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贾岛“推敲”

再论“推敲”

“推敲”来源于贾岛的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

韩愈听了,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没有闩,也不能鲁莽撞门,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是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

自此以后,“推敲”渐成典故,为世人所熟知,也为世人所接受。千百年来,人人击节称赞,钦佩不已,同时后人亦为名流大家所囿,不愿再去推敲,似乎再推敲推敲已显多余甚至无知了。

我这夜郎的井底之蛙,竟然一直质疑着,但似乎又藏的久了,忍不住要跳出来说两句。

大文学家韩愈认为“敲”的好处有四:

一、“敲”字响亮,又似乎符合音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推”字则略显沉闷。

二、写作手法,“静中有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鸟僧俱寂,唯“敲”方显静中之动。

三、待人接物,深夜访友,岂能直接推门而入,“敲”方显礼貌。

四、“活泼”二字,更值得推敲!

我认为用“推”还是用“敲”,关键还在于意境。

王国维说意境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下面试着分析以上这四点:

我从不认为这一个响亮的“敲”字可以更衬托出夜的静寂,也体现不出诗人贾岛的礼貌,活泼更是无稽之谈。

这个“静”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静”是完全不同的。后一句通过“蝉噪、鸟鸣”热闹的声音来衬托“山林”的幽静,人迹罕至,是由“闹”显出“静”。而“敲”字看似响亮,却是由“静”到“惊”,反而打破了这种幽静,试想夜半敲门,何人不惊?这是其一。

其二,从意境上说,“敲”是“有我之境”,而“推”是“无我之境”。“敲”,心中有我有友,心有所碍;“推”,心中无我无友,心无所碍,随心而至,自然而然,如入家门,自己和山林之鸟一样,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最后,诗人贾岛,僧人一个,古朴纯真,闲适清净,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所以“活泼”与诗人的本性也是相违背的。

所以根据诗人贾岛的本性和诗歌的意境,我认为“敲”不如“推”。

村野匹夫,胡言乱语,卑陋之言,贻笑大方,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