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出行要防止你体内的那个“小猫”窜出来

纵使国外新冠肺炎疫情水深火热,但已迎接过“大考”的中华儿女们也暂时可能缓口气,奔驰的汽车、碧绿的田野、波光粼粼的湖边、美味的野外烧烤...一切假日出行的美好又围绕在我们身边。但这时除了仍然要注意防治新冠肺炎同时,有些人要小心里体内的那个“小猫”

窜出来,它会害了你的命!

<code>故弄玄虚这么久,那么这个“小猫”到底是啥?为什么说是有些人有呢?答案就是:肺栓塞!/<code>

肺栓塞?想必大家都觉得这个词不怎么熟悉,甚至知道的人觉得这个词离我们很远,其实你错了,它就在我们许多人的身边不断发生引起死亡,也不断有许多人存在着这份风险,体内隐藏着这只“猫”,在不经意的时候窜出来夺走你的生命。

什么是肺栓塞?

它是指肺动脉系统因各种不同类型的栓子阻塞而出现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其中以血栓导致的肺栓塞最为多见,称之肺血栓栓塞症,另外还包括大家熟悉的脂肪栓塞、羊水栓塞,以及空气栓塞、输液引起的药物栓塞等。

要知道,肺栓塞近些年发病率越来越高,成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

为什么把它叫做“猫”,它真的很可怕吗?

肺栓塞该疾病起病较急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体内的这些栓子长期的存在,就像温顺的猫咪一样,跟你和谐的相处,一旦一些外界因素出发栓子的脱落引起肺部血管栓塞,那么就像一只猫窜出来,夺走你的生命。

即使在美国死亡率也位于前列。一旦出现急性肺栓塞需要立即进行处理,否则患者可能迅速面临死亡,比例最高达到30%。

出行过程中肺栓塞怎么就会发生呢?

出行时,我们乘坐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当我们长时间久坐、身体不活动,都会影响到下肢血流。由于重力作用及腿部肌肉收缩减弱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限,静脉血淤积在下肢血管内,引发血栓。而这时如果突然站立或活动时,肌肉迅速收缩,挤压血管,血栓有可能脱落,随着血液流动进入肺循环,造成肺动脉栓塞。

所以一开始医学上又将其称为“经济舱综合症”,因为一开始发现的肺栓塞人群多为长时间乘坐经济舱的旅客。

不过,无论是坐飞机、火车或是巴士,甚至是在办公室里,只要是长时间坐着不动,下肢静脉都容易形成血栓,进而有可能发生肺栓塞。

哪些人群易出行途中出现肺栓塞呢?

导致肺栓塞因素众多,许多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漏诊率偏高。但根据死亡后尸检回顾性分析,总结出高危人群包括:

①手术后病人,尤其是伴有四肢骨折的;

②患有下肢血管疾病者,如常见的静脉曲张等;

③长期卧床或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尤其是司机等;

④血液病患者,血液粘稠、血小板异常者;

⑤孕妇及最近口服避孕药等;

⑥其他的一些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等。

出行过程中怎样判断发生肺栓塞呢?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有无症状的突然猝死,有突发的咯血等。通过总结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注意发现有以下几点高度怀疑肺栓塞:

(1)突发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及气促,尤以活动过后明显,为肺栓塞最多见症状。

(2)突发胸痛

(3)突发晕厥,常常可为肺栓塞首发症状。

(4)突发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

(5)咯血,常为小量咯血,大咯血一般比较少见。

一旦出现以上症状要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美好的出行,怎么避免这“小猫”(肺栓塞)窜出来呢?

虽然各种栓子都有可能引发肺栓塞,但临床还是以血栓最为多见,而且大多数来自于下肢深静脉。鉴于此,只要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便是防止肺栓塞的一种有效手段。

(1)出行之前1个月要改善生活习惯,比如戒烟、控制体重,出行过程中不要过度劳累。

(2) 出行途中避免久坐

,尤其是在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时,一定要起身活动,不方便走动时也要经常伸屈活动下肢。

(3)调整饮食,出行过程中肆无忌惮的大吃大喝,很危险!一定要尽量减少进胆固醇类食物,加强蔬果摄入,记住“出行虽好,可不要贪嘴哦”

(4) 保持运动,到达目的后要注意运动,切不可一趟一天,尤其要注意活动下肢。

(5)有深静脉血栓患者,可穿弹力袜等,其他基础疾病者要按照医嘱执行各项注意事项及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肌肉按摩,促进其收缩,由下而上按摩,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血液回流,循序渐进,可加速下肢静脉回流。

出行过程中发生肺栓塞怎么办?

<code>当发现有人发生肺栓塞切记慌张,争取黄金抢救时间。/<code>

(1)当碰到有人发生肺栓塞是一定要让周围人报“120”,如果评估救护车来到时间较长,建议自行驾车送我就近医院;

(2)就地处理病人急性症状,如出现咯血,头要偏向一侧;出现晕厥,头偏向一侧,保持周围环境通风;出现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

肺栓塞如此凶险、急促,怎样控制好这个“小猫”窜出来需要多方的注意!郭医生提醒大家,平时多运动,出行勤“绿色”,方能实现健康出行,美好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