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建國【漢上鉤沉】褒城四考

沙建國【漢上鉤沉】褒城四考

褒 城 四 考

牛頭壩:清道光年間,褒城縣劃全縣秦嶺以南為12壩,漢江以北4壩:打鐘壩、珍寶壩、牛頭壩、賈村壩,漢江以南8壩:葦池壩、小沙壩、石窟壩、高臺壩、消停壩、水南壩、七里壩、鐵峪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縣設城關、聯鄉、高臺、新集、黃官、馬道6區。在此說說牛頭壩。清道光《褒城縣誌》載:縣城(即褒城)“西十里,走李家灣,走段家壩、牛頭寺、東史寨,是為牛頭壩”。另載:“(縣城)西北曰牛頭壩,去(縣)城二十五里,(轄)有牛頭寺、丁家莊、史寨、餘家河、段家壩、新街子、雲霧寺諸村”。北4壩與牛頭壩緊鄰的是珍寶壩,據載:“去(縣)城二十五里,(轄)有孤山寺、長寨、周家營、馬家巷諸村”。據此,可知:北4壩之一的牛頭壩,轄今勉縣老道寺、段家壩、杜寨、團莊(小寨)、二道河(雲霧寺)等地。牛頭壩,因牛頭山而得名。《唐書》載:(今葉家溝村北的牛頭山)“峽有巨石如牛,口吐泉,可溉田。欲雨則雲覆,又名戴笠山。頂有風洞。風將起,內聞吼聲甚厲,或以物投之,旋即鼓出。”牛頭山海拔1657米,東西走向,長20公路,南北寬15公里。牛頭山東側有連城山,海拔最高點1369米;牛頭山的西北遠望有云霧山(位於今石門子村),海拔1400~2464米。

華陽河:指今勉縣老道寺集鎮東的一條河流,發源於牛頭山西麓,經堰溝村、毛家溝村北、葉家溝村耿家灣,抵楊家莊村東的熊家坪,在此匯聚新立魏家莊子、漕口、東劉家灣等處溪流,再抵老道寺集鎮東。然後沿長寨老街北向東流,入褒河,再匯入漢江。華陽河,原是匯入褒河的一條支流。民國年間,國民黨王毅武屯兵於老道寺,組織修浚老道寺經今陳寨東的河道,使華陽河水改道,逕直入漢江,遂將長寨老街北的華陽河灘地變為水稻田。需說明的是,華陽河得名較早。史(如《魏書》)載:華陽縣“有濂水”,華陽縣“當在褒(城縣)境”,“考(褒城)縣西有華陽河”。華陽縣於“北魏正始二年(505)設,隋開皇三年(583)撤”。從史籍中可知,華陽縣的得名,與其境內有華陽河是有淵源的。華陽縣治或設長林,或黃沙,或小柏鄉,或打鐘寺,待考。

褒城驛:史載:褒城驛在小柏鄉(今漢臺龍江老街以西)。唐孫樵有《褒城驛記》,稱(褒城驛)“為天下第一驛”。唐御史元稹,出公差去蜀地,曾“宴於褒城驛”,有《褒城驛》詩。從古人詩文中可知:唐時,嚴震在漢中任山南西道節度使時,褒城驛“較他驛為壯”,“崇侈其驛,以示雄大”,“龍節虎旗,馳驛奔軺”,“轂交蹄劘”(言車馬極多)”,庭、堂、廡、池甚是“宏麗”,“已種萬竿竹,又栽千樹梨”;“一歲賓至者,不下數百輩”;“夕得其庇,飢得其飽”;有馴養的隼(獵鷹),有棹舟,可垂釣,等等。故恢復“天下第一驛(褒城驛)”,當屬漢中文化旅遊強市戰略應主打的一張名片。

褒人、鄭人與漢中:夏封同姓為褒國君(亦稱褒侯),褒國系夏的方國(諸侯國)。至商,褒國仍存。周初,褒人隨武王伐紂;褒國向周納貢,仍為周的諸侯國。幽王時,“王伐褒”,獻“褒姒入於周”,“以贖罪”。前771年,申侯聯絡犬戎兵,將幽王和褒姒擄殺於驪山。鄭桓公也死於犬戎兵之手。其後,鄭桓公遺民(即鄭國人,居今華陰縣一帶)南奔於褒中,漢中始有南鄭稱謂(此說有爭議)。前451年,秦左庶長城南鄭(即秦派左庶長督修南鄭城)。前312年,秦惠文王敗楚師于丹陽(今河南淅川),取(楚)漢中郡。前221年,秦分全國為36郡,設漢中郡(治西城即今安康),轄褒中、南鄭、成固、旬陽、西城等12縣。從史籍中可知:褒中得名較早,南鄭次之,漢中特指今漢中境要再後。

沙建國【漢上鉤沉】褒城四考

沙建國【漢上鉤沉】褒城四考

沙建國【漢上鉤沉】褒城四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