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为曹家赴汤蹈火,却悲惨收尾的名将:于禁

感谢大家的支持,这里是老白说。

“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

这句出自《镇魂街》里的经典台词,无疑是热血的。但是我想历史上去世时的于禁,或许心中甚是悲凉吧。

关于于禁的生平,相比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被关二爷一套水淹七军的骚操作直接打崩了,然后在庞德被杀之后,却自己投降的事迹吧。

而对于于禁自身的光辉历史,却少有人知。

老白在这里就啰嗦两句,简单概括一下吧。

于禁从公元192年归属曹操之后,一直到公元219年兵败被俘的时间里,整整27年的时间里都在为魏国赴汤蹈火。其中他参加了吕布讨伐战,青州黄巾平定战,张绣攻伐战,下邳之战,官渡之战,博望坡之战,天柱山大战,张鲁攻伐战等大小战役。基本上除了曹魏早期的战争,他基本上都参加过了。

因此他也是曹魏里面数一数二的大将,而曹操所认定的“五子良将”也是对于他多年为曹家赴汤蹈火的最好肯定。而作为五子良将当中唯一一个持有假节钺的大将,也是表明了曹操对于于禁的充分认可和信任。

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在公元219年烟消云散。

这一年,关羽发兵攻打曹仁,曹仁苦苦支撑不能退敌的情况下,向曹操求援。而曹操也派出了于禁和庞德的组合救援曹仁,但是在一场秋雨肆虐下,人力终究扛不住天灾。汉水的暴涨压垮了前来救援的部队。于禁,庞德全军覆没,三万人被俘,庞德被杀,于禁投降。

就连曹操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也不禁感叹道:“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水淹七军

水淹七军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于禁的下场是咎由自取,但是在老白看来,这里疑点重重。

首先,于禁能得到曹操充分的信任,除了他的东征西讨,更多的是于禁的统军方式。于禁不同于其他的将领那样爱兵如子,相反他是以军法为标准来统领军队。就连他自己的好友昌豨,也是因为他违反了军法,而直接被他军法处置。所以于禁军中的军法严厉已经是曹魏闻名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奉法至公的大将,如何会在被俘后草率的做出投降的举措的?难道他不知道投降所带来的的后果么?

由于历史久远,我们没有办法得知当时的于禁是怎么想的。但是从之后的另一件事情上或许可以看出于禁的想法。

根据《三国志·虞翻传》: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后权于楼船会群臣饮,禁闻乐流涕,翻又曰:“汝欲以伪求免邪?”权怅然不平。

哪怕是虞翻再怎么厌恶于禁,但也不得不承认于禁的忠义。从这里可以看出,于禁或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吧。

其次:曹丕的态度。

在于禁等魏国降将和士兵被孙权遣送回魏国的时候,曹丕的做法却很奇怪,这种奇怪并不只是对于于禁的处置很奇怪,也是对其他降将士兵的态度很奇怪。

按道理来说,于禁身为魏国大将,兵败投降,应该是有军法审理定罪。但是曹丕先是宽恕了他,封他安远将军一职。但是背地里却命人在曹操的陵屋内画上当年关羽水淹七军的壁画,还画上于禁投降、庞德就义的形象,然后特意让于禁去凭吊。结果于禁看到壁画后倍感羞辱,不久“惭恚发病薨”。

我们都知道其实曹丕是个小心眼的人,这一点从他对待曹植上就能看的出来,而于禁这件事也充分说明了曹丕的确是个疵瑕必报的人。

如果我们说曹丕是厌恶于禁的行为为魏国抹黑,那么他在对他其他投降的人时,态度应该也是一样的。

但是诡异的是并非如此。

举个例子,于禁在兵败被俘的时候,手下有一员大将叫朱灵。朱灵本来是袁绍的部将,后面转投曹操,为曹操也是流汗又流血。在曹军将领的资历中,朱灵的地位仅次于徐晃和于禁。但是由于曹操不喜欢朱灵,便让于禁收了朱灵的兵权,由于禁管辖他。而在兵权被收之后,一直到于禁兵败被俘期间,并没有朱灵被启用的历史记载。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于禁兵败被俘的时候,朱灵也是被俘投降的人之一。

但是对于朱灵,曹丕的态度截然不同。

根据《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记载:文帝即位,封灵鄃侯,赠其户邑……于是更封高唐侯,薨,谥曰威侯。与此同时,朱灵甚至还有配祀曹操的权利。

而于禁的谥号却是“厉侯”,并且于禁是曹军当中唯一不享受配祀曹操待遇的大将。“厉”这个词语在古代的谥号之中是属于恶谥,却是“暴虐无亲、致戮无辜”的意思。这一点用在于禁身上并不是完全的准确,但也是从侧面上说明了于禁由于奉法至公,导致人缘差,得罪了很多人。

但是这个谥号却与于禁变节投降的事情毫无关联,也能说明于禁的变节投降在曹魏的重要性甚至不如他人缘差。而有根据历史记载:“子圭嗣封益寿亭侯”,这也充分说明了曹丕不是因为变节之事给于禁盖棺定论的。

综上所述,最终杀死于禁的并不是他所谓的被俘投降,更多的是由于他不近人情,奉公执法之后导致的人缘关系差,遭人嫉恨。

一代名将在战火中戎马一生,未能死在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反而死于人心诡异下的暗流涌动,实属可悲可叹。

或许镇魂街之中,于禁的归宿才是最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