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由仿效父母开始的:你在做,他在看,在学!

假如孩子有偏差行为,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效仿父母开始的!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一个很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

把平均年龄4岁半的孩子分成两组,第一组孩子观察大人攻击玩偶的攻击行为:

另一组孩子进行正常的活动,但没有大人示范攻击行为。

最后的结果是:

第一组孩子在见到玩偶时就表现出和大人学到的攻击行为。

第二组孩子在见到玩偶时,还是在玩自己的,没有表现出对玩偶的攻击行为。

日常生活就是教育的过程。

你对家人的咆哮,你酗酒后的扶墙,你对别人的颐指气使;

你对家人的温情,你在红灯前的耐心等待,你待人接物的不卑不亢;

你在他身旁做的事,说的话,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被你最爱的宝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他们在今后生活中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父母争买学区房,无论古人和现代人都意识到了师资力量、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的重要性。

但很多已为人父母以及终归要为人父母的很多人,对外部环境的要求特别严苛,自己作为营造环境的重要分子却做的不够好。

双重标准之下,我们就这样忽略了对自己的要求。

被现代社会浮躁之气裹挟的我们应该沉下心来反思一番:

在自己的宝贝眼里,我们是他默默学习的老师,在别人家的宝贝眼里,我们同样也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正式的教育在课堂,非正式的教育在每一个当下,而这些恰恰是最基础又最重要的。

在他还不能分辨是非的世界里,你做的就是对,就是值得他学习的。

他学你是因为你是他父母,是他本能依赖的第一任老师。

只有我们每个人,做好自己,不赖座、不闯红灯、不认为别人做的都是理所当然、不霸凌他人......

让自己做到自己希望孩子能做到的那些事,孩子们待的环境才会真的改善。

从现在起,真心希望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不让自己成为那个被别的家长拿来教育小孩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