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诗人的信》:一个人当然要活的是自己,并且干净


里尔克的这本小册子,是他和年轻人卡卜斯通信的结集,探讨的内容有关文学,更有关人生。事实上,一个古典一点的说法,“文学既人学”,不论一个人是否写作,仅仅看他推崇怎样的文字,其实便很容易了解他希冀怎样的生活。
当然,写信向一位同时代的诗人求助,青年诗人的苦恼,首先是关于文学的。“我立即决定把我的诗的试作寄给里尔克,请他批评。”但这种苦恼本身,还是关于生活的。“我还没有满二十岁,就逼近一种职业的门槛,我觉得这职业与我的意趣相违。”卡卜斯想知道,如果自己顺从了自己的意趣,继续尝试做一个诗人,是否有希望。而他判断的凭据,将是众人对他的诗作的看法——首先是“这位《自庆》的作者”的评价。
这需求看似正当,却被里尔克拒绝。“我请你,把这一切放弃吧!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在里尔克看来,和任何事情相比,一个艺术家——譬如一个诗人——所做的事情,是最不需要评论的。他所需要实现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内心,是自己所信仰的美,是生命的真实意义,而所谓“职业”、“被接纳”不过是副产品。于是一个人成为诗人,是不需要旁人的认同的——这和成为他自己一样。


人成为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可那却又是不容易实现的事情。因为每一个不被影响的自己,其实都意味着独一无二。任何存在都必然合理,可合理却往往是需要依据的。这便回到了卡卜斯最初的苦恼:他想成为诗人,却需要得到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理想。卓越的里尔克指出了他的枉费心机——倘若一个人足够坚定,是不需要旁人的话语佐证自己的判断。彷徨意味着不适宜,不坚定意味着不恰当。
一个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是和自己相处融洽,因为毕竟没有谁,能比你自己,可以和自己分享更多生活。里尔克是相信每个人自有自己的使命的,他也相信,一切命运都可接受,无论是天赋还是苦难。所以他既赞颂玫瑰,又相信坚硬而沉默的磐石里也隐藏着必然将显露的美丽。他服从命运——成为自己,也是服从命运的一部分。而成为自己,并不意味着要特立独行,要成就不凡。谦逊或是坦然,不苟且,不奢望或是抱怨无从得到的拥有,同样也是成为自己的道路。
卡卜斯并没有在得到里尔克的建议后成为诗人,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出版,他或许会和大多数曾经存在过的人一样,消失在历史的茫茫长河之中。他也并不希望由此得到众人的铭记,因为他只是个小人物,在“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可是以这样的姿态,卡卜斯最终成为了他自己。这大概也是里尔克希望这位真诚的朋友可以做到的事。

一个人当然要成为自己并且干净。他不必成为诗人,却一样可以如诗人一般拥有澄澈和纯粹。 推荐可以进入https://s.click.taobao.com/BBL4Lnv选择,我推荐的理由刚读完这本小书,轻轻薄薄携带方便。全书的主体由十封书信组成,全都是里尔克写给一位名叫卡卜斯的奥地利年轻军官的回信。但这些书信并不普通,是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之间的对话,是作为诗人的里尔克和另一名热爱并在尝试写诗的年轻诗人之间的通信,每封信都有一个主题,作为过来人的里尔克,阐释自己对创作、孤独、职业、爱情、命运、艺术的见解,冯至的译文也美,在诗人的娓娓道来里了解艺术与自然以及人生之美,这位收信人真幸运。 这本书的一大半是在高铁上读完的,最近常常因为自己的浮躁生气,感觉获取的无效信息太多并且容易被影响,以至于失去专注。因此关于孤独与人生的论述对我自己特别有启发:“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不要将向外寻找共鸣与认可作为人生的重心,任何时刻都应该保有内心的清明,坚持忍耐地行进,渐渐地,会发现同周围的浮躁喧嚣相比,这些坚忍淡定的安静,同我们的生命本质更接近,我们的“未来”会慢慢地潜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来,行走的态度越沉静、越忍耐、越坦荡,这些新的东西就愈发清晰地融入灵魂、成为了自我的部分。“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里尔克还建议,对于在内心的追索上与你渐趋远离的那些亲近,不要怀疑恼恨,也不要心存优越,相信爱,谅解距离,灵魂的追求并不需要脱离俗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