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的帽尾为何那么长?有人说是为了平衡,您觉得呢?

周周说古今


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曾经考虑过,但是无奈对于古代冠冕并不了解,并没有得出什么像样的结论,而网络上流传比较多的版本,基本上是以现代人猜测古代人的想法,跟胡说差不多。

所以,我尝试着用自己认同的逻辑来分析了一下,得出结论如下。

这种帽子其实是一种幞头,称为直脚幞头,是宋代官员专用的。

传说是赵匡胤发明的,是不是已经无所谓了,我们只需要看用这种帽子的背后用意。

▲我认为背后的用意只有一个:区别官员士大夫与普通人,重新塑造一个阶级。

为什么要用帽子来区分呢?

要明白这个,还要回看唐朝到宋朝这一段的历史大趋势,这段历史中,中国最后的贵族在唐末农民起义和五代十国的混战中走向了彻底的没落。

到了大宋建立之后,除了将门和只传承了知识的读书人,基本找不到贵族了。

再思考另一个问题:宋太祖为何要杯酒释兵权?

表面上,是担心别人黄袍加身,背后的逻辑却是贵族没了,这些军汉,还有那些权臣缺少了一种来自于社会的特殊权力阶层的监督和追求。

而这个特殊的权力阶层,就是贵族!

回想一下唐朝,强大的权臣武将不计其数,造反的也有,但是始终都不是贵族们的对手,贵族阶层的存在也是大唐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

但问题是,宋朝就没有贵族了!

所以经历了唐宋之变以后,中国进入了平民社会的初期。

所以,宋太祖只能选择最稳妥的一条路,削弱武人的势力,尊崇文人,于是有了杯酒释兵权,有了不禁言路,士大夫不可因言获罪,有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那么为什么没有了贵族,就需要用帽子来区别身份?

其实这里就有点心理学作用了,当然那时候的人是不可能有心理学这个东西的,但是一些经过长久的积累下来的经验,却大多数都有很深的心理学道理。

再问一个问题,想让人与别人拉开距离,最简单的做法是什么?

我不知道别人想到了什么,赵匡胤想到的是,把唐代带着软脚的帽子幞头,变成直脚幞头,这样两个人只能有前后的近距离接触,左右必须要隔开一大段距离。

而即便是夫妻好友,大庭广众之下前后近距离接触也是非常奇怪的,而且人类本身就比较排斥这种正面和背面的近距离接触。

于是,一个帽子就轻松的让官员士大夫们与他人产生了距离感。

为什么要说距离呢?

其实这就是不是贵族的人对于传说中的贵族的基本理解,贵族是他人有很大距离感的人。

不得不说,分析到这里,我也笑了,不得不说赵匡胤也是一个俗人,但是脑洞极大。

不过这个脑洞大也只是怎么卖现代人看起来,古代人对冠冕的重视程度绝对要高过衣物,而且古人的生活也就那么点,可以入手考虑的东西并不多,哪像现在买个苹果手机,背个爱马仕包包就觉得高人一等,方便简单。

当然直脚幞头这个东西是很有份量的,戴上之后人就要不自觉的抬头挺胸,否则就会很累,无形之中就把一个人高大尚的气质塑造了出来。

说到这里,这个直脚幞头的直脚原因基本就说完了,那么结果如何呢?

结果嘛,配合着其他重文抑武的手段,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

宋朝迅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潮,尤其是给儒家文化续了命,士大夫这个阶层也快速的形成了,而且大宋文人初期的操守绝对是文人典范,即便是到了最后,也要比明儒,清儒强不少。

而且据一些野史和传闻讲,当过官的人很容易被老百姓认出来,也算是一个不算证据的证据。


伪装的观点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恭谦。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去,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戴上它,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文藻巧翁


是为了礼仪。

长长的帽尾使两个大臣之间无法靠近,在朝会时只能谨守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