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 刘丹:祖孙连心抗击疫情 冲锋陷阵不减当年 鹤乡飞出的抗疫天使(一)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充分发扬双拥精神,有8名退役军人家属、子女奔赴武汉一线,2人火线入党,在大灾大难面前,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发扬了革命军人的品格传承,彰显了爱党爱国的果敢当担。


刘丹:祖孙连心抗击疫情 冲锋陷阵不减当年



刘丹 女


盘锦市中心医院辽河院区综合内科 护士长 副主任护师

盘锦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 派驻武汉雷神山医院


刘丹的爷爷是退伍军人。老人1948年入伍,在抚顺参加作战,在抗美援朝期间在丹东驻守,是一位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战士。刘丹是他的大孙女,是家里同辈人里的大姐。刘丹在幼年时,曾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了一年多。俗话说“三岁看老”,在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爷爷对刘丹的影响很大。据刘丹的父亲刘福明介绍,刘丹自小做事就有主见,拿得稳,做得定。

这个性格,在这次出征武汉抗击疫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刘丹得知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时,第一时间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同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申请到武汉支援。在数次递交后,2月9日,她如愿成为我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

报名,接通知,集结,出发,整个过程刘丹跟家里人瞒得滴水不漏,直到坐上飞机,临起飞的时候,刘丹才给母亲打了个电话,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情况。当时还嘱咐母亲不要告诉父亲,她知道父亲有高血压,怕他跟着着急上火。母亲答应了,但显然不适合保密,坐立不安地坚持了一个多小时,还是告诉了父亲和家里人。

刘丹生长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里,刘丹出征得消息,让家庭微信群里沸腾了。由刘丹的舅舅执笔写的一封家书,生动还原了家人们的状态:“所有的话题都是你,家里的电视也只看一个内容——战疫情。儿行千里母担忧,你母亲脸上的笑容不多了,话语也不多了;你父亲有时候总念叨‘坐不住’,就去村子后边的河堤上‘暴走’;快五岁的小侄女为姑姑而骄傲,还嘱咐姑姑一定保护自己;两岁多的小侄子看到姑姑穿得像航天员一样的照片后,自己戴上小眼镜,说长大也去当医生;九十岁爷爷的收音机几乎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开着,搜寻一个刚刚熟悉的地名雷神山……”

其实,刘丹的爷爷何止是开着收音机,家里的电视机的遥控器也被他霸占,沙发的c位也是他老人家的,只要电视画面出现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老人总会说:“我孙女行!我当年上战场的那股冲劲儿。”

刘丹自从2000年入职以来,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她确实一直有冲劲儿,危难险急任务中,总能看到她冲锋在前的身影。她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富有团队协作精神,20年的临床经验使得她护理技术精湛,从不吝和其他的护士姐妹分享经验,多次代表医院参加市里的各项护理技能大赛,获得多项荣誉。

到达武汉后,经过紧张的专业培训,她被分配到雷神山医院感染一科A7病区担任副护士长职务,配合科室主任、护士长共同完成科室组建工作,最短之间完善各项工作流程积极参加新冠患者的救治工作。在身边党员感召下,她再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穿脱隔离衣等一系列交接工作下来需要10多个小时,无论多疲惫,她干起工作来从不喊累,不仅深入隔离区护理患者,还要做好A7病区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活委员,每日的订餐,满足患者的生活必需品,她每天穿梭于各个物资库,为战友们提供物资安全防护。

病区的工作很危险,但也很有成就感。让她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次,她与同事宋莹莹一起完成了病区第一批31名患者的咽拭子取样,这是检验新冠肺炎必不可少的环节,她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现场演示正确的取样方法,讲解操作要点,取样的同时也完成了科室培训;另一次,她在传递窗口为一名维修工人演示如何穿脱防护服,并告诉他注意的细节,指导他做好手卫生。她说,要控制住每一个传播环节,不让新冠肺炎病毒从病区的任何途径传播出去。

经常与患者沟通,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也很关键。每次进入病区她都要把奶粉和水果送到患者床边,“唠唠叨叨”地叮嘱患者要多喝热水,测体温。她也感受着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关爱。一次,她正询问一位患者还需要什么,突然听到一声 “呐喊”,原来是隔壁床的阿姨大声地提醒这位患者:“你不要离护士太近,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听到这里,她的眼眶湿润了。

像这样让她感动的事还有很多。每天都能收到医院领导、同事、酒店驻地负责人、酒店管理人员、司机、维修工人、保洁人员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关爱,这更让她增添了与病毒抗争的动力和希望。

工作中的她勇挑重任、吃苦耐劳,在完成本病区工作的同时还担负辽宁二队驻地酒店院感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援鄂医护人员在驻地的院感防护,保证“零感染”。

在抗疫一线她经受住了党组织的考验,在雷神山医院火线入党,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誓言。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用实际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来源:盘锦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