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堪称关中史诗级巨著,为何陈老没获诺贝尔文学奖,反而是莫言?

蒲强成都大象地铁广告


如果拿单本小说来比较的话,我觉得,《白鹿原》堪称当代长篇的标杆,当代还没有哪一部小说能达到《白鹿原》的思想高度,把它说成是巨著没有任何问题。

《白鹿原》是我们陕西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耗费6年时间写成的呕心力作。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没有及时用世界上主要语种翻译出去,向全世界推广,如同养在深闺无人知。

莫言之所以能获得诺奖,跟他的作品从80年代就开始通过翻译走出去有极大关系。莫言很多小说也早早在80年代就拍成了电影,如《红高粱》系列。看电影比看小说直观很多,普通人都能看明白,这又增加了他的推广力度和影响力。


《白鹿原》是近10年才被拍成了影视,整整比莫言推出影视作品晚了30多年。

另外,莫言的小说在写作手法上跟国外作家保持得比较近,像什么现代主义,意识流,魔幻主义等等,他都大量运用,也符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

《白鹿原》虽然也借鉴了一些国外的表现手法,如开头就模仿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但总体上,手法没莫言那么丰富和详尽,陈忠实主要还是以中国传统的历史小说的表现手法来构建这部小说的。

其二,《白鹿原》中讲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以及道家的无为思想,等等。这些文化和思想外国人未必能参透其中的内涵。


《白鹿原》中运用了大量陕西方言和俚语,即使国内读者想读懂也不容易,想让国外读者读明白就更难。

并且,方言和俚语对翻译是极大挑战,即使翻译出来,也会把韵味和内涵丧失许多。

莫言的小说以通俗的现代书面语,夹杂一些口语写成,方言俚语运用较少,翻译起来相对容易。

其三,东西方意识形态和评判标准不同,所造成的结果。

莫言的小说具有批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民族劣根性,以及人性的肮脏和丑陋。诺奖评委会历来对这类小说持欢迎态度。像2003年南非作家库切揭示非洲大陆的不幸,2005年奈保尔表现印度和拉美地区的黑暗,这些作品都属于这种情况,成为被看重的理由。

《白鹿原》揭示的是民族密史,注重对“道”的阐释,以及“道”在精神信仰中所体现的积极作用,比起莫言,陈忠实的文本没有那么尖锐和激烈,不太符合西方人的胃口,也就不容易得到诺奖评委的青睐和推崇。


鸿鹄迎罡

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先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机构和评审规则有所了解。

诺贝尔文学奖是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章程规定各国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授奖一般是因为某作家在整个创作方面的成就,有时也因为某一部作品的成就,如法国作家马·杜·加尔因长篇小说《蒂博一家》,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因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赛特家史》。

瑞典文学院限定由18名终身院士组成,最初都是古斯塔夫三世直接聘任的。瑞典文学院选出3至5名院士组成诺贝尔委员会,任期3年,连选得连任。原则上也可以选入1名院外专家,但实际上极少实现。诺奖评委会只是文学院的评奖前期工作机构,评选和颁奖的决定权力仍然属于全体院士。

瑞典文学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学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门外语 ,多数都能直接阅读英、法、德、西以及北欧原著,也有几人熟悉俄语。 因此,他们对其它民族文学的了解并不依赖于院士中该语种的专家,也不局限于瑞典文译本。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

一、入选作品须由文学院院士、历届诺奖得主或知名文学教授推荐。这就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机缘性。更多地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与世界文学和文化上的交流程度。

二、由于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偏重于语言方面,一度委员之中只有一名文学院士,其他均为历史、语言学家,后来才有所变化。所以文字翻译就成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高建行、莫言之所以能获奖也与诺奖评委、汉学家马悦然及其学生陈汉娜不无关系。

三、瑞典文学的18位院士阅读全世界能够被推荐到他们眼前的作品,并由他们投票决定。这就很难就文学评文学,难免杂入各人偏好、文化偏见甚至政治偏见。而这些偏见也是大部分作品推荐者普遍具有的。这就使中国当代作家难以脱颖而出。

四、诺贝尔文学奖一般是奖励作家个人的整体成就,就一部作品颁奖的情况并不是常态。这一点在给莫言的颁奖词里就说得很明确:“用魔幻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文化”,可见并不是针对其某一部作品而言。

鉴于以上分析,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获得诺奖,并不一定是作品的问题,也不一定是作者自身的问题。半个多世纪前,中国作家屡获提名,如鲁迅、林语堂、沈从文等,这倒不是说那个时代的作家一定比今天的作家优秀,而很可能是那个时代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与世界有很好的交流。


城西向南

看题目我就乐了。《白鹿原》写得再好,陈忠实能和老一辈作家比吗?巴金、老舍、马识途、丁玲、赵樹理、列夫.托尔斯泰、大、小仲马、高尔基等哪个不是大名顶顶,他们都没获诺贝尔文学奖,就凭一本《白鹿原》能得奖吗?


落叶142030140

《白鹿原》虽是关中史诗级巨著,但它不一定是中国巨著,文学巨著必须是通俗,适合大多数人群,文学造诣要达到一定境界,被广大读者所接受,《白鹿原》确实已具有某些特质,但陈忠实没有得诺奖是他的作品不适合那些外国人的口味,再说评诺奖的那些人不能真正的读懂中国文学。莫言能获诺奖的原因:莫言作品肤浅,低俗,捏造一些社会的劣质的、诋毁中国人形象的文字排序,迎合了对中国文学不正常理解的评委的心理。莫言虽然获诺奖,绝对不能代表中国文学的高水平,清醒的中国人都没觉得自豪,而是感到耻辱。


WBC123456

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最结业只有《白鹿原》配的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要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得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

《白鹿原》自成书之后被翻译到国外的语种并不多,市场份额偏小,国外人了解的不多,影响力有限;同时国外的汉学家对于《白鹿原》书中文化精神与近代革命对于白鹿原人的精神走向与现实影响很难理解与把握,因此也不好推荐给评奖委员会。

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得意义在于传播学与世界对于中国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他的作品被大量翻译为外文,在国外广为流传,市场份额大,影响力也大;同时作品也一定程度的迎合了国外汉学家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的认识,带有很大的政治纠结性。

同时莫言作为作协副主席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机会也多于陈忠实在汉学家的圈子里是老朋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人脉广,推荐给评委会的概率大。再加上中国社会大发展与崛起中国需要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世界需要重新定位中国,莫言的这个位置成为了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寒冰泉

主要还是不好翻译,关中语言太多,都是民俗语言翻译过去已经变了味道。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偏重于语言方面,一度委员之中只有一名文学院士,其他均为历史、语言学家,后来才有所变化。所以文字翻译就成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高建行、莫言之所以能获奖也与诺奖评委、汉学家马悦然及其学生陈汉娜不无关系。

加上入选作品须由文学院院士、历届诺奖得主或知名文学教授推荐。并由他们投票决定。这就很难就文学评文学,难免杂入各人偏好、文化偏见甚至政治偏见。而这些偏见也是大部分作品推荐者普遍具有的。这就使中国当代作家难以脱颖而出。


柳育龙

《白鹿原》这部作品作者把自己的看法情感还有视角已经刻进作品里面了,它所表达的思想与对象已经是固定的了。而莫言的作品视角和思想高度则要高得多,作者完全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剥离出了作品之外,以一个完全的旁观者的角度去诉说,所以他的思想空间与讨论范围就很大,对同一个情节同一个人物每个人都可能产生自己的看法,这是《白鹿原》所远远比不上的。莫言的诺贝尔奖实至名归。很多人都扯翻译还有发行范围这些纯粹与文学无关的论点来论证,纯粹瞎扯淡装最懂,研究文学作品还是要从文学本身来考量。


飙风小羊

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时看机缘巧合的,白鹿原是巨著,但是翻译成外国语很难,体会不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啊。再加上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不一定大作家,得不到就不行啊?比如托尔斯泰,鲁迅都是公认的文学大家,也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谁敢否认他们的伟大?


醉剑书

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并非好小说,就像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并非与票房成正比一样,尤其是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各路评委们,在评奖立场上,早己摒弃了诺贝尔的初衷,违背良知的戴上有色眼镜,实施众人唾弃的双重标准,导致每一次评奖都引起巨大的争议!


百年孤独千年长

莫言的作品揭示了当代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计划生育,合作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没有避开现实冲突,敢于直面严峻的社会矛盾。陈作则乐于构建家族传承类作品,承《红楼梦《京华烟云》《家春秋》之传统,难脱窠臼,其现实意义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