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每個家庭需要的內容,點藍字關注↑』
文|網絡 圖|網絡
父母有兩個任務,孩子年幼時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孩子年少時與他們放手分離。聽起來有些傷春悲秋,悽悽涼涼的感覺。其實不止是年少時父母要放手,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都需要適時的鬆手。孩子蹣跚學步,父母允許孩子跌跌撞撞,他才能從摔倒中走的更穩。
孩子入學幼稚園,父母放權監督,他才能從集體生活中體會個體的獨立。
孩子涉世交友,父母給予足夠的自由,他才能從相處中識別何為良師益友。
......
放手,是父母對孩子成長最好的幫助。可惜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卻難捨難離。
1
隔壁家窗臺常常隔三差五的會傳出一位爸爸教訓孩子寫作業的聲音。
“你怎麼回事,一公里是多少都不知道?怎麼這麼笨,在學校裡都學了些什麼啊?”
爸爸一直喋喋不休的訓斥,我從來沒聽見過孩子反駁的聲音,有時偶爾會聽到媽媽附上幾句火上澆油的話。
“孩子這麼笨還不都隨你,做事懶懶散散。”
聽到這對父母教育孩子的話,我暗自慶幸,還好我的學生時代沒有這麼煎熬。
我記得學前班升小的時候,我們需要考試。
那時候堂妹與我一個班級,小叔對堂妹的學習盯的緊,常常追在她屁股後面讓她做作業。
堂妹性子慢半拍,做一道題目要看很久才動筆,小叔性子急,還沒等堂妹下筆,他就一記手包打在她的頭上。
我經常在家裡玩著玩著,聽到隔壁堂妹發出悲慘的叫聲。
那時候父母忙於生意,無暇顧及我的考試,只在飯後休息的時候會問及我的情況,提醒我不要忘了做作業。
清晰記得升小考試那天,大部分同學都有家長陪同,而我一個人獨自坐在教室的第二組第三排,安安靜靜的做完考卷。
回家後父母問我考的如何,我一臉得意的說,挺好。
後來,我考試通過成功升小,堂妹因為不及格被留級學前班一年。
於我的親身經歷來說,父母太過於管控孩子的學習,反而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對學習產生出逆反心理。
有句說的話好,杯滿則溢。
2
孩子慢慢長大,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很多父母會開始擔憂,覺得孩子涉世未深,唯恐孩子交友不慎被別的孩子帶壞了。
於是總想著跟在孩子後面,為他們“掃除”交友中的障礙。
我的一位閨蜜L就是這樣一位媽媽。
L是有些強勢的媽媽,但女兒多多卻一點也沒遺傳到她這點。多多生性膽小,話不多,屬於安靜的小女孩那種。
正因為多多的膽小,L總是對她瞻前顧後,害怕她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欺負,害怕被老師冷落。
所以稍有風吹草動,她就能放大化。
有次她給多多買了一輛新滑板車,多多揹著滑板車去找跟她同小區的同學娜娜一起玩。兩個孩子玩著玩著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撕打了起來,剛好被下班回來的L撞見。
她立馬衝上去拉開兩個孩子,惡言惡語的衝娜娜說:“又不是狗,你這孩子怎麼還咬人呢?”
聞訊而來的娜娜媽聽到了女兒被訓斥,也毫不示弱的答到:“你說誰是狗呢?”
就這樣,你一句她一句,兩個大人展開了一場口角紛爭。
最後L拉著女兒走了,邊走邊氣哄哄跟多多說:“以後不要再跟她玩了,聽見沒。”
過了沒幾天,多多又揹著滑板車在樓下與娜娜玩,兩人和好如初跟沒事人一樣。
而L還記著上次與娜娜媽的爭執,每次都會將多多拉走,不讓娜娜靠近。
這本是一場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大人一參合就成了兩個大人之間的恩怨了。
有時候父母過度擔心,只會讓自己陷入焦慮的死循環。或許多多和娜娜的撕打就只是一時的相處不和,但在父母眼裡就成了被欺凌,覺得孩子吃了虧。
其實,阻礙父母放手的正是害怕與擔心。
擔心孩子做不好,害怕孩子被欺負,擔心孩子承受不了,害怕孩子心靈受傷…所以,總想方設法的為孩子屏蔽一些東西,殊不知,都是在做無用功。
世上沒有哪所學校只有好孩子,孩子生活的周邊,也沒有完完全全的好孩子。
每個孩子都渴望有朋友,在獨生獨享獨有中長大的孩子,往往缺少情感,不會與人交往。
但是交往的能力,不是在課堂上教出來的,也不是父母苦口婆心講道理講出來的,交往能力是在相處體驗中學會的。
過度管控孩子的交友圈,正是在阻礙孩子體驗交友,實則也是在封閉孩子的內心。
成長,意味著分離。這是生命成長的必然規律。父母與孩子,孩子與成長,這是紐帶關係,綁的太緊孩只會讓孩子失去自由。
孩子就似風箏,放手才能飛的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