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退烧”那么难?分清虚实很重要!

梁剑波 梁宏正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梁剑波先生对“发热”一症的见解与治疗经验。


文章推荐星级:

医生医学生:★★★★★

中医爱好者:★★★★★

非医伙伴们:☆☆☆☆(遵医嘱,更重要)


“内伤”发热的治疗是忌用发汗或寒凉的方药的,一定要根据引起发热的原因,选用滋阴养血清热或益气温阳的方剂,使肝郁能解,瘀血得化,浮游之火下潜,发热的现象自然缓解。


01

实热包括了外感发热。不问其是否四时的“伤寒”,凡发热恶寒无汗的,骨节酸疼,头痛的,脉浮紧的宜九味羌活汤、十神汤或香苏饮;病者体质素热而外感风寒的则用防风通圣散;往来寒热的,可用小柴胡汤。

有的阳虚病人也易于外感,一遇风邪即发热头痛,脉微弱的宜补中益气汤;脉浮紧者,宜用参苏饮或人参败毒散。

至于外感以后为什么会发热?中医学对它的分析还是符合辩证法的。

因为邪客皮毛则腠理闭,腠理闭则内气不能泄而生热,这并不是风寒能变热发热。所以在治疗时,但发其皮毛,解表使腠理开而邪随汗散。

九味羌活汤、十神汤、参苏饮,或《伤寒论》的麻黄汤、桂枝汤都是解表的方剂,并不是解中的方剂。

只有寒热往来,才用张仲景的和解法,用小柴胡汤来解中。解中可使阴液自存,阴液自存,涌出肌表而外邪自然涣散。

所以外感发热,小柴胡汤亦属于养汗以腠理的处方了。


实热的发热,它的症状必然壮热或暴热不止,脉象滑数或洪盛。只有随表里的属轻属重而清之。

发热脉虽沉而按之坚实的,也为里实,必用苦寒清降之剂,如黄连解毒汤、三承气汤。

若发热历时多日仍然不退,脉来虚数无力,饮食无味,或至夜烦渴,或反加干咳的,这极可能是阴液受伤,当以养血药调补真阴,则阳热自化。

阴阳、虚实的机制,不可不审订而急为转关。这一点是运用中药治疗实热时应该知道的。

实热宜清,在用药方面也有它一定的法度。

例如:夜静昼热,是热在气分,宜小柴胡汤去党参加栀子、黄连、知母、地骨皮;昼静夜热,是热在血分,宜用四物汤去川芎合小柴胡汤加黄连、栀子;午后潮热,宜逍遥散加黄芩、胡黄连、麦冬、地骨皮、秦艽。

以上是外感发热和实热的辨证施治。总的来说就是:治热外感者散之,实热者清之,阴虚者滋阴,阳虚者补阳,内伤而兼外感者,应补而兼散。


02


以下是“内伤”发热的治法。

“内伤”发热,就是要懂得补养的道理,如果已经知道是虚证而用补方,但又集浮散的药物于补方之中,这样的处方,也是难于奏退热之效的。

阳虚发热,须用大剂甘温纯补,不独清药不宜多用,柴胡、升麻、葛根等亦不宜用,因为阳虚之热是无风邪可散的。

又阴虚发热,不仅苦寒之药不宜用,淡渗之品亦宜少用,这是怕苦味之药伤阳气而淡渗之品伤阴气。

懂得这个治则,然后,按“内伤”发热的分型以对症下药。


阴虚火旺的发热,宜滋阴清热,可用清骨散:银柴胡、地骨皮、胡黄连、生鳖甲、青蒿、知母。

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盗汗可加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牡蛎;短气乏力,头晕目眩的,为气阴两伤,可加西洋参、沙参、党参、麦冬、五味子。

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即阳气升腾而内热,这仍属于阳旺之象,故阴虚发热其脉必数而无力,属心肾二经,左尺脉微弱当用滋阴。

除上述的清骨散化裁之外,还可以用六味地黄汤。如果兼见头痛、腰痛、口渴,用六味地黄汤加白芍、钩藤、五味子、杜仲。

若阴虚不宜于淡渗,用右归饮。

右尺脉洪大而有力,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知母、炒鳖甲、秦艽。右尺脉微弱,身热恶寒,医者见其身热而误以苦寒药治之,引邪入阴,这又属于少阴证反发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以上数方,皆阴虚发热的治法,都可以按证酌量使用。


气血亏虚的发热,多为阴虚现象。

六脉必微弱无力,症虽然身热,可是病人常有全身寒冷感,发热亦多不欲去衣被;这种现象是卫虚恶风,荣虚恶寒,治疗当然要补气养血,调其荣卫,用人参养荣汤,前人“甘温除大热”指的就是这种方法。

若病人微有相火,可去肉桂,少加丹皮,则热自退。或有身热面赤,脉洪大而空,为戴阳证,属于真寒假热,急用

人参附子理中汤,大剂才能有效。

若见其身热而有寒凉,则多致亡阳。

戴阳证较为难辨,然只要细心辨别,脉症互参,也不困难。例如,发热而小便清长,是诊断戴阳证的窍门。

气血虚亏的发热,亦有因脾虚而导致的,那么就要考虑先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然后再用归脾汤以善后。


肝郁化火的发热,治疗宜疏肝解郁以清热,可用丹栀逍遥散加郁金、生地、麦冬。若肝郁化火至极,则用龙胆泻肝汤

但肝郁化热,当从病机论治,必先解郁,肝郁开而烦热自然退去。故又可先用越鞠丸加味治疗:白芍、香附、苍术、栀子、神曲、柴胡,即原方去川芎加柴胡、白芍。

肾虚火不归原的发热,治疗宜导火归原,用引原汤:代赭石、丹皮、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炒牛膝、牡蛎、焦栀子、黄柏、肉桂心,或用三甲复脉汤以存阴而热能下行自解。

瘀血发热,系病在血分,宜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或先用复元活血汤:桃仁、红花、当归、大黄、柴胡、天花粉、穿山甲、甘草。瘀血既清之后,仍宜益阴,则再用沙参麦冬汤加首乌、黑豆衣、赤芍等药以善后。

阴疽之毒将发的发热,如为寒热往来,先用人参败毒散以解表,俟表解之后,即改用阳和汤: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甘草、肉桂、炮姜。

以上分述了“内伤”发热的治法。


03


大抵治发热,必须理解阴阳、虚实、内外、寒热的互相转化。

例如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的问题,阴盛极而格阳于外,就会出现外热而内寒;阳盛极而格阴于外,就会出现外冷而内热。

《内经》云:“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种互相转化的过程,常在各种发热的病理中引起变化。

所以外感发热,经久不愈也可以发展为“内伤”发热;而“内伤”发热,有时亦会兼夹外感。

这些辨证原则,梁师认为要掌握下列几点:就是小便的清赤,口中的燥润,舌苔的深浅,一一问个明白,就不致有误差了。


注:

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梁剑波——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梁宏正整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