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 风骨

文人风骨的精彩演示


由于一二十天前写了《你们,我们,难道就没有一点愧意?》,稍后方方又在日记中说到“戴建业教授”,有些熟人和网友以为我与方方女士很熟,常常问我要她的手机号和微信号。

大家有所不知,我与方方倒是都住在武昌,但彼此不是干一个行当,我本人又不太喜欢与人交往,藉用老子的话来说,虽然“鸡犬之声相闻”,但大家“老死不相往来”。

我与她既未曾谋面,也从未通过电话,更没有加她的微信。

写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我不是由于私交而“助阵”,完全是出于道义而发声——既肯定“方方日记”的社会和文学价值,也维护一个作家真情书写的权利。

当然,我同样维护读者批评“方方日记”的权利。“方方日记”,不过是一个有良知和勇气的作家,在武汉封城的疫情期间,每天在电脑上敲出来的文本。

目前所见到的这六十篇日记,并非完美无暇的经典。不过,希望不要由这些日记,牵扯到什么“阴谋”“煽动”“抹黑”“砸锅”上面去,并进而展开对作者的人身攻击。

不用说,方方日记受到社会大众的狂热欢迎,而方方本人更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尊敬。武汉以外的情况不太了解,我身边的同事同行同学同乡,这两个月来,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方方日记”。

“方方日记”以其非虚构的叙事形式,写武汉这次疫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它们在文字上不事修饰雕琢,在情感上毫不矫揉造作,真切地表现了封城中武汉人的喜怒哀乐,极大地丰富和延展了日记体的功能。

这些日记既直面抗疫前期的隐瞒失误,也肯定后期的努力弥补;既记载失去亲人万箭穿心的痛苦,许多病患求治无门的绝望,表现前期较高死亡率的忧虑,也抒写后期逐渐清零的喜悦,并表达对疫后生活的展望与期盼。

与过去灾难和战争中的文学不同,

它们没有选择性地塑造抗疫中“谁是最可爱的人”,

没有一味赞美领导的得力指挥,

更没有专注上级“睿智沉着的目光”,

它们没有用光明来“装扮”死亡,

没有以成绩来掩盖渎职,

没有用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来遮掩红十字会的营私舞弊,

错误、成绩、血泪、困惑、悲痛、喜悦……全都交织在一起,正如《一位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所埋怨的那样,方方日记“把家里好的孬的一股脑都端到大街上”,它们为武汉抗疫留下了真实的历史记忆。

作家将日记自由灵活的文体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时而工笔描摹,时而一笔带过,时而柔情似水,时而怒不可遏,在留下真实历史记忆的同时,“方方日记”也真实地呈现了方方自己。

每一天日记里书写的那些真人、真事、真情、真史,就呈现在我们武汉人的眼前,就发生在我们武汉人身边。

既然名之为“日记”,就不可能千锤百炼,“方方日记”的语言全是未经化妆的素颜;而它们所书写的人和事,都为大家所耳闻目见,日记中的所有事件都不必也不敢着意修剪;加之日记不可能讲究章法,像意识流似的想到哪就说到哪,日记更不会端起架子拿腔拿调,“方方日记”读起来像是在拉家常,但它们从形式到内容都一派天然,因而比起那些精雕细琢的文学作品更具有穿透力。

以平民视角来书写这次“大国抗疫”,是“方方日记”的一大特点,这在体制内的著名作家中可能相当另类。

从一开始,方方对自己的站位就有清醒的认知,她在接受“东方网”采访时说:

“我非常想提醒一下我的湖北同行,以后你们多半会被要求写颂文颂诗,但请你们在下笔时,思考几秒,你们要歌颂的对象应该是谁。如要谄媚,也请守个度。我虽然人老了,但我批评的气力从来不老。”

这席话表面上是在提醒同仁,实际上她也是以此自励自警。

因此,她没有和官方一道在抗疫中唱豪迈的“英雄进行曲”,为疫情中血泪斑斑的武汉美容妆点,也没有存心扮演“监督”官方的角色,有意对官方抗疫的问题找茬挑刺,而是从一个武汉市民的角度,对武汉封城前后因隐瞒造成的灾难感到愤怒,和失去亲人的市民一起哭泣,因大量武汉医护人员感染而痛心,向外省市的医护表达感激,也对省市委后期的措施充分肯定,就疫后的心灵抚慰提出建议,尤其是多次呼吁追究隐瞒者的责任。

她没有弯腰去肉麻地捧场,没有为灾难去写谀词闹曲,没有为隐瞒渎职去开脱粉饰。冯天瑜、丁帆教授称赞“方方日记”是一次启蒙

从个人理性的运用和书写视角的选择来看,方方具有个体与作家的双重觉醒,但这仅限于她个体自觉的范围,与其说具有对社会的启蒙意义,还不如说具有对作家的示范效应。

顺便在此稍加解释,我这里所谓

“示范效应”,是指独立的作家身份和独特的书写视角,既不是鼓励所有作家在场书写,也不希望所有作家即目成章,更不是要所有作家都面对社会发言。

每一个作家的艺术个性不同,生命体验的重心各异,有人可能对社会疫情无感,而对个体存在的荒谬和虚无敏感,所以对作家的写作方式和题材选择不能强人所难。

就个体而言,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就创作来说,参差多态是文学繁荣的标志。

启蒙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方方日记”是否具有启蒙意义,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迫切问题。切不可低估了启蒙的难度,眼下还很难判断“方方日记”的启蒙意义。

昨晚最后一篇日记《那完美的仗我们已经打过了》,后面有一条网名“老留”的留言:“你确实跑累了,怎样活得有尊严,是你领跑的意义。”恰恰是这一则短短的留言,让我修正了对“方方日记”的某些评价,觉得这些日记也许具有某种启蒙的“神力”。

当然,即使它们不具有启蒙的价值,“方方日记”仍然富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给作家和学者做了一次成功的演示,它让大家有机会见识见识,什么叫做风骨,怎样才有风范。

百姓的视角,百姓的体验,百姓的情怀,“方方日记”可以直达百姓的心坎。它比任何一部电视连续剧更叫人牵挂,许许多多的人每天看“方方日记”,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酷似少女少妇们追剧,不少朋友每天要等到看完“方方日记”才上床睡觉。

昨天一位年轻朋友说,方方称写完60篇日记后就要搁笔,以后晚上的时间怎么熬呵?

如果现在突然在武汉街头露面,方方一定会受到凯旋式的欢迎。

“方方日记”之所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是日记使疫情中的国人产生广泛的共鸣,是这些日记具有社会、历史和文学价值,是这些日记回应了社会大众的关切,缓解了困境中人们的焦虑,是这些日记表达了各个阶层的心声,是日记中书写的酸甜苦辣与大众产生了心理共振。

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写真事,说真话,有真意,露真情,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里,在作家学者这个群体中,像方方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一位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说,方方是“这场疫情中最大的赢家”。写信人不怀好意地说了一句大实话,不管是从目前的社会影响来看,还是就未来的历史地位着眼,作为作家的方方无疑是一大“赢家”。

可是,所有作家,所有学者,所有文人,都可以做这场疫情中的“方方”,为什么疫情中只有她一个方方呢?

扪心自问:要是再让大家选择是否做“方方”,谁愿?谁敢?

正因为凤毛麟角,所以才鹤立鸡群。

楚客留言:戴师的原标题是方方日记:对风骨最精彩的演示,我改动了一下,因为很明显戴师讲这句话有点秉承自己的私性了,是方方日记中的实说实说打动了他,他一直引导我们讲真话,做真人,我以为方方日记固然有风骨,但不是最精彩的,为什么这样讲呢?真正的文人风骨是不要命的人物,像夏明翰,文天祥之类的人物,而戴师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他想多给我们天下文人一些鼓励,让我们都能如方方老太太一样讲真话。个人观点,可以骂我,我不生气,因为湖北贪官们早已经把我气的不生气了,可以夸我,我也不会高兴,因为还有数千枉魂还九天碧霄没有散去,还在等待一个公道!


阅读 10万+

在看1.0万

精选留言

写留言

2760Al

正因为凤毛麟角,所以才鹤立鸡群。方方日记已经无可辩驳地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它也如同一个镜子,让我们这个时代,更加看清了我们的长短,很好地度量我们的优劣,谢谢方方老师的日记。 2302汤圆

戴老的评价很中肯,是我看了这么多的评价中讲了真话,良心话的人,不是盲目支持,而是与你们的观点不谋而合,希望多一些理性和独立的思考,而不是铺天盖地的批判和讨伐,希望戴老和方方保持下去,保持黑暗中的一盏灯!在华师听过您的课,永远为是您的学生学生而自豪!学会的不仅是如何生存,更是如何做人。 1976溥阳

能写的文人很多,从骨子里透出文人气节的确实凤毛麟角 1677草根谭

留风韵的作家很多;有风骨的作家寥寥。 1550萝尛饼

方方在日记中说过,难道书写悲伤的人就站不起来了吗?确实如此,这种灾难面前最艰难的不就是普通人吗,为什么普通人连表达自己的个体悲伤都被这样抹黑 1367
王小弘老师

真情,真言,真风骨。 1320孙小伙

敢说真话的人太少了 1242花儿长发披肩

她有说话的权利,倘使她有说的不对的地方,那大家也有批评的权利。但是将一位作家的良心和风骨全然否定,就是批评者的悲哀了。 1137幕阜山之虎

我不是由于私交而“助阵”,完全是出于道义而发声——既肯定“方方日记”的社会和文学价值,也维护一个作家真情书写的权利。当然,我同样维护读者批评“方方日记”的权利。“方方日记”,不过是一个有良知和勇气的作家,在武汉封城的疫情期间,每天在电脑上敲出来的文本。 968*



文人墨客是时代的眼睛,而风骨则是时代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