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陈寅恪与傅斯年-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封面

是它是它就是它,差一点把我熬瞎!

照片看不到厚度,手工说一声:三厘米。

一直有个问题不懂,为什么三四十年代的可以称为大师的学者那么多?

书盘完了好几天,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写。大师少年都是早慧聪颖,意气风发,早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很少有人浪费时间寻找方向,即便是确定不了要学的学科,也是带着问题寻找,奔着目标考量。那个时候的世界不太平,心中有光的人才会勇往直前。

这本并没有大力去描述大师的学术水平,而用些历史大事件来表现。

例如,最为推崇的傅斯年,是1919年五四运动学生游行队伍总指挥,肩抗“还我山东,还我青岛”大旗的那个人;

是河南安阳殷墟历时9年考古发掘的组织领导者,奠定了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历史书的模样;

是胡适的学生。

书的后半部分都是记录大师们与时代共进退的事情,最后一章是关于陈寅恪的死,陈出生于1890年庚寅年,死于1969年,2003年才得以入土为安。2003-1969=34,三十四年间,都发生了什么?

这一整本大厚书里,我背下的一段话:“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是陈寅恪为沉湖而死的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文。

我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抄下来,给我家儿子留着看,写在每年他过生日的贺卡上。

如果不知道陈寅恪,可以试着这样理解:

他在1939年和1945年被英国牛津大学聘为教授,是该校第一位受聘专职教授的中国学者;

他在1925年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清华四大国学导师;

他是季羡林的老师。

傅斯年1950年死在台湾,大陆只有陈寅恪一人为其写过四句诗,婉转表达哀悼。何肇发说:幸亏当年的造反派根本读不懂陈寅恪的诗,不然他极有可能被当场打死。

也正是因为这样吧,虽然傅斯年鼎鼎大名,却被我们知之不多。傅斯年的相关著作,除了借到一本《傅斯年说诗经》,暂时也就没有其他可读的,就把陈寅恪学生整理的上课笔记翻出来看看,就下面这本。

太硬了,啃不动。

另外有个想说的,这本《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是2012年1月版,前言第一页对陈寅恪的介绍是这样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这是本书整理者万绳楠1983年写的前言,如今这么多年了,“资产阶级史学”这几个字可否能用别的词代替?

如果我儿子问起来,什么叫资产阶级史学,我怕我也解释不清楚。

历史就是历史,学者就是学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