一脸麻子,但夫妻感情很好,从一而终;后在孤独和贫病交加中度日,临终前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 ,死时穷得买不起棺木。

③政敌报复,流传后世。严嵩的政敌徐阶主修《世宗实录》,把朱厚熜评为中材之主,严嵩父子被打成“奸臣”。

还有一个政敌叫王世贞的,其父王杼得到了价值连城的《清明上河图》,被严氏父子得知,就向王忬索要。王忬迫于严氏父子的权势,就让画师临摹了一张送给严嵩,后来事情败露,严嵩借王忬戍边不力下狱之机,严嵩上奏本将其害死。因为这段积怨,但他不敢恨皇上,便迁怒于严嵩。他利用编写《严嵩传》机会,极尽诋毁严嵩;还与其门徒编了戏曲《鸣凤记》 《一捧雪》《飞丸记》《玉丸记》《五女拜寿》《打严嵩》等,严嵩自然是白脸奸臣,老百姓都相信,严嵩的名声能好吗?

笔者认为严嵩肯定不是忠臣名相,说他奸臣也好,说他不好不坏也罢,今人无须定论,只能以史为鉴,供众人去领悟。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严嵩不算个大奸臣,但不是个好人。他的骂名是皇权和臣权斗争的结果。

明朝的一个错误是对文人太优厚了。造成文人喜欢邀誉买直——为了反对而反对,似乎只有挨过皇帝的责骂和挨过朝廷的廷杖才能显示自己是个刚直不阿的好官;同时都有一种天下舍我其谁的错觉——自己是对的,凡是不同意自己的都是奸臣,可以随便利用舆论来打击政敌,还不用负责。

说严嵩是个大奸臣,无非在于三点:一是擅权媚上,二是残害忠良,三是贪污自肥。

擅权媚上这个罪名有点牵强。内阁开始设立时相当于秘书班子,没什么权利,但发展到后期,内阁就差不多相当于宰相了。比如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六部基本是成了内阁下属。所以说,这不是擅不擅权的问题,严嵩作为内阁首辅权力本来就很大,其他内阁成员的份量加起来都没首辅的份量大。

说他媚上,这是事实,但是有点强人所难了。明朝的内阁都是很短命的,根源在于臣权和皇权之争。明朝的文官讲求的是“士大夫共治天下”,不能让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内阁要替百官说话,反映百官的意愿的。但对于皇帝来说,他挑的内阁是要听话的,不是来给自己添堵的。权力之争造成内阁首辅夹在皇帝和文官之间很不好做,怎么做都是罪人。对文官来说,严嵩这个人很无耻,全面倒向皇帝,没半点犹豫,彻底的背叛了文官集团。这点是最得罪文官集团的。

至于结党营私和残害忠良的罪名,也不完全正确,也就是说他害人是有限的,不是个残暴的人。史上记录严嵩残害的人有:夏言、曾铣、沈鍊、杨继盛、王杼。夏言和曾铣是皇帝下令罢官并处死的,而严嵩多次向皇帝替夏言求情。所以他们两人的死暂时定义为可能是和严嵩有关。而沈鍊、杨继盛二人,则是书生作死的节奏,弹劾严嵩却惹恼皇帝。沈鍊好一点被罢官回乡,但是文人喜欢作死,在民间诋毁严嵩不止,又常和地方当局闹矛盾,感觉全天下都该听他似的,结果被地方总督杀了,总督不是严嵩的人。最后一个是王杼,也是皇帝杀的,罪名是玩忽职守令敌人入侵。当时也说是和严嵩有关,但是王杼死后蓟辽总督这个职位也不是严嵩的人。

至于结党营私,是很不经推敲的。严嵩倒台后,彻查严党,人数少得可怜,一是他的儿子严世蕃,二是他的义子赵文华。和严党关系密切胡宗宪都不算严党,胡宗宪是抗倭名将,可能有人不认识,但是他麾下的戚继光等抗倭名将想必都很熟悉。

最后是关于贪污的,严嵩贪污是一定的。明朝的官员不贪污的话估计连自己都养不活,参考明朝的名臣于谦和有点名气的海瑞的生活状况。关键是贪得多贪得少得问题,史载严嵩贪了三万多两黄金,白银两百多万两,加上其他的古玩字画,数额巨大,然而,皇帝命令查抄的数额一半入边费一半入内库,皇帝的内库仅得十万两。因而,贪污金额是待定的,估计没贪那么多,但贪是绝对有贪得,吃相也估计不大好看。像当时的次辅徐阶仅田产就贪了四十余万亩,吃相还不错得了“廉吏”称号。

严嵩的倒台不在于他的罪名,其实质在于皇帝不喜欢他了。导火索就是皇帝要建宫殿,严嵩反对忤逆了皇帝的心意,次辅徐阶赞同皇帝建宫殿。即使是后来皇帝以勾结倭寇斩了他儿子,也没有杀严嵩。而且对于严嵩的罪名也是很耐人寻味的,残害忠良的罪名没有,擅权是有,贪污也是有。

总的来说,严嵩的千古骂名是皇权和臣权斗争的结果。失去了皇帝信宠,还得罪了士大夫阶层的,哪个有好下场的?明朝中后期的首辅,基本都是没好下场的。士大夫阶层权力日盛,皇帝都得退避三舍,区区史书而已!跟何况,明朝话本可是很流行的,编排人物都不需负责的,可以随便编剧,只要别人让自己讨厌了。






寻找不答应


这问题问得好,为何把严嵩定义为奸臣,奸臣的定义是指对君主奉迎献媚,载歌称颂,迎合溜须,结党私营,排除异己,陷害忠良,从不大公无私的提示和警示,置人于死地,欺上瞒下,目中无君,对百姓为己利益打击报复,橫征聚敛甚至弑君杀臣,弄权作乱,骄扬跋扈,搞得朝纲乌烟瘴气。

严嵩,汉族江左民系,字惟中,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入阁拜相,明史将高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

己后刘瑾与其党羽被灭后,高嵩北上顺天,在此十年间里先后担任在南京和北京翰林院任职,明世宗沉迷道教,沉醉在长生不老之术,对朝政撒手不管,丝毫不关心,把朝政交由礼部尚书夏言处理,夏言深得世宗宠信,夏言又是严嵩同乡,由此严嵩十分讨好夏言。

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由南京翰林院侍读,执掌院事到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在夏言反对世宗沉迷道教,不为世宗所喜,渐渐疏远夏言,当高嵩晋升为太子太傅时羽翼丰满,开始攻击夏言,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曾铣被杀,夏言入狱,严嵩利用流言蜚语,使世宗得知夏言诽谤自己,同年的十月夏言被斩首,夏言亲信党羽被贬的被贬,流放的流放,高嵩再次高升出任内阁首辅,从此开启专权之路。

夏言死后,严嵩和仇銮二人矛盾激发,高嵩相继铲除政敌夏言和仇銮,朝中已经没有人与之抗衡,对于那些弹劾自己官僚,实施打击报复,轻者罢官 ,重则致死,沈炼杨继盛就是因为得罪了严嵩,被诬陷下狱,狱中屈打成招,最后遇害。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没有确立太子的情况,干涉安排安排裕王朱载垕(即后来的穆宗)、景王朱载圳婚事,诏于各府举行婚礼。严嵩不同意。一年以后,严嵩又进言:“自古帝王莫不以豫建太子为首务。臣叩奏密对,屡以为请,圣衷渊邃,久未施行。中外臣民引颈颙望,谓此大事,置而不讲,臣等何以辞其责!请及开岁之首则告举行。

嘉靖“十五年以前,名为汰省,而经费已六七百万”此外,他还不时采木、采香和采珠玉珍宝。光禄寺库银,嘉靖十五年前积银八十万,自二十一年后,“供亿日增,余藏顿尽”严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内阁后又成为首辅的。面对日渐恶化的政局,他不仅没有向世宗提出任何规谏和改革方案,而且推波助澜,使局势向更乱更糟的方向发展。在他看来,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不应受任何制约;臣下对皇帝只能顺水推舟,唯命是从,讨得皇帝的恩宠。这样就可以有权有势,人们都要仰其鼻息行事。至于国家百姓如何,似乎都可以不问不闻。正因为如此,所以凡是明世宗喜欢听的,即使是很不该说他也说;凡是明世宗想要做的,即使是荒唐可笑,他也毫不犹豫地去做,决不敢有可否。

严嵩父子权倾天下二十年,天下怨恨。严世蕃狂妄至极,甚至在家中宝库内大笑说“朝廷无我富!”众多大臣加以弹劾,皆赖世宗包庇。在严嵩一伙的把持下,“政以贿成,官以赂授。”每一开选,视官之高下而低昂其值,及遇升迁,则视缺之美恶而上下其价。如七品州判,售银三百两,六品通判售银五百两;刑部主事项治元,用银一万三千就可转任吏部稽勋主事,贡士潘鸿业用银二千二百两,就当上了临清知州。武官中则指挥售银三百两,都指挥七百两,夺职总兵官李凤鸣出银两千两,起补蓟州总兵,老废总兵官郭琮出银三千两,使督漕运。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有山东道士蓝道行以善于扶乩闻名于燕京,徐阶将蓝道行介绍给世宗,一日蓝道行在扶乩时称“今日有奸臣奏事”,刚好严嵩路过。世宗对严嵩父子日久生厌。最终,严氏父子的权势被蓝道行的几句话推倒,严世蕃被判斩首,在行刑前大哭一番,而其父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两年后病卒,终年八十七岁。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



片段影剧


严嵩是明朝有名的大奸臣,当初红极一时,权倾朝野。把持朝政多达二十多年之久。

严嵩出生于普通人家,自幼饱读诗书,二十五岁中进士。当时正德皇帝年幼,刘瑾专权。严嵩审时度势,一看难有自己立足之地。索性告病回乡隐居了十年。刘瑾团伙被诛杀以后。才重新复出,并此后一路高升。

严嵩工于心计,善于揣摩人心,明世宗继位以后,每天专注求仙问道,研究长生不老之术,严嵩就利用他的这个爱好,使用各种手段,把皇把黄帝哄的心花怒放,并利用卑鄙手段,诬陷内阁首辅夏言,夏言被杀后,严嵩终于在六十五岁成为内阁首辅。

为了取悦明世宗追求长生不老的幻想。严嵩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讨好他,并且自己也为此废寝忘食,全力以赴。

当了内阁首辅以后人。严嵩对明世宗极力奉承,唯命是从,以取得皇帝宠信。但对别人却变了另一副嘴脸,专横骄奢,目中无人。后来因为年龄大了,就让儿子严世蕃协助自己处理事情,父子俩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严嵩父子俩掌控朝廷时,连明世宗的左右侍从都被收买。明世宗的一举一动。父子俩都清清楚楚,朝廷中的大臣们都在背后称他们父子为“大丞相”、“小丞相”。

并且贪污受贿就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在朝廷中公然卖官卖爵,并且按职位高低明码标价,大发不义之财。严世蕃甚至公开叫嚣:“朝廷不如我富”,“朝廷不如我乐”。

多行不义必自毙,虽然明世宗极力袒护严嵩父子。但大臣徐阶以毒攻毒,利用明世宗信奉道教的特点,让道士做法时,指出严嵩父子是奸臣,明世宗这才相信,最终将严世蕃斩首示众,严嵩被查抄家产,削职为民。

从严家抄出了金银珠宝等大量财物,其规模几乎超过了当时皇宫的资产。

严嵩从位极人臣,富甲天下,一下变成了孤身一人,无家可归,只能在墓地中找食寄生,最终凄惨病死,抛尸荒野。


历史微点


嘉靖一朝,共计45年,共计首辅有23人次。平均不到2年一位,而严嵩前后两次出任首辅,共计时间为15年。能在嘉靖朝如此长时间出任首辅之位,可见其确有独到之处。但是将其定义为奸臣,也没有冤枉他。

官宦历程

严嵩早年还是一个正直果敢的人。八岁中童生、19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在母亲病故守孝后,拒绝入朝为官,其称: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可见其性质、品性还是相当好的。

不过岁月蹉跎,老天给她开了不少玩笑。41岁的时候,他又被扔到了“鬼都不理”的南京翰林院,在这个年纪,似乎他的仕途已经到头了。但是在这里他认识了两个人张璁和桂萼。这两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

张璁是二甲进士出身,按照当时明朝官场的规矩,他是没有可能入阁的。但是这位仁兄拍对了嘉靖皇帝的马屁,在大礼仪事件中进入了嘉靖的视线。最终以坐火箭的速度成为了当朝首辅。同时给予了严嵩帮助。严嵩从此也在拍马屁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屠杀忠良

严嵩残害忠良无数,其中最典型的三位就是夏言、沈炼、杨继盛

夏言、严嵩的老乡、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谏。是严嵩之前的首辅。早年间,夏言对严嵩也多有照拂。后因不耻于严嵩的为人而渐渐疏远。为首辅期间不党、不群,朝廷政治比较清明。最后却因严嵩的诬陷而被杀。

沈炼、嘉靖朝的进士、锦衣卫经历、文武全才。性格刚直,为人忠义。因看不惯严党误国,在明知道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死劾严嵩。最终被严嵩及其同党斩杀。

杨继盛、正德年间进士,治理地方功绩卓著,升至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时,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后被严嵩害死。

贪污腐化

严嵩的贪,不光是自己的贪,他的贪是一个团队,所有的党羽都贪婪无厌。其把控朝政之时,官无大小,皆有定价,不看官员的口碑、能力,一切都以官员的贿金为准。其党羽赵文华贪污军饷,被查处后,因无钱偿还贪污款,由其子孙以充军来代赔。这笔钱到了万历十一年,还只赔了一半。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被抄家时,有黄金可三万余两,白银二百万余两,他珍宝玩物值数百万。可见其贪污有多严重。

培植朋党,控制朝政

严嵩亲儿子严世蕃、干儿子赵文华、仇鸾、杨顺等人无一不是位高权重着。而且是站在高位不干事,且专门打压他人。

赵文华、曾经诬陷总督张经,抢其功劳,并诬陷张经,导致他被嘉靖杀死。为嘉靖修建宫殿的时候,将修建宫殿的材料拖回家为自己修建府邸。

仇鸾、诬陷夏言收受收陕西总督曾铣贿赂,导致二人被杀,用重金贿赂俺答使其不要进攻他镇守的大同,而是进攻东边的蓟镇。其人不单畏敌如虎,还喜欢抢掠,割死人头冒功。

杨顺、宣大总督,害死沈炼的罪魁祸首。俺答范边不敢出战,却杀良冒功。

后东南总督胡宗宪,为了抗倭战争的胜利不得不依靠严嵩,这些都很好的证明了严嵩控制朝政。

大山结束语

严嵩是奸臣是毫无疑问的一点,但是嘉靖皇帝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因为他的放纵不顾才有了严嵩祸乱朝纲。



文史侃大山


严嵩(公元1480~1567年),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其少时被称为神童,据说六岁时就能背诵四书五经。但他的科举之路并不是特别顺利,共考了三次,取中二甲第二名!

严嵩之所以被后世传为奸臣,和嘉靖皇帝是密不可分的,他替嘉靖背了不少黑锅!而且也只是被嘉靖树立在群臣之中的靶子,用来吸引群臣的火力,以便于皇帝在幕后掌控大局。

严嵩被视为奸臣与王世贞也是分不开的。二人素有积怨,在《嘉靖以来首辅助--严嵩传》中,王世贞对严嵩大加贬低,加上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为非作歹,名声极恶,严嵩的名声自此便一落千丈!

如果想了解这段历史,可以去看看《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很值得一看!





路漫漫吾求兮


据说,当初修《明史》时,是否把严嵩放在奸臣传里,还是有一番讨论的。对于奸臣,是有明确定义的。一般认为,残害忠良或阴谋篡夺帝位的人就是奸臣。严嵩谈不上篡夺帝位,但其残害忠良还是有的。但由于严嵩做事警敏,能够揣摸帝意,出言献策皆中帝意,虽然锋芒内敛,对政敌的攻击却非常凌厉。可以说,就是大家公认的被杀、被贬、被监禁的忠良,都是皇帝有明诏的,大家明知是严嵩所为,却不容易找出那桩案子是严嵩私自操办到底的。比如杀杨继盛,皇帝不同意。严嵩就想了个办法,在皇帝同意斩杀的张经等人的奏疏末尾,加上与前面人事不想干的杨继盛。嘉靖帝在批准时,并没有在意末尾人员,朱笔一批,杨继盛人头落地。诸如此类,就是严嵩的把戏。大家讨论后,还是认为不能因为为嘉靖帝讳,就放过狡猾的严嵩,不管怎么说,不管形式是什么,谢瑜、叶经、童汉臣、赵锦、王宗茂、何维柏、王晔、陈垲、历汝进、沈炼、徐学诗、杨继盛、周铁、吴时来、张羽中、董传策等忠良皆被谴,与严嵩难脱干系,这就是陷害忠良,就该入奸臣传。


二曲人


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明朝内阁首辅,被《明史》列为“六大奸臣之一”。

 大家知道每个朝代都有专门写本朝代的官吏,而《明史》无疑是我们对明朝最贴切的认识,严嵩其实被明代列为六大奸臣之一,说他无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那么在民间我们也可以透过戏曲和其他文艺作品看到严嵩奸臣的影子。 然而多年来,有关严嵩是否大奸臣,仍然争议不休,小编这里主要介绍严嵩为什么被定义为奸臣?

1专国擅政,陷害忠良。

2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

3排除异已

4吞没军饷,废弛边防

5招权纳贿肆行

 小编查阅史料总结出以上五点,当然这只是《明史》的介绍以及民间的相传,至于严嵩是不是奸臣有待商榷,小编后期也会跟进严嵩是不是奸臣,静等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