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熊,外边怂?两招帮孩子建立“外交思维”克服“社交恐惧症”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

01

家里熊孩子,外边怂娃子,孩子不学“外交”怎么行?

我家侄子4岁时,在家里非常活泼好动,经常向邻居家孩子炫耀分享自己的玩具,虽然常常也会和他们争抢玩具,但基本上都能和他们玩得很好。可是她一到学校、外边儿(尤其是生人面前)就很胆小,比较安静,也没有多少朋友。

经过细心观察,总结出他的表现是“家里倔强顽皮,外边听话胆小”,简单说就是:家里熊,外边怂

孩子生活在人群中,不与他人打交道是不可能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孩子成功适应社会生活的表现。

02

孩子不懂“外交”的主要危害

倘若一个孩子在人际互动方面的社会技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而表现出害羞,胆怯等行为,往往不能从容地与同龄人交往,而且也不能够从容地与老师等成年人交往。长大后是要吃亏的。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本领的高强,是未来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标准。”

一个年轻人想要赢得成功,必须学会交往的艺术。许多科学研究发现,不管一个人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就算是整日搞科研的科技人员,他的工作绩效都和他的交际能力成正比。

孩子是否具备成功交往的能力,是否善于同别人打交道以及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父母一定要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外交思维”。

03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孩子的“外交思维”,克服儿童“社交恐惧症”呢?

第一:利用“蚂蚁思维”,帮孩子建立群体意识,从思维层面打牢“社交根基

蚂蚁是自然界最为团结的动物之一,一只蚂蚁的力量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但10万只甚至更多只蚂蚁组成的军团则可以横扫整片树林,可以将一只狮子或老虎在短短的时间内啃成一堆骨头。

《儿童心理学》里提到,所谓蚂蚁思维就是要有群体意识,人心齐,泰山移,团结产生力量。

美国学者朱克曼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自1901年诺贝尔奖金颁发以来,286位获奖者中2/3的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而获奖的。他又以25年为一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与人合作而获奖者,第一个25年为41%,第二个25年竟达到79%。

一个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越需要具备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没有互相关心、支持与合作将很难获得成功。

那么在家里,我们家长该怎么做呢?

想要建立蚂蚁思维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小蚂蚁的触角更加“灵敏”

现在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学校都会组织许多课外活动。每次看着女儿兴奋期盼的小眼神,我都不忍拒绝,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会请假参加,让孩子在与同龄孩子的相处中,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幸福与快乐。

但是只让孩子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还不够,家庭也是一个小集体。如果父母外出游玩或拜访亲友时,不妨带着孩子也一起参加,不要因为孩子小而拒绝他参与大人的活动,让他体会到与大家在一起的快乐。

②引导孩子与同学和睦相处,找到身边可以合作的“工蚂蚁”

有次,上一年级的女儿放学回家跟我抱怨说:“同桌老是借我的橡皮擦用,好烦人哦,自己不知道带。” 我问她:“你们最近会换座位吗?”女儿想了想回答道:“老师说了,座位会调整,但同桌不会换。”

然后我告诉她,同桌会和她相处很长时间,只是借用下橡皮擦,人家用了就还你了,说不定哪天你忘记带东西了,还要向他借东西呢?结果,还真有一天,女儿的颜色笔忘带了,他同桌主动借她用的。

在学校每个班级都是一个集体,有时候,孩子会抱怨“某某同学不好相处”,这时候,父母要正面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他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集体,让孩子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③ 教孩子学会欣赏他人,做到不因为太“自我”而打乱的“蚁群关系”

骆驼高,羊矮,骆驼说长的高好,羊说长的矮好,于是他们边走边讨论如何一比高下,不到几步,有一个院子围墙很高,骆驼一伸脖子就能吃到院里伸出的树枝,骆驼神气的说:“你看,我说的对吧,长的高好。”羊不肯认输,他们又走了几步,围墙上有个又矮又窄的门,羊大模大样走进去吃草,并对骆驼说:“谁说长的高好,你能钻进门里来吃草吗?”

每个人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在学校里,看着优秀的同学,孩子难免会感到羡慕,甚至是嫉妒。看着有缺点的同学,孩子难免会感到有优越感,高高在上。

因此,父母既要鼓励孩子勇敢地表现自己,同时,也要教孩子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肯定他人的优点。每个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自然想法也是不一样的,学会认可别人的意见与想法,宽容对待集体里的每一个人。

第二:互惠是长久合作的前提,要通过有效的运用“同理心”来帮孩子搭建社交“平台”

爱尔兰剧作家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这很好的解释了《父母要懂的儿童心理学》中作者提到的互惠原理: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说就是要学会分享互惠。

有次与朋友聚会,朋友的儿子表现得非常霸道,独占欲很强,在游戏中经常把玩具放在自己的周围,并对那些企图想玩他玩具的小朋友说:“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玩!”

生活中,许多孩子都有这样的表现。造成这种情况,与家庭教育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小太阳”。缺乏同理心,以自我为中心,不在意别人说什么,有什么需求感受,不会分享是关键。

父母需要从这些根源出发,对症下药,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继而学会分享。

①溺爱是孩子成熟的最大“毒药”,通过克服过分宠爱,帮助孩子树立分享“意识”

有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就把那些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即使孩子想着与父母分享,父母也会推辞,让孩子一个人独享。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家老二苏明成欺负妹妹、啃老、有暴力倾向、幼稚。电视剧播出后。网友们对他一片的声讨声。

这与苏母从小的溺爱脱不了干系。小时候,苏家条件不好,即使不好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玩儿的,苏母都会无条件的送到他面前。与姐妹间有矛盾了,也会毫无原则的站在他那一边。时间长了,就强化了他的独享意识,理所当然的把好东西占为己有,自私自利。苏母的溺爱最终把他推向了深渊。

高尔基曾说: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如果仅仅为了爱,连老母鸡都能做到这一点。

惯子如杀子,所以,父母不要娇惯和溺爱孩子,不要以孩子为中心,甚至无限制、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而要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与家人共享,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②获得“甜头”才是分享的最大动力,通过不断的给孩子“糖果”,让孩子找到分享的“乐趣”

《犹太人教子和你不一样》里提到:许多孩子之所以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分享了就意味着失去。

林姐有个4岁的女儿,她的玩具堆积如山,数不胜数。林姐说:“我给她买这么多玩具,就是希望她能懂得分享,和小区里的孩子一起玩儿。”可是,每次当林姐把其中一个拿给其他小朋友时,她女儿就是不答应,偏偏想要这个玩具,林姐很苦恼,“为什么让她分享这么难呢?”

这时候,父母应该理解孩子这种不愿意失去的心情,慢慢引导,让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是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的大度与关怀,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大度与关怀,这样就会在分享中获得一种快乐。

一旦孩子在分享中获得了互利与快乐,他就会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③孩子互惠思维的建立不能“硬来”,要通过“他例论证”,来帮助孩子打造分享“品牌”

《幼儿行为问题应对》里提到:妈妈想让孩子懂得分享,不能硬来,而应当“以理服人”,先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让孩子主动地拿出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

小聪聪人缘非常好,虽然只有8岁,但是做事情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家里来了客人,尤其是小朋友的时候,聪聪总是把自己好吃的、好玩的拿出来和客人一起分享。吃东西的时候也会遵循“大人吃大的,小孩吃小的”或“老人先吃,小孩再吃”的原则。大家都夸聪聪懂事。

聪聪的妈妈说,这和她经常给聪聪讲传统故事有关,他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

家长鼓励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单纯行动上的管教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故事,教育意义非常明显。

写在最后

今天与大家分享了两招帮孩子建立“外交思维”克服儿童“社交恐惧症”的方法:

第一:利用“蚂蚁思维”,帮孩子建立群体意识,从思维层面打牢“社交根基

第二:互惠是长久合作的前提,要通过有效的运用“同理心”来帮孩子搭建社交“平台”

一个人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孩子的成长和成才离不开人群,学习社交,学会交往,善于交际应酬,是父母留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