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高空发热,“卫星之父”的“退烧”方法超乎人们想象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全球肺炎疫情升级为“大流行”,感染了新型冠状肺炎之后主要的症状是发烧,乏力和干咳,目前,使病人“退烧”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传统物理降温法,就是将病人置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温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或酒精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还也可用冷生理盐水灌肠,对疑为中毒型菌莉者更为适宜;第二种方法是药物降温法;第三种方法就是针灸降温法。

但是,如果飞行在高空的卫星身体发热了怎么办,怎么“退烧”呢?以上治疗病人的三种方法可能都行不通,在咱们普通人看来,第一种方法还能想象一下,第二种、第三种方法连想都不用想,再就是,总不能让卫星返回地球治疗吧。

但是,被人们称为“卫星之父”的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有他独特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但需要承担风险、勇于担责,而且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自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在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舞台上,孙家栋收获如此评价。

航天是高风险性的行业,孙家栋认为,航天发射非同寻常,关键危急时刻需要有权威甚至一锤定音的意见,不过,这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但面对这样的时刻,孙家栋选择将个人一切顾虑抛到脑后,在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孙家栋院士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为高空飞行的卫星“退烧”,只是其中之一。

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高空“发热”,当时如不“退烧”,整个卫星将失效。孙家栋提出建议:对卫星姿态调整5度。现场操作人员慎重起见,拿来白纸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的字据,请孙家栋签字,孙家栋毅然签下自己的名字。卫星最终化险为夷,而这颗通信卫星投入使用,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仅仅是将卫星姿态调整了5度,卫星就“退烧”了,这个方法意外不意外?神奇不神奇?是不是超乎人们想象?!

但是,这需要丰富严谨的科学知识和勇于担责的精神勇气,这一点,除了“卫星之父”,谁还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