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浅谈秦灭六国的偶然性

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登基为王,成为了大秦的新任国君。而他就是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当时的大秦虽然国富民强,在国力上已经碾压了东方六国,但是依旧没人能确信嬴政必然能灭六国,统一华夏,个人当时的秦国依旧有以下几个不确定因素:

嬴政是一个刚刚即位的小皇帝,权利都被他的母亲赵太后与吕不韦执掌,而赵太后与吕不韦又是前妻与前夫的关系,俩人也一直在私通,秦国发展走向不明。吕不韦因见嬴政一天天长大,自己怕出事,将门客嫪毐推荐给赵太后,嫪毐被封为长信侯,执掌朝政,赵太后还为了嫪毐生了俩孩子,国家存在内乱的隐患。东方六国虽已经人困马乏,但是仍保留着一战之力,例如长平之战之后的邯郸之战,魏赵合纵依旧可以带给秦国很大的压力,天下局势仍旧不明朗。在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带领五国联军魏、赵、韩、楚、燕攻击秦国,秦军被打得在函谷关不敢出门,秦国在军事上仍不能抵挡六国的合纵

以上几件事的核心关键问题是秦王嬴政能顺利拿回政治权利,攘外必先安内,内部稳定了之后,再依照“远交近攻的国策,只要不犯低级错误,按照当时秦国的国力来看,秦灭六国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终于在公元238年 嬴政平嫪毐之乱,罢免吕不韦,软禁赵太后把权利收回。随后重用李斯、王翦父子、历时十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笔者看来,虽嬴政灭六国在当时看似历史的必然走向,但其中有太多的偶然性重合到了一起。

嬴政

偏蛮小国夹缝求生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秦的发展史也是一副血泪史,秦国的发展一路上也是遇到了诸多的困难:

国家建立晚,君主出身低微——周武王当年一呼百应,伐纣灭商,定都镐京,于公元前1406年建立周朝。周武王论功行赏,分封侯,当时是没有秦国的,当时的秦国只是一个很小的族群。一直到了公元前905年周孝王时期,秦人部族的首领非子,因为养马有功,正式把他分到秦这个地方,以秦地作为非子的采邑。直到公元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秦襄公积极勤王,后续又因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有功,在公元前770年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且把被西戎占领的土地封给了秦国,自此秦国正式建立,比西周初期的诸侯晚了将近600多年。
几代人用鲜血打拼一片根据地——秦襄公建立秦国,周平王分给秦国的土地都是被西戎占领的土地,实则一纸空文。秦襄公至死都没能把土地拿回来,一直到170年后秦穆公时期,先后灭掉西方12个戎族政权,称霸西戎,老秦人自此打拼出一片根据地在诸侯中间站稳了脚跟。


秦国初期的版图

苦苦挣扎,东出无果——秦穆公毕生致力于东出,但强大的晋国就横在秦国的面前,一直到秦穆公去世也没有完成东出的心愿。秦穆公虽然没有获得角逐中原的机会,但好歹在西部边陲混了个春秋霸王的地位。但秦穆公去世之后,秦国后续几代国君泛善可陈,持续走下坡路,内乱不断。秦国的好基友晋国也被六卿架空,在公元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天下进入战国时代。此时的秦国依旧内忧外患不断,国内君主碌碌无为,对外又与魏国不断的搞来搞去,被魏国占领战略要地——河西高原。此时秦国的国力已经跌入谷底。而此时的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之下,居安思危率先进行“李悝变法”,军事上重用吴起、乐羊等人,连败秦、齐楚等国家,占领中山国,坐上中原霸主的宝座。

笔者认为,秦站稳脚跟后,东出函谷关是他们面临的首要的问题。秦穆公苦苦奋斗一生东出未果,后面陆续几代国君内忧外患不断,始终迈不出这一步。但是公元前453年强大的晋国被韩赵魏瓜分,给秦国带来了丝丝的希望。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摆在他面前的就是如何强大秦国,生存下去。

秦孝公(剧照)

奋六世之余烈

就像是秦穆公之后,秦国十几代国君均碌碌无为,这其中是有偶然性的,并不是人为选择的结果。但恰恰自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代代明君,笔者也认为此事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在里面的。嬴政的这些先祖每一代都完成了他们各自的历史使命: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重用卫人商鞅,实施郡县制、废井田、奖耕织、实施军功爵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国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二十级军功爵制度让秦民的好狠斗勇用到实处,虎狼之师由此而来。秦惠文王——秦国通过变法崛起,虎狼之师既成,山东六国合纵对抗秦国,在苏秦的游说之下,六国合纵使得秦惠文王15年未出兵函谷关。秦惠文王最终重用了魏国人张仪,采用连横策略,巧妙借助六国之间的矛盾与地理位置上面的差异,打破了六国合纵。秦武王——在位三年,因洛阳周庙举鼎而亡。秦武王重用楚国人甘茂,联合魏国于公元前307年拿下了韩国重镇宜阳,自此打开了东出函谷关的大门。
在洛阳周庙举鼎昭示国力,意外被砸死亡,这件事如果做成,“问鼎中原”这事就得往后靠靠了。

秦武王嬴荡

亲昭襄王——在位56年,在位期间任用魏国人范雎为相,执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军事上任用白起为将,继续东进持续打击六国的有生力量。在长平之战坑杀赵国45万,奠定秦赵国运。此外还灭亡小西周,昭示天下灭亡六国的决心,震撼山东六国。秦孝文王——由于秦昭襄王在位时间太长,结果没有给秦孝文王一展才华的机会,在位三天而死,既无功也无过。
秦庄襄王——公元前249年,一举攻灭了东周七邑,铲除东周王朝残党,重用魏国人吕不韦,占领赵国36城极大削弱赵国,奠定统一的基础。秦始皇——坚持“远交近攻”的国策,重用李斯,尉缭,先灭韩赵、笼络燕齐,再灭楚魏,统一度量衡,统一钱币,统一文字,华夏统一,成为千古一帝。

秦的这七代国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代代用才,而且大多数还用的都是山东六国的人才。换而言之就是山东六国缺少识才用才的能力,才使得六国之人助秦来灭六国。秦的七代国君均没有犯错误,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灭六国者六国也

那么再看其他诸侯国,他们又犯了哪些错误从而使自己一步步的落后,最终导致灭亡的呢:

晋——强大统一的晋国由于宗族势力被斩杀殆尽,政权被外姓六卿架空,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秦对抗三个小国要比对抗强大的晋国容易的多,参照秦穆公东出之难即可证明。
三家分晋之后,秦就有了兵出函谷关的希望。赵——赵国一直以来都是对抗秦国的绝对主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灭中山国,军力国力鼎盛一时。但赵武灵王前明后暗,在继承人的问题上非要搞一个“二元政权”没有处理好赵章与赵何的关系,导致沙丘政变,赵武灵王死于沙丘政变。赵孝成王时期长平之战中,昏招百出,先是在战争焦灼之时与秦议和,被秦利用宣传,丧失合纵机会,后又中反间计,弃廉颇任用赵括,导致长平惨败,被白起坑杀四十五万将士。公元前235年,赵迁即位,面对秦国的进攻,重用李牧几次大败秦军。但好景不长,公元前229年秦军趁赵国闹灾再次进攻,赵王迁中了反间计,竟然秘密处死李牧,赵遂再无一战之力。公元前228年,赵国灭亡。

胡服骑射

3.韩——“改革不力”,韩昭侯时期进行的“申不害变法”,着重的是帝王之术,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国力的问题。但是韩非出生又太晚了,没有舞台给韩非表演了。如果韩非和申不害互换一下,相信韩国能强大起来。

4.魏——上文提到,魏国是首先变法的国家,魏文侯时期,果断任用李悝(kuī)实行变法,在政治、经济、法律、军事上都进行了改革。“魏武卒”千里选一,战力极强。“文始建候,武实疆盛”文、武侯时代,魏国可称之战国一霸。

魏武卒

魏惠文王这一代经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惨败,魏国跌下霸主宝座,沦为二流货色。国君无识人之才损失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等一流的人才。

自魏惠王往后是一代不如一代,信陵君在公元前247年,率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军,魏安釐王中了反间计,结果信陵君被罢职,四年之后郁郁而亡。

5.燕——燕国充分享受秦国“远交近攻”的好处,燕国一直忙于和齐国、赵国搞来搞去,弱齐搞了五年,在赵国“长平之战”后,又趁机攻打赵国,影响了赵国休养生息,结果还被赵国吊打,自己也伤了元气。最后黔驴技穷弄了一手“荆轲刺秦”

荆轲刺秦王

6.楚——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楚庄王“问鼎中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公元前506年,拥有霸主血统的楚国却在“柏举之战”中大败于吴国,楚国的都城郢被吴军攻占,楚国从此一蹶不振。楚国内部政治腐朽,昏昏欲睡。楚悼王时期曾任用吴起变法,短暂中兴,但随着楚悼王病逝,历时五年的变法戛然而止,楚国国运自此每况愈下。

7.齐——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在齐闵王时期与秦赵三足鼎立,与秦并成为东西二帝,而齐闵王听从苏秦的建议,滥用武力,于公元前286年灭宋独享这块肥肉但此举却加剧了与秦、赵的矛盾,也对韩、魏、楚形成了严重的威胁。诸侯怕齐国一家独大,在世仇燕国的撺掇之下,秦、赵、魏、韩、燕五国阀齐,乐毅带领燕军拿下齐国七十多城,将齐国打得只剩下墨和吕城两座城市,几乎灭国。齐将田单后来虽复国,但齐国再也难以有所作为。

乐毅伐齐

笔者总结

最终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华夏,本身带有他的偶然性的,我认为是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秦国地理位置特殊,被称为“四塞之国”,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贾谊曾在《过秦论》中说到:

“(诸侯列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指函谷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六国多次的合纵攻秦都止于函谷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秦国的生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秦国极其好运的迎来了七代贤明的君主,代代明君、代代识人才用人才,用的还多是六国的人才。而且这七代国君在执政期间一直秉承“远交近攻”的国策,没有犯低级错误,国力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山东六国国内虽有明君圣主,但是持久力不强。创业的少,败家的多。战国时期攻伐频繁,再富强的国家也抵挡不住其他六国的合围,魏国、齐国、赵国虽鼎盛一时,但后代君主决策失误导致前后退出争霸行列,秦笑到了最后,在嬴政这一代完成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